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二十四孝」的背後的典故

2024-05-21文化

孝與感恩,這兩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寶庫中熠熠生輝,構成了中國人品德的堅實基石。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其內涵豐富而深邃,涵蓋了敬養父母、繁衍後代、推恩及人的諸多層面,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

在古代,孝子的故事不勝列舉,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二十四孝」。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展現了孝子的高尚品德和感人至深的孝行。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一、吳猛,晉朝濮陽人,年僅八歲時便懂得孝敬父母。家境貧寒,無錢買蚊帳,蚊蟲叮咬使得父親難以安睡。每到夏夜,吳猛便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由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惟恐蚊蟲轉而叮咬父親。這份孝心,令人動容。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二、楊香,晉朝孝子,年僅十四歲便隨父耕田。一日,猛虎將父親銜去,楊香手無寸鐵,卻毅然決然地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虎頸。猛虎終因疼痛而松口逃走,父親得以保全性命。楊香的勇敢與孝心,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三、孟宗,三國時期江夏人,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時值嚴冬,何處尋得竹筍?孟宗無奈,只得跑到竹林裏痛哭。少頃,只覺全身發熱,四周冰雪融化,草木轉青,竟長出許多竹筍。孟宗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母親的病也得以痊愈。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四、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遂棄官返鄉。得知父親病重,醫生言需嘗糞知吉兇。黔婁毫不猶豫,嘗得父糞味甜,內心憂慮不已,夜拜北鬥星,乞求以身代父。其孝心至誠,感天動地。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五、朱壽昌,宋朝天長人,七歲時生母被嫡母所妒,改嫁他人。神宗時,朱壽昌在朝為官,曾刺血寫金剛經,四處尋母。終得線索,決心棄官尋母。歷經艱辛,終與母弟團聚。其孝心之堅,令人敬佩。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六、黃庭堅,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卻侍母至孝。每晚親自為母洗滌溺器,從無間斷。其孝行成為後世楷模。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七、黃香,東漢江夏人,九歲失母,事父至孝。夏日為父扇涼枕席,冬日以身暖父被。其孝行傳遍江夏,太守特地旌表。黃香少時博通經典,能文善書,為官時清廉愛民,深受百姓愛戴。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八、蔡順,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侍母至孝。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只得拾桑葚以充饑。一日遇赤眉軍,問其何以異器盛桑葚。蔡順答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赤眉軍憐其孝心,贈以白米、牛只以敬其母。