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藝文視界 | 人生的意義

2024-03-26文化

閑讀梁漱溟先生【人生的意義】一文,乍看文章不長,但反復閱讀卻頗感哲理深刻,思緒悠長。幾十年過去了,人生的意義不僅是一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成長中的實踐課題,值得學思踐悟。綜合概括梁先生所講人生意義的幾個要點:人之有生順其自然並無目的;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人類的創造在於會用心思;創造集中體現在「成己」與「成物」上;我們生存在一個需要努力創造的時代。

人生的目的是什麽?我們熟知很多慷慨激昂的言詞,既勉勵自己也教育別人,關鍵在於怎麽實作。依梁先生所講:人之初是順應自然而生,最初並無目的,目的是後天形成的。人生的目的怎麽形成,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目的。正如【三字經】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初生就是一張白紙,人生是在白紙上的臨摹中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的,而這個目的恰恰是耳濡目染的結果。正逢三月,選擇「向雷鋒同誌學習」還是「向錢看齊」,這就是不同時代不同人生的價值選擇。正因為如此,就可以解釋為什麽不同時代會存在「代差」、為什麽會有人前赴後繼地為逐利而倒下。時代的教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目的是意識,是精神層面的感知和追求。讓人生從無目的變成有目的,不僅要有宏觀的教育,也要有微觀可見的行動。贊天地之化育,輔萬物之自然,是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要讓人生目的有價值,首先就要使人對自己的本性有認知,用心修心、知行合一,以明德修身成為至善之人。至善之道正如儒家學說所言:要敬畏知恥,在天地人寰中把握住底線;要保持定力,在紛繁復雜中淡定從容;要宅心仁厚,在滾滾紅塵中彰善癉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在如何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人上「種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空洞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也不會被時代所留存。

歷史發展到今天,能代表宇宙龐大生命體、表現其創造精神,並且從生物前進演化史到人類文化史不斷演繹變化的只有人類。正是人類在生活上、文化中不斷創造進步,一代又一代地傳承,才有源遠流長的新文化與新生活。人類的創造性是目前我們所認知的大千世界中其他生物所不能比擬的。人類的創造在於用心去發現發明,從而產生認識和改變世界的結果。梁先生說:要是人類不用心思,便辜負了人生,不創造,便枉生了一世。盡管不同的人創造有大有小,價值有高有低,只要是用心思考用力實踐便是創造,必會有結果。

人類在創造中表現為「成己」與「成物」兩個方面,所謂「培內德,行外功」。成己就是透過自我修養和自我提升達到完善自我的內在狀態。成物則是透過個人的努力變革世界,對社會和文化做出貢獻,更多體現外在意義。成己與成物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成己涉及到個體的價值觀和成長諸多方面,包括道德自律、素養修養、心理修煉等,需要花費心血和時間去充實自己;成物則是取得功名成就後,在社會發揮更大價值的同時,註重收獲更高層次的內在自我。正如楊國榮先生所言:在認識自己之中成就自我,在認識世界之中改變世界,只有認識到自己和世界的存在,成就自我和改變世界,人生才有重大意義。

當年梁先生所說的那個特殊時代、大變動的時代、人類歷史空前大轉變的時代,與今天相比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但是我們確實又面臨著一個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新時代變革賦予人類新使命的同時,也使人類面臨更加復雜艱巨的挑戰。人類的生存取決於創新創造,需要我們付出更大努力。在這其中,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中國的文化怎樣走向世界,切實形成和擴大影響力;中國的文化精髓怎樣深入國民心中,真正做到正己化人、成人達己,修身立德、以道致遠,敬天愛人、止於至善,厚德載物、格物致知,這些都是人生意義上的思考與選擇!

作者:藝文

作者:藝文

繪圖:崔姝音

編輯:袁天雨(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