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市鶴山龍口鎮霄鄉村(今霄南村)北門坊的源本輝老人,曾講過一則民間傳聞。
1939年日軍入侵廣東一帶,一路施行三光政策,燒殺劫掠、血流成河。當年日軍之殘忍,簡直不能以人性而論,直到如今都成為廣東人民無法忘記的痛苦。
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當時日軍進村過程中,唯獨經過霄鄉時卻突然停手。
還有更奇怪的,在看到當地的宗祠後,日軍軍官後來還親自下馬跪拜,嘴裏嘰嘰咕咕說著一些日本話,甚至當天晚上就住宿於祠堂。
對於這個說法,無論是誰或許都大為吃驚,因為誰都無法想象這些殘忍的劊子手怎麽可能會放過一個小村莊?但這個傳聞的確存在,在權威資料【源姓禿發鮮卑考】中有記載。
傳聞或許有假,但不會電洞來風,這裏面的蹊蹺與答案到底在哪?其實都藏在日軍看到的那個祠堂裏。原來,這個祠堂乃是源氏祠堂,是當地的源氏一族的祖祠。
或許日本人看到源氏,就想起了他們本國的貴族源氏,他們誤以為該地的源氏和他們心中的貴族有關,於是不敢造次。
對於這個傳聞故事,當時也一度議論紛紛,因為按照百家姓來講,源氏的確不在其中,看起來也不屬於漢人的姓氏,難不成廣東鶴山的源氏還真與日本貴族有關嗎?
經過調查研究後發現,源氏和日本貴族可能存在某些聯系(更大機率是文化誤認),但真正讓人矚目的是,這個源氏在歷史上其實有更大的來歷,他們和北魏孝文帝同族,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老鮮卑人的後裔。
相較於所謂的日本貴族,廣東源氏鮮卑人的身份應該更能引起波動,因為這個不是屬有證據證明的歷史真相。
1997年,源氏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譜】。於是 1999年5月,霄鄉村就專門派過代表到過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旗嘎仙洞尋根祭祖 。此時,公眾才知道,原來這個奇特村莊這麽不一般。
霄鄉村的源氏,也是帶著族譜來嘎仙洞裏第一批到這裏祭祖的源氏後人,頗具歷史價值。
從日本貴族,突然之間又變成了當年結束十六國之亂的強大帝國北魏的後裔,廣東源氏的歷史可謂豐富多彩。
但話又說回來,這支源氏明明是廣東人,和北方相距遙遠,不管是風土人情,還是鮮卑人的傳統習慣,二者都有極大差距。
——畢竟我們很難想象北方騎馬的漢子,到了南方種水稻。那麽究竟是出現了什麽樣的歷史變故,讓這一北方少數民族變成南方人呢?
這一切還得追溯到漢桓帝時期,當時鮮卑出現了一個猛人名叫檀石槐,他統一了鮮卑各部落,並且占據了匈奴的故地。
後來鮮卑又經過發展,其中一支拓跋氏快速崛起,威震北方,尤其是拓跋詰汾的人才幹不俗讓拓跋鮮卑進一步壯大,曾一度成為北方強權。
不過,此人在安排後事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他的次子奪過王位,長子拓跋匹孤被冷落。
於是拓跋匹孤和拓跋鮮卑本家分裂,此後出走於西邊建立新政權,其子孫禿發烏孤於公元397年建立了南涼王國,與當時的拓跋本家建立的北魏相對立。
成為正統的北魏,稱之為「拓跋鮮卑」,南涼則為「禿發鮮卑」,就此同出一宗的拓跋氏分為兩個姓氏。後來拓跋鮮卑的歷史,我們應該都知道了......
從北魏孝武帝到北魏孝文帝,北魏政權快速崛起,不僅輕松地吞並了南涼,而且還結束五胡十六國的大亂世,為後來隋唐盛世奠定基礎。
因為兩家從分裂再走向統一,所以禿發鮮卑再次來到拓跋鮮卑朝廷中做官,其中有一個名叫破羌的人也投入了北魏。
此人長得英俊瀟灑,才華出眾,因此得到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認可。史書記載:「卿與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之後又因為破羌戰功卓著,每戰必破之,因此又賜名為「賀」。
於是,源氏的老祖宗源賀就這樣在歷史上登場。
根據資料檔案記載,源賀算是北魏一朝的翹楚人物,不僅打仗勇猛,而且長相英俊,又有才幹,先後得到了武帝和文帝的重視,在文帝時期還被賜予了太尉和王爵的榮譽。
期間他的親兄弟謀反,本來應該被株連,但他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勸說君王放棄株連九族的傳統做法,因此他也成為史書中的傳奇人物。
在這位老祖宗的運作下,源賀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家族越來越興盛——例如著名的源雄,此人歷經北魏,北周,隋朝三朝,官至上柱國。
其他的源氏族人到唐代中期,連續四五代出現高官,其中有一人宰相,30多名中央地方高級官員,能夠載入官方正式記錄的就有20多人,可見其家族之鼎盛。
當然,一個胡人家族在經歷北魏和北周的滅亡後,還能夠在唐朝鼎盛,大自然是有其生存秘訣的。
史書記載,源氏家族一直都反對高歡那樣的堅定反漢人士,他們主張積極的融入中文化,甚至一度自認為就是漢人的一員。