其孝行傳頌千古,成為後人楷模。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九、湧泉躍鯉姜詩,東漢明帝時期廣漢人氏,與龐氏結為連理。夫婦二人皆以孝道著稱,尤其是龐氏,侍奉婆婆無微不至。婆婆鐘愛長江之水,即便江水距家六七裏之遙,龐氏亦不辭辛勞,每日前往汲取,以供婆婆飲用。婆婆又偏愛魚鮮,姜詩夫婦便時常烹製鮮魚,以饗其口。每有佳肴,必邀鄰裏老母共享,以示和睦。一日,因風勢狂烈,龐氏取水歸家稍遲,姜詩誤以為其怠慢婆婆,遂嚴詞訓斥,竟將其逐出家門。龐氏寄居鄰舍,晝夜辛勤紡紗織布,積蓄所得,皆托鄰母轉交家中,以盡孝道。時日一久,婆婆得知龐氏被逐之事,心中愧疚難當,遂命姜詩將其迎回。龐氏歸家之日,奇跡突現。院中泉水噴湧而出,其味竟與長江之水無異。更奇者,每日皆有兩條鯉魚躍出水面。龐氏遂以此泉之水、躍鯉之鮮供奉婆婆,再無需遠行取水。此泉此鯉,仿佛天地之靈,為龐氏之孝行所感,特賜此福澤以彰其德。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聞雷泣墓王裒,戰國時魏國名士,博學多才。其父王儀不幸遭司馬昭所害,王裒自此侍奉母親,盡顯孝道。他隱居山林,以教書為業,終身不向西坐,以示永不臣服於晉。其母在世時,生性膽小,尤懼雷聲。每逢雷雨交加之際,王裒必至母親身邊,守護其旁,為其壯膽。母親辭世後,王裒將其安葬於山林幽靜之處。每逢風雨雷電之夜,王裒便奔至母親墓前,跪拜叩首,低聲泣訴:「兒王裒在此陪伴母親,勿須懼怕雷聲。」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王裒教書之時,每讀【蓼莪】篇,便思及父母之恩,淚流滿面。其孝行感天動地,有詩頌曰:「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此詩傳頌千古,成為孝道的典範。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一、乳姑不怠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人氏,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崔家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齒牙脫落,飲食不便。其祖母唐夫人時為崔家少婦,孝行卓著。每日梳妝盥洗後,必至堂前,以己乳哺餵婆婆。長孫夫人因而不再食他物,數年如一日,身體依然康健。一日,長孫夫人病重,召集全家大小於床前,含淚囑托:「我無以報酬新婦之恩德,唯願新婦之孫媳亦能如她待我般孝敬於她。」崔山南後來位高權重,果然不負曾祖母所望,孝敬祖母唐夫人如同曾祖母長孫夫人當年所受之恩。此故事傳為佳話,成為後世孝道的典範。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二、王祥以一顆純凈善良之心,行走於世間。幼年失母,他飽受繼母朱氏的冷眼與父親的疏離。然而,當繼母病重,渴求活鯉之際,王祥毅然決定迎難而上。時值寒冬,大地被冰雪覆蓋,王祥解開衣衫,赤身臥於堅冰之上。他渾身凍得通紅,卻心懷堅定信念,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正當他祈求之際,右側冰面突然裂開,躍出兩條鮮活的鯉魚,仿佛是上天對他孝心的回應。王祥欣喜若狂,懷揣著兩條鯉魚,步履匆匆地返回家中。繼母食後,病情竟奇跡般地好轉。他的舉動,如同春風般溫暖了十裏鄉村,人們紛紛傳頌著這位人間難得的孝子。有詩雲:「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三、老萊子隱居蒙山,盡享山水之樂。他孝敬雙親,盡心竭力。年屆七旬,仍如孩童般純真,常著五彩衣,手持撥浪鼓,在父母面前嬉戲玩耍,只為博得二老歡顏。某日,老萊子為雙親送水,不慎跌倒。他怕父母擔憂,便順勢躺下,學起孩童的哭聲。二老見狀,忍俊不禁,笑聲在屋中回蕩。老萊子的孝心與純真,如同陽光般溫暖了家人的心田。楚王聞其賢名,欲召其入朝為官。然老萊子淡泊名利,攜家眷遷居江南,從此不知所蹤。他雖隱於世,卻留下道家經典十五篇,傳頌千古。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四、董永以孝聞名。家境貧寒,父親離世後,他無力承擔喪葬之費。為盡孝道,他毅然決定賣身為奴,換取錢財以葬父。