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金庸塑造喬峰其用意就是為了汙蔑漢族、解體華夏

2024-03-26文化

對金庸,以前我一直納罕,他筆下小說中最出彩的大俠有兩個,一個是郭靖,一個是喬峰(蕭峰)。

郭靖是漢人,但從小生長在蒙古大草原,可以說是漢人皮囊蒙古靈魂。

喬峰(蕭峰),似乎與郭靖的人生經歷相照應,他是從小被漢人收養在中原長大,但最終認祖歸宗還是回到了契丹。

那麽,金庸先生想告訴我們什麽?難道說華夏大地就產生不了一個自己的民族英雄嗎?即便像郭靖這樣的華夏英雄人物也非得是歷經胡風熏染的嗎?

尤其金庸那個喬峰吸引了無數粉絲,實事求是地說,初看金庸的【天龍八部】,確實被喬峰的塑造深深打動。但是,長大以後越來越覺不對勁,這個金庸塑造一個子虛烏有的契丹英雄幹嘛?他是什麽意思?

為什麽我會偏偏在喬峰這個作品人物身上發出反詰呢?是因為我讀喬峰,覺得此人身上經歷有七分像另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契丹大英雄,兩相比較之後,吾才有此思考。我所說契丹大英雄者即有大唐中興第一功臣之說的李光弼,不錯,李光弼也是契丹人。

真實的李光弼與小說的喬峰出身經歷幾乎如出一轍,歷史上李光弼的外祖父李楷固、父親李楷洛曾屢次與唐朝作戰且多次重挫唐軍,而【天龍八部】這部作品中蕭峰的父親蕭遠山一家人早年曾被大宋的中原各路高手伏擊而家破人亡。可見在曾經和中原人為敵這點上,兩家契丹人的經歷倒是一致的。

說道李光弼,我們需先從他的外祖父李楷固說起。歷史上,作為契丹名將的李楷固多次與大唐作戰並且屢挫唐軍。後武則天派大將軍楊玄基繼續用兵,契丹終無力持久對抗全盛的大唐,最終李楷固戰敗,走投無路之下李楷固表示願意歸降大唐。武則天鑒於之前李楷固多次挫敗唐軍的怨恨想永絕後患。此時,大唐名相狄仁傑出來勸諫,讓武則天收服此人為大唐效命以收契丹人心,武則天還是給了狄閣老面子而納其諫。

殊不知,狄仁傑這一勸諫竟然意外地拯救了六十年後大唐的社稷江山。為何?這個契丹大將李楷固就是後來大唐中興名臣李光弼的外祖父。順帶提一句,李楷固手下有一員驍將李楷洛,他也隨李楷固一同投降唐朝並且還做了李楷固的女婿。李楷固是因欣賞李楷洛的驍勇善戰,於是把女兒嫁給他,生下個兒子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李光弼。受家族傳承影響,李光弼也成為大將。

所以說,如果不是當當初大唐名相狄仁傑的保全,李光弼的外祖父和父親沒準就被武則天下令殺了,那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李光弼了。歷史就是這麽愛開玩笑,當年曾與大唐為敵的契丹主帥的外孫後來又成了大唐的中興之臣。

金庸自稱對研究歷史有很深的造詣,很多人對金的歷史學術水平很不屑。我本人對此不想置評,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金庸絕對不可能不知道李光弼,讀中國歷史而不能不讀唐史,讀唐史者不可能不知「安史之亂」。

而若說道安史之亂,大唐再造中興功勞最大之臣有二位:一為是郭子儀,另一則為李光弼。僅就郭李二人而言,郭子儀更擅長運籌帷幄和政治上團結各方勢力,因此深受部下愛戴。而李光弼對部下要求嚴厲讓人畏懼,令人怕而不愛。 但是說到單論軍事戰功,安史之亂平叛軍功最大者無疑則是李光弼。【新唐書】對此有客觀評價:「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所以,我們看到至少喬峰的出身和成長經歷很像李光弼,他兩家都是前輩與中原為敵,而兩人則成長於中原。我猜,金庸筆下的喬峰恐怕就是參照了李光弼,其出身經歷或許正是借鑒了李光弼的家族歷史和其成長吧。

但顯然,李光弼要比喬峰幸運得多,其外祖父和父親幸有良相狄仁傑的保全恩典,化幹戈為玉帛,最終能夠歸順大唐成為中原子民。而喬峰的人生命運則被金庸註定了悲劇:他全家遭到了中原各路武林高手的伏擊,從此家仇國恨與大宋糾結不已,最終人生以悲劇自盡收場……

顯然,金庸先生筆下的契丹英雄喬峰是正義的化身,而中原武林的形象相比之下則晦暗了不少。我很詫異的是:金庸先生虛構出一個契丹英雄是何意圖?是為了對比襯托大宋中原豪傑們的格局狹隘?