例如有史書記載,在北齊時期源氏就堅定的要求要祭祀,結果遭到高緯的寵臣怒斥,說他是漢兒多事。能夠被同為少數民族的人指責為漢家外族,可見源氏家族的中文化程度。
有意思的是,源氏在歷史上還留下了一句名言: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禮記廢矣,何能久乎,齊亡無日矣。
透過這位源氏高官可以看出,源氏族人早已將漢家文化的那一套烙入了基因裏,他們已經差不多和徹底融入了漢族。
也正因如此,雖然北魏北周滅亡,源氏還是能夠在唐朝成為顯赫的大姓,被唐代詩人柳方稱之為「其族彌大。」
不過,任何一個強大的家族也不可能長盛不衰,因為大的家族需要參與各種政治戰隊和賽局,源氏家族也不例外。
雖然,源賀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遺訓,是中國歷史家族家風建設的典範代表,但在政治權力面前,他的子孫也難以把持。
例如源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源休,此人是唐德宗年間的京兆尹,因為對朝廷的封賞不滿,於是參與了當年的涇原兵變,策劃擁立了大秦皇帝,自任宰相。
該行徑引起全國痛罵,此後兵敗被殺,朝廷斬其三子,並抄沒其家。這件事情對源氏家族打擊很大,雖說並沒有對該家族株連九族,但其權勢遭到朝廷的不斷打壓。
正如後來的史料記載:到北宋時期,其家族也就只有兩位族人科舉登第,至於高官和大員基本上就沒了,此後更是完全不見於正史。
不過,有學者專門調查研究了源氏的族譜,發現這個家族雖然因為叛亂而衰弱,但是其家族從北方到南方,卻又展現了該家族的堅貞愛國情懷。
根據廣東霄鄉民國三年修的族譜記錄,在宋度宗時期,源潛夫率領族人遷徙到了鶴山。有意思的是,該族譜中記載了很多隱喻之處。例如有學者認為,該族譜中記載的元世祖統一,其實隱藏了該族族人的遷徙歷史。
學者認為,當年的宋朝一年不如一年,先是金國南下,後來又撞上蒙古人南下,在這種國破家亡的背景下,源氏帶領族人南遷至江南,先是居於南雄地區。
但後來蒙古人要滅亡南宋。因為對於蒙古人的血腥屠殺不滿,不肯做亡國奴,源潛夫又帶領族人繼續南遷到鶴山。
此外,根據族譜中記錄:他們把霄鄉稱之為堅城,再加上當地的傳說,我們有理由推測,源氏族人曾奮起反擊抗元,直到宋朝徹底滅亡。但透過源潛夫此人的名字就能看出門道,號為潛夫,別號始宋,可見其族人對於宋朝的懷念。
總而言之,因為不願意當亡國奴,源氏從北方人一路南遷到天涯海角,最終定居於霄鄉,時至今日已經有700余年。
當然,經過諸多動蕩,昔日顯赫的禿發鮮卑如今已經融入普通老百姓生活,家族隨著時間推移得以繁衍壯大。據統計,霄鄉源氏如今尚有三千余人,其中人居於本村的有1300多人,散居海外的華僑有2000多人。若算上全球的零散人口,源氏大概有4000來人。
如今,當我們跨越歲月的痕跡來到霄鄉,我們會感受到一種歷史的變遷。
昔日北魏大族的後人們居住在龍口鎮的霄南村的一個自然村裏,雖然沒有了此前先祖的氣派,不過這裏還是保留有很多傳統的痕跡。
走進去第一印象我們就能感受到,村落整體呈八卦形,家族中人按房派分為北門坊、禮奎坊、東門坊、高第坊、水邊坊、甫裏坊等六 「坊」「裏」居住。
若是我們對唐代史書比較了解,我們或許也能感受到一種熟悉感,原來這裏的布局都是唐風,與古時的洛陽、長安頗為相似,這些傳統都被很好的保留下來。
還有,受唐代祖先的影響,源氏族人後來多經商,很少為官。
事實也的確如此,源氏村民曾告訴記者:霄鄉村源氏會做生意的人很多,但很少人去做官,在歷史上,這裏是一個商貿交易地,村裏家家都很富有。」
如今蜚聲海外的源吉林萬應甘和茶的發明人,也屬霄鄉村源氏後人。
走進村裏,找村裏的老人交談可以得知,村裏的八成居民都是源氏,此外還有溫姓和易姓的居民,大家一起和諧相處。
聽老人們的講述可知,村子裏面早就已經沒有了鮮卑文化的銘印,但卻處處體現了儒家耕讀文化的痕跡,其中家訓八則就是很典型的儒家家風倫理的特色。
村子裏的老人總是會提起他們的老祖宗西平王源賀,說起他和北魏武帝的往事,說起他那口若懸河的辯論使得家族免於株連九族的傳奇故事。
更有甚者,當聊起拓跋鮮卑的元氏,自家的源氏以及日本貴族源氏時,他們總是會露出神秘的笑容,然後又會講起當年日軍下馬跪拜的故事。
當然其中真真假假,摻雜了各種誇大的成分。
例如很多時候把元氏、源氏直接混著用,也有學者認為,當年日本遣唐使到長安學習,必然會與當時的豪門源氏有過交流,可能有人東渡到日本,這才有了日本源氏家族的淵源。
其中內容不一而足,但真實性都不太可靠。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透過源氏家族的興衰史,我們能夠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偉大,它可以把天南海北的人聚集在一起,它甚至還能將不同種族的人化為一心,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
參考文獻:【鮮卑源氏家族文化史考述】、【龍口霄鄉源氏:曾經顯赫的鮮卑族後裔】、【源姓禿發鮮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