喪事辦妥後,董永便踏入地主家中,辛勤勞作以償還債務。某日,他在槐蔭下邂逅一美貌女子,女子自稱無家可歸,願嫁董永為妻。董永雖心動,但想到家貧如洗、債務未清,便婉言拒絕。女子卻執意相隨,她心靈手巧、勤勞能幹。僅用一月之余,便織出三百尺細絹,助董永還清債務。二人攜手歸家之際,女子向董永透露真身——她原是天上七仙女,因感動於董永的孝心而下凡相助。自此,槐樹之地更名為孝感,以紀念這位孝感動天的孝子。有詩贊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五、丁蘭,民間傳說中的孝子典範。他年幼失怙,未能盡孝於雙親膝下,心中常懷愧疚之情。為彌補遺憾,他精心雕刻雙親木像,每日如同侍奉活人般恭敬對待。三餐必先敬雙親,出行必稟告歸家必面見。歲月流轉,他的孝心從未有絲毫懈怠。然而,妻子卻對木像漸漸失去敬意。一日,她好奇地用針刺木像手指,竟見血流如註。丁蘭歸家見狀,問明緣由後憤怒不已,毅然將妻子休棄。此事傳揚開來,人們無不感嘆丁蘭的孝心與堅毅。他的事跡成為千古佳話,激勵著後人傳承孝道、尊老愛幼的美德。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六、江革,東漢齊國臨淄之地人士,今稱山東淄博東北。少年失父,侍奉慈母至孝。當時戰亂四起,江革背負慈母,逃離烽火,途中屢遇匪賊。匪賊欲殺之,江革含淚泣訴:「老母年邁,無人奉養。」匪賊感其孝行,不忍下手。戰亂平息後,鄉民皆頌其為「江巨孝」。後遷江蘇下邳,家境貧寒,竟至無履可穿。然江革自甘為傭,以供慈母之需,慈母所需之物,無一或缺。明帝在位時,舉其為孝廉;章帝時,又推為賢良方正,後任五宮中郎將。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七、懷橘遺親,三國之時,有孝子名陸績,字公紀。年僅六歲,隨父陸康至九江拜見袁術。袁術以橘相待,陸績暗藏二橘於懷。辭別之際,橘墜於地。袁術戲謔道:「陸郎來我家做客,離去之時,竟還懷揣我之橘子乎?」陸績跪地答曰:「吾母素愛食橘,欲攜歸以奉之。」陸績年方六歲,已知孝敬之母,袁術大加贊賞。有詩雲: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藏橘實,遺母報深慈。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八、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人,亦有說為河內溫縣人。家本富饒,父亡後,將家產兩千萬分為二,贈予二弟,獨留老母奉養。對母至孝,然家境日漸貧寒。後妻生子,郭巨思忖:養此子,必損奉母之資,遂與妻商議:「子可再有,母死豈能復生?不如埋子以省糧,供奉老母。」妻雖勉強應允,然心中戚戚。郭巨令妻抱子,欲挖坑埋之。挖至二尺,忽見一壇黃金,上有鐵書,書曰:「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金,歸家孝敬老母,兼養其子。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十九、舜,那位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身為瞽瞍之子,他自幼便深諳孝道,敬愛雙親。其父,是一位樸實厚道的農夫,而繼母與異母弟象,卻常因家境貧寒而心生怨懟,對他父親冷嘲熱諷。然而,唯有舜,始終堅守孝道,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對家人有絲毫的不敬。他對父母的恭順如初,對弟弟更是倍加關愛與引導,使其迷途知返。
曾幾何時,繼母與異母弟多次企圖加害於他:或於修補谷倉時,從下縱火,舜卻手持鬥笠,縱身跳下,得以逃脫;或於掘井之際,二人竟下土填井,舜則掘地道而出。然而,舜並未因此心生怨恨,他依舊對繼母恭順如初,對弟弟充滿慈愛。這份超凡脫俗的孝心,竟感動了天地。當他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為他鋤去荒草。帝堯聞其孝行,特遣九侍者侍奉瞽瞍夫婦,並將愛女娥皇、女英許配給舜,以彰其孝。終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世人皆言,舜之由平民至帝王,皆因孝心所致。有詩贊曰:耕春之象隊隊行,耘草之禽紛紛至;嗣堯登上帝王座,孝心感動天地心。