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高洪雷【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在青島舉行

2024-10-03文化

9月28日,高洪雷長篇紀實文學【海上絲綢之路:從青島到紅海】作品研討會在山東青島舉辦。該書采用的是珍珠項鏈式結構,以海上絲路的變遷為主線,串起亞歐非3大洲、15個港口的前世今生,讓人既領略海上貿易之路、文明交往之路的帆影變幻,又讓人體會洋流澎湃中,那些在歷史中留下了背影的人們,帶著商品、帶著文明習俗、帶著好奇心和好勝心的流動。

研討會現場

本次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山東省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由山東省作協副主席陳文東主持。出席研討會的領導和專家有: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學習強國】原主編劉漢俊,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慶祥,【光明日報】高級編輯、文薈版副主編饒翔,中國報導文學學會副長丁曉原,中國作協報導文學委員會副主任、青島市作協主席鐵流、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授陳鷟、本書責任編輯付如初等。

專家分別從該書的題材價值、歷史深度、現實意義和文學性等方面予以研討,對其中對歷史學、地理學、海洋學、文學含量予以關註,一致認為這是一部海洋視角的中國史和世界史,是一部有歷史根基、有資訊容量,史料豐富、故事性強、文學性強的好書,是一部奇書、大書、海上絲綢之路的百科全書。

作者以唯物主意歷史觀為指導,站在文明建構和流動變遷的高度,對古代航海史、中國南海,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解讀等等進行了深入細致且具有啟發性的研究。同時,作品做到了宏觀視野和歷史細節的結合,做到了歷史書寫和現實關切、文化關切的密切結合,文學性方面又做到了知識、細節、人物和戲劇性的結合。該書既可以作為了解絲綢之路歷史的參考書,更可以作為通識教育中大學生海洋歷史知識的普及讀物。

楊慶祥認為,這本書展開的是中華文明在流動性中創造的輝煌,與長期以來另一種封閉的、帶有自我矮化的帝國想象和書寫形成了對照,也給如今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在這種流動性的書寫中,體現了作者深切的文化關切。中華文明經歷這麽多年,能不能在現代性轉型中,尤其是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再展風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般認為,人類對空間的想象分為三個層次:大陸、海洋和天空。大陸,是最原始和最古老的,它容易確定邊界,無論春種秋收還是遊牧打獵,它都是工業文明誕生之前最廣闊的母體。而海洋,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海洋是流動的,本身無法確定痕跡,因而它需要靠工業的動力去征服、去探測,也靠工業文明時代的契約精神和重商邏輯去支撐。天空,則跟電子科技文明相關。人類對空間的想象和爭奪,帶有深深的發展焦慮和熱切的未來展望。高洪雷繼【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之後,從陸地走向海洋,在流動性中探求中國文明的播撒之路,適逢其時。

陳鷟從海洋文明傳播的角度關註這種流動性,他認為一切高明的傳播都因為做到了兩點,既通俗又通雅,要通雅就要有真學問,讓學界認可,要通俗就要有真性情,讓讀者可親可感。【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做到了這兩點,而且寫出了世界文明史的中國版本,在「向海圖強」的民族復興大背景下,它的出版正逢其時,是海洋文化、海洋歷史和海洋文學的精彩一筆。

劉漢俊認為,劉漢俊認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世界的兩根臍帶,東西方互為母體,共生共榮,沿線國家互利互惠,互相滋養。面對這樣的大問題,作者的案頭功夫下得極深,對材料的篩選,尤其是文化遺產、文物考古知識的篩選,匠心獨運,體現了高超的敘述能力。饒翔則從書中具體的論述出發,闡述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經濟主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配合,同時兼顧文化、宗教差異的書寫等等。更有深意的是,作者探討了儒家文化在貿易開發中所起的作用,思考絲綢之路構建過程中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作品中每有精到的議論畫龍點睛,發人深省。

李一鳴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從時間維度上有歷史縱深,從空間維度上看有全球視野,從思維維度上看有哲學境界,從語言精度上看有詩性品質,作品的語言之美和哲思之美讓人感受到靈動的力量,而他交叉運用多文體的表達方式也往往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讓史料說話,讓歷史重回現實。

丁曉原從【樓蘭啊,樓蘭】開始關註高洪雷的寫作,對他語言的達和雅、情理兼備、金句叠出、充滿智慧印象深刻。同時,他也充分註意到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本書的創作難度,註意到了作者為此所做的資料準備、調查走訪和文學準備,他甚至逐一數了數全書的註釋,總共370頁的圖書,註釋多達283個。作者的嚴謹紮實可見一斑。

