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抄書第49天【認知驅動】之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鏡子

2024-05-26文化

抄書第49天

大家好呀,今天是子兮抄書第49天,今天給大家分享【認知驅動】內容: 鏡子: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鏡子。

更好的建議不是勸說,而是影響。

當你看到一篇很激勵人心,對自己很有觸動,能幫到自己提升的一個文章,想分享給平常懶惰的朋友時,為什麽朋友卻嗤之以鼻?

如果你看了文章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好,那在朋友眼裏,你就是一個誇誇其談的知識搬運者。「 身教大於言傳 」,如果你自己透過學習而有所改變,那麽比你勸一百句話有用得多了。

李笑來在【成為那樣的人】一文中有個觀點: 同樣的話從你和牛人的嘴裏說出來,效果就是不一樣,這顯然不取決於對或不對,而取決於說話的那個人是誰!

給朋友提建議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別人不聽,我們也不要糾結。這或許不是人家在反駁你,這只是一面鏡子,告訴你自己還不夠強大。

更好的關系不是付出,而是吸引。

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情侶中的一方會比較卑微,能夠為對方無條件付出,最後卻慘遭拋棄。他們以為付出自己的全部就能換回同等的愛,然而事實卻總是事與願違,越付出越被動。

生活中還有一些優秀的女性,性格獨立、事業有成、氣質卓然,她們總是能在不知不覺中吸引很多異性的關註。

這就是擁有「付出牌 」的「付出型社交 」和「吸引牌 」的「吸引型社交 」。擁有「 付出牌 」的人,一味地付出會讓自己沒有精力和心思去提升自己,吸重力自然會下降。而擁有「 吸引牌 」的人則不同,他首先保證自己是精致的、有魅力的,與這樣的人相處更輕松、愉快。

如果自己一直付出等不到回應,這或許並不是別人對你不好,而是一面鏡子,告訴你自己還不夠完善。

更好的對待不是要求,而是成為。

作家崔西·麥克米倫做過一次「想擁有完美的婚姻,請先擁有完整的自己」的演講,她提出一個珍貴的思考角度:在和別人結婚前,不妨先和自己「結一次婚 」。你願意和這樣的自己共度一生嗎?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和自己結一次婚」,就像立在門口的一面鏡子,讓自己每次出門之前都先自我審視一番。

如果你在生活中懶散、遇事逃避,那別人很難對你尊重;如果工作中你總是背後議人是非,那別人怎麽會對你交心?

所有社交都是一面鏡子,外界給你怎樣的反饋,都是我們自身的綜合表現。

總結

查理、芒格說: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最好的讓自己配得上它。

世界是多維的,我們在關註「影響、吸引、成為」時,也不用擯棄「勸說、付出、要求」。現實生活中,我們要 視情況而定 該勸說、付出、要求的時候盡管做,同時要立足長遠,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可影響、能吸引」的人。

子兮抄書第4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