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端午節可以道安康,也可以說快樂~

2024-06-07文化

端午快到了,道一句

「端午安康」

,已成為習慣,但如果發一句「端午節快樂」,就會分分鐘被人語重心長地「打臉」。

你的朋友會一臉嚴肅的糾正你,說「端午是個祭祀的節日,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道安康,」然後再意味深長地看你一眼。

要說清明節是祭奠先人掃墓追懷的日子,不好說清明快樂,但端午節其實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祭祀的節日。

「端午安康」據說是某位非遺專家的意見,這種意見在媒體上被放大,於是蔚然流行,下圖為疑似報道的截圖:

但這種意見真的靠譜嗎?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就在微博上表達了相反的意見:

張教授還進一步表示,

很多古人詩文都講到喜慶歡樂地過端午節。

例如北宋詩人晏殊的端午詩:「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的序中說道,在端午節「嘆節氣之迴圈,美君臣之相樂」。

另外,民俗學家、北師大文學院楊利慧教授也不認同端午節只能說「安康」的說法。

楊說,端午節的設立和傳統農業民族註重時令節氣相關,五月初五氣溫上升,天氣開始進入暑熱時段,這時各種害蟲、五毒等滋生,老百姓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設立了端午節;而端午節喝雄黃酒,掛蒿草、艾葉,熏蒼朮、白芷等行為就是為了驅蟲避邪。

因此設立端午節的初衷是為了祛毒平安、歡樂喜慶的,並不像清明著重於祭祀。

關於端午節是為了祭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歷史人物的說法,楊並不認可,他認為屈原、伍子胥等的故事只是附著於端午節之上的民間傳說。究竟是先有節日還是先有傳說,學界一直有爭論,甚至大部份的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節日之後,才有傳說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他意義的。

因此,這些民間傳說及其所延伸出來的紀念性充其量也只是端午節文化的一部份,並不能因此說端午節就是一個祭祀性的節日。

楊明確地說:「沒有聽說過端午節不能祝快樂的說法。」

家長在給「屈原投江」的定義上,我們不妨為孩子明確一些概念:

屈原本身是一個堅韌、積極的人,即便被排擠、被流放,依然寫出傳揚千古的作品。

屈原在壯年之時,雖然屢遭磨難,卻仍然堅持希望。直到老了,眼看著國家淪陷,卻已經不可能再有機會為國效力了,這才采取了投江明誌的行為,這與被動消極完全是兩碼事。

在不同的年代,價值觀念也不一樣,但對於生命的熱愛是一以貫之的,誰都不能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吃粽子、過端午,紀念的是屈原愛國的品質,而不是他投江的行為。我們要熱愛、珍惜自己的生命,這樣才是對父母、對國家最好的愛。

無論是安康還是快樂,都是對親人朋友美好心願的傳達。在這一天,人們通常會聚在一起,吃粽子、賽龍舟,享受團聚的時光,所以傳遞快樂的情緒也是非常契合節日氣氛的。

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安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