鐵流則從作家的角度對高洪雷的寫作予以肯定,他說,非虛構文學是腳步丈量出來的文學,需要作家走出書齋,用現實啟用歷史,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啟用紮實的史料,而高洪雷做到了這一點,這一點既給讀者知識啟發,也給讀者閱讀上的享受。

付如初則從責編高洪雷七本圖書的編輯歷程回顧中,梳理了作家的創作脈絡,對他的閱讀面之廣、閱讀量之大以及「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學精神、從善如流的精益求精等予以高度肯定。她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從青島到紅海】既是高洪雷上一本書【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的延續,也是此前他暢想東海平原文明的【另一種文明】的延續。在從民族史到西域史,再到絲綢之路大歷史這種有布局、有步驟的書寫中,高洪雷建構了自己的「中國文明書寫序列」,也形成了具有中國風度和中國氣派的文明發展觀,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他的系列書寫為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封面

最後,高洪雷發表創作感言。他主要回應了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麽要寫海上絲路,二是為什麽要重視海上絲綢之路。三是位很麽選擇青島為起點。

對第一個問題,他認為,貫穿人類歷史的主線有兩條:戰爭和貿易。絲綢之路作為貿易之路,是事關人類歷史的大問題。而自己五年前書寫【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不僅有傳承關系、並列關系,還有替代關系。隋唐之前的世界貿易主要靠陸上,靠馬、靠駱駝,拉的主要是絲綢、皮貨、寶石、玉石和香料,因為瓷器很容易碎,它不可能走陸上,而且那個時候也沒有瓷器。宋元時期,隨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也加上陸上絲路被戰爭所阻斷,也受日益嚴重的沙漠化的影響——本來絲路南道是一個綠洲通道,後來古城被掩埋了、消失了。所以世界貿易從陸上轉移到了海上,在宋、元、明初,中國是說一不二的海上帝國,地位是非常高的,不但是發起者還是主導者,但是到了明末和清初實行海禁以後,中國的海運徹底落後了。在清朝眼裏,海洋和高山一樣,不過是上天賜給他們的免費長城,直到西方列強用尖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我們才突然發現,原來海洋不是液態的萬裏長城,它也是一條路,是一條無比寬闊、無比快捷的路,一條直通世界所有沿海國家的、沒有關卡的高速路。基於這些原因,他在寫完陸上絲路之後,下決心創造這部海上絲路的紀實文學。

對第二個問題,他的答案更加務實。首先,海上絲路有價格優勢。相比於公路汽運、火車運輸和河運,海運最便宜。其次海上絲路有運力優勢,超重型貨車只能最高拉100噸,貨運列車最高載重是1萬噸,但是最大的貨輪能裝1—2萬個貨櫃,每個貨櫃大體20噸左右。第三個是路線優勢,出了港口就是公海,沒有關卡。第四是領海優勢,【海洋法公約】出來以後,海洋現在都有12海裏的領海,200海裏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棚。種種事實都說明,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不是陸地世紀,過去我們是主導者,現在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重視海洋,讓這條海上絲路重新繁榮起來。

對第三個問題,為什麽從青島寫起?他的回答更為鏗鏘有力。他說:

因為我是山東人,所以把起點寫在青島,這個感情因素是有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卻不是這個。青島瑯琊港是中國最早的貨港。當時,齊國、吳國和越國算是半海洋國家,吳王夫差打山東打齊國,修了一條運河。然後,他陸上來打,海上也過來打,結果海上打輸了。後來,越王勾踐打贏了,直接在瑯琊設了首都。這說明,我們並不是沒有海洋的歷史,我們不僅有,而且還非常強大,歷史源遠流長。另外一個原因,青島是徐福東渡的啟航地,還是法顯上岸的地方,也是宋代四大市舶司之一。當時宋朝確定,泉州市舶司是對日本,日本商人到泉州報關。青島的板橋鎮市舶司是對北韓,北韓半島的商人到中國來報關只能到這兒來,去寧波是違法的。所以當時宋朝有十幾萬北韓人在這裏居住。到了後來,德國作為殖民地選了這個地方,20多萬德國人在這裏居住。後來德國管理期間,青島的繁榮程度超過了上海和香港,而且現在青島是北方沿海最發達的城市,它的港口貨櫃吞吐量世界第五、中國第四,僅次於上海、寧波舟山港和廣州,所以我從青島寫,是有歷史現實支撐的。另外,青島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視窗,是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方向,還擁有中國唯一的海洋大學,北海艦隊還在這兒。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青島作為海上絲路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