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莊子提倡的無用之用,究竟是什麽?

2024-03-07文化

提到莊子的智慧,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有用和無用,特別是在【莊子】這本書中,有很多故事都涉及到了這兩個問題,但是有人讀了很多遍之後,依然不知道到底什麽是有用,什麽是無用,兩者的區別和對人生所起到的主要價值與意義到底在什麽地方。

今天我們就拿莊子之中的兩個故事給大家說明白,有用和無用這兩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裏?

在說兩者的實質含義之前,我們先說一個誤區,大多數人談到莊子所說的無用智慧時,總有一個誤解,就是大多數人認為莊子過度排斥物質層面的收獲而強調精神的愉悅,比如在【莊子】之中說到一個故事,惠施在梁國做宰相,莊子的一生卻窮困潦倒,連小小的公務員都不做,自己每天回家釣魚編草鞋,看起來很無用,但是莊子卻很開心,難道莊子非常提倡這種無用的生活嗎。

其實莊子所表達的智慧並非如此,如果這麽淺薄的去理解莊子,那麽他的學說或許真的就是無用了。

而他所說的有用和無用,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解釋明白, 那就是不要刻意追求人生所見的有用,也不要過度排斥人生所不能見的無用。

第一:為什麽不能刻意追求人生所見的有用呢

小到個人對世界的理解,也就是內心存在的好惡標準,大到這個時代以及自身身處的環境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其實都是存在局限的,如果你只是在這個層面上去追求可用的地方,最後不僅不能很好地達到期望的目的,反而會因為你的過度執著,將一件事物本身的功用局限在小的範圍之內。

比如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宋國有人世代都以替人洗衣服為職業,因為洗衣服要在河邊拿木棒敲打,而冬天河水冰冷刺骨,手極易皸裂,有一戶人家就用祖傳的秘方保護自己,可以讓手不會皸裂。

有一個客人聽說此事,願意出一百金購買這個藥方,洗衣服的人就召集他的家族的人開會,說我們世代替人洗衣服,所得不過數金而已,現在一旦賣出藥方就可以賺百金,就賣給他吧。

於是這個客人拿到藥方之後,就去遊說吳王,聲稱自己有辦法打敗越國,因為吳越兩國長期交戰,到了冬天的時候,雙方將士都會發生手被凍裂的情況,這個人買來的藥方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吳王就派這個客人擔任將領,冬天與越人在江上作戰,結果吳國的士兵因為手上塗了藥膏而不皸裂,越國士兵手上則全部凍裂了,武器都抓不住,完全無法和吳軍對抗。

最後吳王自然取勝了,客人也因為這件事情得到了封地作為獎賞,並加官進爵。

這個故事正說明我們剛才闡述的那個觀點,有用,在任何時候下本身都不是一件需要排斥的事情,我們需要排斥的,是一個人過度執著於自己所能看見的有用範圍內,因為當你只能看見自己所看見的地方,而在看不見的地方之外,則會失去更多。

第二:不過度排斥人生所不能見的無用,也就是以無為之心,看待無用之處

我們接著剛才那個觀點繼續說,人生為什麽還有「看不見」的地方呢?

舉一個例子,假設有一張白紙,代表著這個世界上的真理,而個人存在的認知,就像是在紙上畫圓圈,不管你這個圓圈畫的有多大,終歸是在這個紙上,而在圓圈之外,總會有你所不能知曉的地方。

更何況對很多人來說,他們由於人生經歷、以及成長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很難在空白的紙上畫出大的圓圈,所以他的人生圓圈可能在紙上小到連肉眼都無法辨識。

更重要的是,不管這個圓圈在紙上的範圍有多大,人所知的都是圓圈之內的這個有用之處,而在圓圈之外都是無用之處,你所不知的地方或許才藏著更多的真知。

對有用與無用的概念也是一樣,只有讓自己這個圓圈消失的時候,你才能看見或者感受到圓圈之外的東西,而讓圓圈消失的方法就是「無為」。

在莊子的【山木】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帶一群學生上山,看見一棵大樹非常茂盛,但是卻沒有被砍伐。伐木工人就說這棵樹沒有任何用處,因為他知道裏面是空的,而且又臭,樹上又有疙瘩,連最普通的桌椅板凳都不能做。

後來莊子一行人從山裏出來之後,住在朋友家,朋友讓他家的仆人去殺鵝,這個仆人就請示說:有一只會叫,一只不會叫,該殺哪一只,主人就說:殺不會叫的那一只。

這個時候莊子的弟子就請教莊子說:昨天山中的樹木因為無用而得以保存,現在的鵝卻因為無用而被殺,老師,那究竟應該如何自處呢?

莊子就說:我將處在有用和無用之間。

如果從世俗一點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莊子這篇故事講的是自我保全的智慧,在危難面前一個人如何做到自我保全, 那就是能夠根據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依照不同的處境作出特定的表現,以求自保。

但是我覺得莊子在這裏說的不僅僅是自保的問題,因為這樣有些淺薄了,而是說道家的核心智慧無為, 不以主觀有為之心去評判事物的狀態及特性,而是尊重事物本身所產生的功用,一切順其自然而為。

我們把這個觀點融化到個人的認知之中,再擴充套件到任何事物上面,就是面對所有事物的時候,不要以主觀的意識去判斷事物的是非得失,無為就是不以主觀意誌去替事物做出有為之別,當你不過度主觀的以有為之心對事物作出判斷取舍的時候,認知的「圓圈」也就消失了,這個時候你才能看到本該處在圓圈之外的東西。

所以莊子在他的智慧中所提出有用和無用的區別,並不是刻意的讓我們去做一個世俗意義上的無用之人,而是告訴我們有用和無用的判定標準,並非一定要依照我們所執著的世俗價值,所以更不用以世俗標準作為人生成長的主要依據,無用並不比有用更高貴,只是因為我們不執著於有用之中,這個時候無用才能發揮價值。

而無為也是如此,不以有為之心去作為才是無為的核心智慧,因為起心動念皆有所執,人有所執,便不再是無為了。

文|國學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