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二十、劉邦建立西漢,其三子劉恒,即後來的漢文帝,以孝聞名於世。劉恒對母親皇太後孝順至極,從未有絲毫怠慢。某年,皇太後重病纏身,臥床不起,長達三年之久,劉恒心急如焚。他親自為母親煎藥,日夜守護在床頭,每當母親入睡,他才敢稍作休息,趴在床邊小憩。每日煎藥之際,劉恒必先嘗一口,確保湯藥既不苦澀也不燙口,方才餵給母親。他的孝心在朝野傳頌,人們無不稱贊他為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之名聞遐邇,威儀赫赫冠百王;母後病臥三載久,湯藥必先嘗其芳。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二十一、曾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之子,孔子門下之得意門生,世人皆尊稱他為「曾子」。他以孝行名揚四海,其事跡流傳千古,感人至深。曾參少年家境貧寒,常負薪入山,辛勤打柴以維持生計。某日,家中突有貴客造訪,母親手足無措,眼見曾參尚未歸來,心中焦急萬分,竟以牙咬指,期盼兒歸。曾參在外忽覺心痛如絞,恍若被利刃刺穿,頓時明了母親之意,遂背柴火速歸家,跪詢其故。母親含淚述說:「客至家中,吾咬指盼你速歸。」曾參聞言,立刻起身接待客人,以禮相待,盡顯儒家風範。曾參學識淵博,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之修身之道,其思想深邃,影響後世。據傳,他曾著述【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為後世儒家學子所敬仰,尊稱其為「宗聖」。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二十二、仲由,字子路、季路,亦春秋時魯國之子,孔子門下之英勇弟子,性格直率,孝心可鑒。早年家境貧寒,他時常采集野菜充饑,生活艱辛。然而,為了贍養雙親,他竟願跋涉百裏,背負米糧歸家,以盡孝道。父母離世後,仲由南遊楚國,其學問與人品備受楚王敬佩,獲封百乘之官,家中糧食堆積如山。然而,他仍念念不忘昔日艱苦歲月,感嘆不已:「雖欲復得此身,負米百裏以養親,不可得也。」其孝心之誠,感人至深。有詩贊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裏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仲由之孝行,如春風化雨,滋潤人心,其精神永載史冊,成為後世子孫之楷模。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二十三、蘆衣順母,周朝閔損,字子騫,孝道至誠,感人至深。其母早逝,父念其孤苦,遂娶後母以慰其心。數載之後,後母得二子,對子騫之情日漸淡漠。值冬將臨,父未歸,後母偏心制棉衣,厚絮予親子,薄絮予子騫,以蘆花代之。一日,父歸,命子騫駕車外出。寒風凜冽,子騫衣薄體寒,然默默忍受,不言其苦。後繩磨破肩頭棉布,父見蘆花,方知子騫受虐。怒欲休妻,子騫見狀,跪求父曰:「母在一兒單,母去三子寒。」其孝心感動後母,使之悔過自新。自此母慈子孝,一家和睦,其樂融融。有詩頌曰:閔氏賢郎譽滿鄉,何曾怨母心偏旁;車前孝行留母在,三子免受風霜傷。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二十四、鹿乳奉親,郯子,春秋賢士。其父母年邁,目患疾,需飲鹿乳以療之。郯子遂披鹿皮,深入山林,混入鹿群,擠取鹿乳,以奉雙親。一日取乳時,偶遇獵人欲射麂鹿,郯子急掀鹿皮而出,告以實情。獵人敬其孝行,贈以鹿乳,並護送出山。有詩頌曰:親疾需鹿乳,郯子披褐衣;若不高聲語,山中險帶歸。
然觀二十四孝之中,亦不乏今人應摒棄之愚孝。如埋兒奉母,郭巨為奉養老母,竟欲埋其子,此等孝行,實乃過頭。若當時未掘得金,其子性命豈不危矣?此豈為孝乎?傳統之二十四孝中,充斥愚孝之例,除郭巨埋兒外,尚有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哭竹生筍、聞雷泣墓等皆屬此類。吾輩雖不否認孝道為儒家文化之精髓,中華傳統美德之體現,然其中糟粕亦應摒棄。今日若不加區分地繼承,原封不動地接受,既不利於孝道之弘揚,亦與精神文明建設相悖。故當以明辨是非之眼,審視傳統孝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