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雨,蘇州就成了「姑蘇」。細雨中,徜徉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石路、青磚、白墻勾勒出江南風韻,傳統古建築與時髦網紅店相得益彰,訴說著千年古城保護與復興並舉的故事。
5月30日—31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指導,江蘇聯動長江經濟帶10省市網信辦共同主辦的「一江清水萬重山」網路主題采訪第四站來到蘇州。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團漫步蘇州,探究古城保護復興的「姑蘇模式」。
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古城有姑蘇,姑蘇看平江。在蘇州老人的眼裏是先有平江路,再有蘇州城,「不到平江路就讀不懂蘇州」。蘇州城曾以平江府命名,如今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隅,面積約116公頃,已有2500多年歷史。
平江路上的一處碑亭展示著宋代摹繪平江府的【平江圖】。街區現存整體布局與【平江圖】基本一致,保持著「水陸並列、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水城風貌,是蘇州古城保存最典型、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據了解,這裏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保單位2處、市級文保單位14處、控制保護建築44處、文物登入點202處。
歲月流轉,而平江路的格局、風貌始終未變,這是如何做到的?據蘇州市姑蘇區平江街道鈕家巷社群黨委書記張英纓介紹,1982年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蘇州圍繞「全域旅遊」和「蘇式居住」功能定位,以「啟用」作為保護傳承的關鍵詞,實施了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工程、城市居民家庭改廁工程、架空線整治和入地工程、「平江九巷」復興工程等,挖掘歷史文脈內涵,精細化推進保護更新工程,打造古城保護復興樣板。
遵循保持古城格局、展現傳統風貌、美化環境景觀、傳承歷史文化的要求,平江路的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采用先進的保護整治理念和科學細膩的技術手段,透過整體保護、局部保留、落架大修等多種手法,完整保存了街區建築形式和空間格局。嚴格控制建築整體風貌,保持體量不大、造型輕巧、色彩淡雅、粉墻黛瓦的特色,使傳統生活形態和風俗得以保存,形成了如今「此處最江南」的文化空間。
鈕家巷社群位於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核心,0.37平方公裏內生活著1500多戶原住民,有潘世恩宅、董氏義莊等歷史遺存。作為地道「姑蘇人」,張英纓見證並參與了一系列古城保護工作——從「一塊匾」(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一只桶」(古城居民甩掉了馬桶),到「一根線」(古城架空線整治工程)、「一口井」(古井老井保護)……居民既是文化遺存保護的主人,又是人居和諧的受益者。
經歷千年時光流轉,平江路繁華依舊。澎湃新聞看到,「網紅」店從老宅中開出、非遺文化和現代飾品裝點著櫥窗、評彈聲與吉他聲遙相呼應……在蘇州市民看來,平江路織就了「雙面繡」,既傳統又現代,既古老又年輕。
澎湃新聞從蘇州有關部門獲悉,在保護整治工程中,平江路沿線近3萬平方米傳統建築得到修繕,全部以註入產業的形式投入使用。在吸引文化產業進入、招商擇資的過程中,當地要求入駐文化業態能突出歷史、文化精髓,具備與蘇州傳統文化協調的表現形式,先後有145家客商落戶。蘇州特色小吃、特色文創店、茶樓、民間工藝工作室等在展現地域傳統文化的同時,以精品化、主題化形成品牌凝聚力,與街區市井生活映照,營造出清晰的文化傳承脈絡,使平江歷史街區呈現出傳統與時尚和諧,懷舊情懷與舒適享受並舉,浪漫休閑與文化探訪交融的環境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