特別是在聚賢莊大比武時中原各路高手一口一個異族、夷狄地斥罵喬峰。金庸先生言外之意是在指責什麽?他想說我們的「夷夏之辨」過於狹隘,竟然無法接納一個從小到大在中原生活了三十年已與漢人無異的喬峰嗎?所以後來劇情中喬峰投靠大遼就有了合理性嗎?金庸先生這麽寫,是在借文抒懷,他其實是在為自己祖上投靠異族政權尋找合理借口吧?

我想,金庸應該明明知道李光弼身為契丹人而能為大唐所用並掌兵數十萬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建立不世之功,終獲天子賜鉄券,名藏太廟,並享受絵像淩煙閣的殊榮。可以說,大唐王朝對於任用蕃將的胸襟氣度是前無古人的,即便是安史兩胡造反,大唐也依然對李光弼、仆固懷恩等蕃將給予重用。不錯,雖然李光弼和仆固懷恩二人最後仍受朝廷猜忌和防範,令二人心中頗有不快,但唐朝始終沒有對李光弼和仆固懷恩這樣的蕃將及其家屬做出過分的事情。縱使後來蕃將仆固懷恩因宦官的讒言構陷而被逼反,大唐天子也是始終善待其家眷。當唐代宗李豫聞知仆固懷恩母親深明大義,能與反叛的兒子劃清界限。代宗感其誠,將老太太接入京城供養,又將仆固懷恩最小女兒收留養於皇宮之中。

華夏民族的胸襟氣度和區分是非的能力在安史之亂中展露無遺:尤其是唐天子對李光弼、仆固懷恩等蕃將的重用和善待其家眷上。

(唐朝是一個開放和包容的社會)

金庸先生完全可以根據真實的歷史以此為背景寫一部恢宏的武俠小說啊,喬峰是虛構的,可李光弼是真實的呀。明明有鮮活真實的人物原型不用卻偏偏虛構一個人物來譴責大宋君臣的狹隘,這是何道理?

而且,更為讓人不可理解的是:李光弼家族是深受皇恩的,武則天在狄仁傑的建議下沒有因其外祖父和父親多次挫敗唐軍的宿怨而對其報復,反而接納了他們讓其為朝廷效力。這段化幹戈為玉帛的美談不作為創作素材也就罷了,怎麽偏偏在【天龍八部】中被改動成了中原武林正派囿於夷夏之辨而濫殺無辜,使無辜的喬峰一家慘遭滅門之禍吶!?

古人講:「文人的筆,殺死人!」這句話對金庸先生真的很適配啊,可以說喬峰的創作原型是山寨了一把歷史上李光弼,只是把二人的結果給故意反過來了。【天龍八部】中大宋沒有一個像狄仁傑這樣宅心仁厚的忠良之士,全都換成了道貌岸然虛偽可鄙的所謂武林正派,所以【天龍八部】裏就不可能李光弼而只能有喬峰。

我真為金庸顛倒黑白的大才五體投地啊,說實話,編寫謊言而又能圈粉無數,這也是一種能耐啊。

筆者曾多次想隔空質問金庸先生:「您費勁筆墨虛構的英雄人物喬峰憑什麽受人追捧?他做了什麽貢獻?喬峰的功業可比得上李光弼嗎?為什麽您不能以李光弼為人物原型去創造一個契丹大英雄呢?」

金庸筆下的喬峰,說到底最終走向了反宋,反對中原父老的結局,盡管金庸一再給其尋找反叛合理的理由。我們中國古代話講:「生恩不如養恩大。」上官婉兒與武則天有家仇,可她最後深明大義,拋棄了個人利益出發的立場,最終還是在政治上選擇了支持武則天。

