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清明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2024-03-26文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出自唐代詩人杜牧之手的古詩,細膩入微地描摹了清明時節的獨特氛圍。清明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列,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清明節,又名踏青節、祭祖節等,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它通常在公歷4月5日前後,是一個充滿肅穆與敬仰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掃墓祭祀,緬懷祖先,表達無盡的思念之情。中國,作為文明禮儀之邦,擁有數千年的文化歷史,也傳承了諸多習俗。清明節的習俗尤為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一、郊外踏青

中國自古便有清明外出踏青的習俗,起源於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之禮,古時稱之為探春、尋春等,即在春天最好的時節即清明節前後萬物盡顯復蘇之盛態,自然界處於一衍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外出郊外遊玩最好時候,故而也稱為踏春。

二、掃墓祭祖

祭祖是清明時節最為重要的習俗之一,是後輩表達對祖先敬仰與感恩之情的方式之一。清明節前後,人們會前往祖先墓地或祖居進行祭拜儀式,獻上鮮花、食品、紙錢等物品,表示思念和懷念之情。在祭祀活動中,人們往往會先整理墓地,清除雜草、打掃墓地等,然後點燃香火,獻上食品和紙錢,向祖先致意等。

三、戴柳插柳

清明節有戴柳插柳的習俗,這種習俗也是有著悠久歷史傳承,民間甚至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是流傳甚廣的民諺之說,其實這句話從側面說明了清明的重要性,對哪些不敬畏祖先,連祭祖都不祭拜之人的一種暗諷。在古代,人們在外出踏春時,往往會這些嫩柳枝將其編織柳圈或者是帽子將其戴在頭上,然後便是在踏青結束歸家,會這些柳枝在自家的門前插柳,這與柳在古代有辟邪之說有一定關系。戴柳、插柳的習俗早在中國唐朝之時便已經有了。

四、放玩風箏

風箏,在古代被稱為紙鳶,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在中國也是由來已久,在古代,清明節還有被稱為「風箏節」一說。在古代放風箏有去晦氣一說,就是認為風箏可以將人的晦氣帶上,然後將其放得高高的,等到其放到很高的時候,便將引線剪斷,讓風箏飄飄的遠遠地,也就是把人的晦氣、煩惱,黴運一並帶走,放的遠遠的。後來,放風箏失去了這層迷信意味,而他的行為習慣成為習俗流傳下來,成了娛樂的一種方式。

五、制作美食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的節日之一,自然有著其獨特飲食文化,有著其獨有的食俗物種。清明粿,是中國南方部份地區在該節日的食俗物種,吃清明粿是一種清明時節獨有的飲食習慣。清明粿又叫青團、艾葉糍粑、清明果、清明團子等等,叫法多種,各個地方叫法不同。據史料記載,制作清明粿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在我們江南大部份地方把它叫作「清明粿」,一般在節日要來臨前兩三天各家各戶便會開始忙活開,制作清明粿。

除了上述習俗外,在清明節,各地還有諸如蕩秋千、蠶花會、鬥雞、禁火等習俗,列位,你們那除上述還有什麽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