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宋代興盛瓷器,於審美基礎上,官民之間有多大的差別?

2024-05-21文化

一、北宋文人風尚及其審美取向的深刻剖析

在那個中國哲學史上璀璨的北宋時代,理學作為主導思潮,對處於社會上層的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深遠且重大的影響。

回顧整個兩宋時期的書法藝術、繪畫創作以及文學佳作,我們無可否認這些作品無一不在深刻烙刻著理學觀念的鮮明墨點這種影響同樣體現在對手工藝品如陶瓷的審美需求上。

追求「素樸玄化」、反對華麗炫目的道家思想,在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著名思想家莊子曾經明確指出「五色亂目,誤人之具也」,「素樸天成,而天與之(醜惡)同」,他堅信樸素簡潔才是真正的美學境界。

在這樣的觀念熏陶下,北宋的統治階級將審美的焦點投註到了追求樸實無華的陶瓷藝術之中。

他們對於天青、青白等純凈單一的釉色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正是因為這類釉色充分展現了北宋文人所追求的素樸淡雅、超然物外的審美情趣。

仔細觀察汝窯瓷器那纖毫畢現、天青如玉的外觀,我們可以發現它與統治階級對內斂深沈之美的追求達到了完美的契合相比之下,那些繪制有花鳥人物等艷麗圖案的民間陶瓷制品,在他們看來就顯得有些粗制濫造了。

文人對汝瓷那種超凡脫俗的形象懷有深厚的情感,前朝著名詩人周紫芝在【感汝瓷】一詩中就深情地描繪道: "神仙揮毫親勾勒,秋空碧練生清輝。

一色天工無俗華,真個通神稱汝姿"由此可見,汝窯的瓷器在當時文人的心目中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與他們那清雅脫俗的審美情趣完全吻合。

二、普通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與統治階級的審美取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大的勞動人民更願意借助陶瓷藝術來表達他們對豐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從磁州窯白地黑花彩瓷到宋代紅綠彩等,民間陶瓷產品的裝飾風格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這正是廣大群眾審美向往的集中體現。

"好花無非與人期,應時開放終無期。" 北宋詞人李清照的這兩句詞作生動地詮釋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渴望與珍視。

瓷器,對於那些不辭辛勞、辛勤勞作的普羅大眾——平凡的農夫、技藝高超的手工藝術家而言,它不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承載著他們對未來美好希望的媒介和載體!每當歡度佳節之際,他們都會滿懷敬意地從沈睡已久的箱子或櫃子底部取出那些彩繪精美且無與倫比的瓷器,以其獨特的魅力裝點節日的喜慶氛圍。

即使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白底黑彩的餐盤杯碗,也能夠為單調乏味的日子註入一抹亮麗的色彩。那些技藝精湛的工匠和手藝人,透過他們手中的畫筆,將人間永珍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在那青花白底的紋飾之間,我們可以看到豐衣足食的祥瑞景象,甜蜜如蜜的鴛鴦戲水畫面,或者是山水粲然、景色宜人的美景。

每當美味佳肴擺上餐桌時,瓷盤之上的這些吉祥圖案便如同春宵佳期般充滿生機與活力。

生生不息的希望與向往,就在這瓷器之上熠熠生輝,閃耀著無盡的光芒。對於這些勤勞樸實的百姓們來說,瓷器裝飾圖紋的豐富程度恰恰是幸福生活的體現,絢爛的色彩正是他們灑脫自在的寫照。

因此,他們特別鐘愛那些裝飾細膩、五彩斑斕的磁州窯瓷器。

相較於官窯瓷器的嚴肅莊重,民間瓷器則更加追求生動活潑、百態紛呈,正如他們所憧憬的那種生活一樣。三、宮廷祭祀禮儀的延續。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王朝中,祭祀宗廟一直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了表達這種重要性,宋徽宗曾經親自撰寫了【宣和博古圖錄】一書,詳盡記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禮器共計839件。

從現存的宋官窯傳世瓷器來看,其中有大量仿制古代青銅禮器而燒造的器形。毫無疑問,當時的宋朝皇帝是出於祭祀活動的需要,特意命令官窯大量生產這些儀式用瓷器的。

南宋官窯尤其如此,曾大量生產穿帶瓶、鼎式爐、簋式爐、貫耳爐等瓷器。試想一下,每逢祭祀之日,杭州宮廷之中必定是香煙繚繞、禮樂齊鳴的壯觀景象。

身著儀仗服飾的宮人們,小心翼翼地捧著這些形制莊重典雅的祭器,徐徐走過長廊,一股肅穆莊重的氣息便彌漫開來,令人心生敬畏。

這些祭祀用的瓷器,其釉色盡皆選用單一的色調,尤其以那種蘊藏著內斂而深沈之美的青釉為最。宋朝先民之所以會選擇這一種色彩斑斕的釉色,實則源於他們對於祭祀儀式嚴肅性和對祖先敬仰的至高追求!在杭州老虎洞窯遺址之中,便有大量這種單色青釉祭器被發掘出來,這無疑是中國古代青瓷生產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革新,為後世眾多知名窯口青瓷的精美絕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我們關註的是,這種對單色青釉的獨特偏好,實際上也是自唐朝和宋朝以來,統治階級對天青色釉的審美取向的延續。