所以,喬峰最終對宋朝的背叛,並不能被原諒。安史之亂,大唐社稷傾危,李光弼不也可以趁此機會叛唐嚒,畢竟其家族就曾與大唐作戰,而且安史之亂時契丹人多參與安史叛軍。但李光弼的選擇與喬峰可大不一樣,他是少數的選擇政治上站在這邊唐朝的契丹人之一。再看喬峰,他的反宋無疑是迎合了大多數契丹人而已。

金庸先生苦心孤詣地虛構出一個喬峰並把他塑造為一個大英雄,而對另一個真實存在的李光弼卻視而不見,不難看出金庸的真實立場是什麽了。至少,金庸的立場隱藏得比較深,需要剝開他掩飾的外衣方能見其真面目。

所以,有些人說金庸是一個隱藏得極深的「漢奸」,他在作品中不經意間給人們灌輸著漢奸思維,余亦深以為然矣。 他的作品表面上看確實都是反遼、反元和反清的,但實際上他卻是春秋筆法,在其筆下其實是在傳遞著一種與異族入侵者的「合作」精神、「共榮」情節,即:張無忌與蒙古郡主趙敏的結合,韋小寶對康熙的臣服。

(【鹿鼎記】劇照,韋小寶和康熙)

對於金先生的小說恐怕不能唯讀一部,需要完整地全通讀下來,再進行反思的話才會有所領悟。

金庸覺得李光弼是效忠唐王朝的,是一個少數民族效忠漢族王朝的典型,所以他內心不願意把他作為人物原型來創作英雄。這恐怕就是有其內心不得已的苦衷吧,我們知道,金庸是筆名,他本命查良鏞,他是艾寧查家之後。而追溯查家發跡歷史,在清朝初年因首告莊廷鑨私修【明史】有功,查家被擡旗,成為包衣。查家的發跡是靠別人的血染紅的頂子的。所以, 站在明朝遺民的立場看:查家就是漢奸。

相比於效忠大唐的契丹人李光弼,艾寧查家投靠滿清背叛祖宗的行為豈不無地自容耶?自然,金庸在創作喬峰時,在其人設上決不可能讓他因循大唐名臣李光弼的人生軌跡的。所以,喬峰最終還是會投遼反宋的,而且一定要把這樣的喬峰塑造為一個大大的英雄。

在喬峰人設的創作上投射著金庸的心跡:喬峰背叛宋朝回遼是因家遭不幸,那麽查家當年投靠滿清有自己的理由:在大清能施展平生報復,在腐敗昏庸的明朝能有什麽前途?良禽擇木而棲嘛。 喬峰既然不是漢奸而且可以當英雄,那麽我們查家為什麽又不能呢?

所以,金庸筆下的喬峰決不會像安史之亂的李光弼那樣去捍衛中原。最終,在其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中韋小寶幹脆就投靠了滿清,而且一口一個「小玄子」的那個親切。

筆者之前曾看過一期綜藝節目,裏面是有個達斡爾族的人自我介紹,說他們是契丹人的後裔,還很得意而自豪地說:「契丹人,就都是像喬峰那樣,頂天立地。」當時筆者看後感覺很不是滋味,喬峰有什麽,他最終不就是反宋嗎?鼓吹這樣的英雄有何意義,尤其是這個人物根本就是無中生有虛構的。這就是很明顯一例的作品向社會傳播了一種錯誤價值觀的危害。

試想, 我們如果以李光弼中興大唐的事跡作為宣傳典型,把他作為契丹民族大英雄,甚至是中華民族大英雄,號召所有的少數民族以李光弼為榜樣與漢族人民站在一起平定「安史之亂」的話,那麽社會是不是對當今的社會會更和諧、更穩定呢?

從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的角度說,李光弼既是真實存在而非虛構的,同時也對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也是有利的。只可惜,我們的宣傳好像不怎麽給力,總愛本宣傳那種反抗所謂中原朝廷壓迫的少數民族英雄,造成本末倒置。

(李光弼才是真正的英雄,「民族團結」的典範)

就比如東漢時期那兩個因帶頭造反而被伏波將軍馬援俘獲並斬首的征氏貳姐妹,中國政府就照顧鄰國的民族情緖,稱她們是起義而不是叛亂,而馬援卻被某些人稱為屠殺人民的劊子手。但是對方對中國的善意可並不領情,翻臉比翻書都快。

所以, 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極其的重要而且必要的。似金庸的作品,要持批判的態度去看而非泥於其中,否則當下一個「滿清」或者日本入侵的時候,我們將在思想上放棄抵抗,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