早在五代時期,後周世宗柴榮便曾親自創辦過柴窯,並在他的詩詞中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天青色"的深深喜愛:"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這裏所說的"天青色",正是指宋代官窯瓷器那內斂凝重、如天似玉的獨特色澤。

第四部份:瓷業商品化的崛起

宋朝正處於中國制瓷業蓬勃發展、妍妍向榮的黃金時代。據考古資料揭示,至今為止,全國已發現的五百余座大規模古窯址中,宋代窯口竟占據了超過三分之二的比例,由此可見當時瓷業的繁榮昌盛。

以景德鎮為例,該地區分布於市郊、各鄉鎮的古窯址及其他制瓷遺跡,已然成為景德鎮陶瓷史中的重要篇章。

如此眾多的窯口林立,離不開宋代瓷器制造業與流通業的高度發達。事實上,大量的民間商品需求正是推動瓷業如此迅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為了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制瓷工匠們紛紛推出各種形式多樣、色彩豐富的裝飾瓷器,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這種現象無疑是兩宋時期經濟高度商品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也推動了瓷器審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那一時期的民窯作品琳瑯滿目,豐富多彩。既有吉州窯的剪紙貼花、木葉紋釉,又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釉下彩、湖田窯的刻劃花等,更有耀洲窯的刻花青瓷等等。

這些精美絕倫的裝飾技藝,在民間瓷器上得到充分展現,創造出了瑰麗多彩的藝術氛圍。

然而,與此相對照的是,官窯的產品仍然堅守著傳統的單色無紋風格,主要用於祭祀以及宮廷日常使用的禮儀器具。這恰恰反映了官窯與民窯在審美取向方面的顯著區別。

官窯以其獨特的皇家審美視角,成為了皇家審美的代言人;而民窯產品則更多地體現了廣大民眾對於生活化審美的熱切追求。

這種「官民二分」的審美分野,正是隨著制瓷業商品化行程的不斷推進而愈發明顯。

第五部份:官民審美分野的形成

宋代的官窯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後者的窯址坐落於現今的杭州地區。經過對歷史文獻、傳世瓷器以及考古資料的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南宋官窯的產品釉色與北宋時期著名的汝窯極其相似。

因此,可以推斷出南宋官窯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能夠仿制在失去北方領土之後無法獲取的汝窯瓷器,從而在杭州地區設立了一個替代性的官窯。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兩宋皇室在瓷器釉色的審美取向上具有高度的連續性。汝窯作為當時最為知名的官窯之一,其生產的天青色素釉瓷器正好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審美喜好。

明朝的陶瓷理論家曹昭在他的著作【格古要論】中就曾贊譽道:「汝瓷無紋者尤好。」足以證明,至少在青花瓷器誕生之前,天青釉色且無裝飾紋樣的素瓷一直都是統治階級所推崇的。

這種審美追求,實際上與宋朝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尚玉」風氣緊密相連。古人視玉為「至清至潔至善」的象征,宋人對汝瓷那種清澈透明、似玉非玉的獨特光澤情有獨鐘,正是因為它與他們的玉石情懷完美契合。

與此相呼應的,便是磁州窯這類地方民窯瓷器所展現出來的大眾審美風尚。這些民窯生產的產品不僅追求實用性,還熱衷於在瓷器表面勾勒出五光十色的花卉人物圖樣,以此來傳達他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深深渴望。

例如,磁州窯的白底黑花彩瓷堪稱其中的極致代表,技藝精湛的畫筆之下,生動呈現了大自然的千變萬化!

再來看宋代那些富麗堂皇的紅綠彩瓷器吧,那炫目多彩的顏色無疑是廣大勞動者對豐富多彩生活的熱烈向往的真實反映。

相對而言,官窯瓷器更加註重器具本身的釉色之美,造型古樸典雅,彰顯的更多是統治階級的高雅審美品味。

這種涇渭分明的「官民二分」格局,正是伴隨著兩宋時期制瓷業日趨商業化的發展歷程而逐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