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走出資訊繭房,認知天下大事

2024-04-01文化

【破繭】作者:施展

為什麽要「破繭」

說到「破繭」,相信很多書友聽說過一個最近幾年很火的概念,叫作「資訊繭房」。

它指的是,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每個人每天接觸到的資訊,都是同質化、非常相似的,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短視訊軟體、新聞APP,都會根據我們的喜好,來推播相應的我們感興趣的內容。

這當然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時間一長,就會造成一個人吸收資訊的更大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會被束縛在這些資訊織成的「繭房」裏,而沒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了。

因此,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認知跟上時代的步伐,讓自己變得更好,那就需要有意識地去主動「破繭」,也就是打破資訊繭房的束縛,開啟自己的思維,去思考自己不熟悉、可能原本也不感興趣的問題。

這就是本書作者施展老師寫作這本【破繭】的原因。作為一位視野廣闊的新生代學者,他意識到有必要提醒大家破繭的必要性,以及告訴大家如何去做才能做到真正的「破繭而出」。這一點,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中尤其重要。

施展老師原本是一位歷史學者,關註的物件更多的是過去。但是,他指出,歷史學其實是「未來學」。歷史學研究的是我們的記憶,但我們記住過去,並不是為了活在過去,恰恰相反,我們是為了朝向未來。透過記憶,認清當下的我們是誰、我們的所在、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才能知道在一個波譎雲詭、變動不居的時代,如何尋找通往未來的道路。

這就涉及這本書特殊的寫作時間,它是完成於新冠疫情期間的。在2020年,隨著疫情的到來,全世界範圍內經歷了極大的變化,不斷有「黑天鵝事件」發生,給我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挑戰,人類必須面對臨於頭上的災難,但是如何才能避免不斷重蹈覆轍呢?這就直接要求我們必須走出繭房、開啟視野、突破自我。

所以,作者指出,這本書書名裏的「破繭」,有著兩方面的雙重內涵。

首先,在當下這個「大洗牌」的時代,我們必須突破資訊繭房對我們視野和格局的限制,否則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裏,無法理解真實的世界;而在另一方面,我們所處的世界中,那些既有的、過去的治理秩序已經出了問題,它們難以應對新的現實。因此,一種新的治理秩序也正要「破繭而出」。

換句話說,為什麽我們要「破繭」?就是因為,一方面它是對眼前現實的診斷與回應,另一方面它也是對未來的暢想與期待。

那麽,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方面出發,分別來講解「現實」和「未來」。

建立一個有共識的社會

首先,我們來看,「現實」的世界出了怎樣的問題。

在前面我們說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種挑戰是多方面的,不僅關系到公共衛生、人類健康,而且還引發了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和爭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對於某些事件的判斷,是完全不同的,但彼此之間的爭論又是極其激烈的,使得整個社會的輿論場都變得硝煙彌漫。

在這背後反映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遇到了「共識」問題。

所謂「共識」,就是社會成員共同認同的一些想法、概念、價值觀。如果一個社會的共識牢固、堅定,那麽這個社會就更穩定、更和諧。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有共識的社會就不會有矛盾了。事實上,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爭論、沖突、競爭,實際上是人類社會向前演化所必需的一種動力機制,問題在於如何利用好這種動力機制,把沖突轉化為動力,而不是讓沖突阻礙社會的進步。

在一個有共識的社會裏,同樣會存在爭論和沖突,社會成員之間存在著立場、觀點的不同,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完全認同同一件事。但是,在有共識的情況下,人們的爭論首先是基於邏輯的,是尊重知識的,這樣的爭論為的是把事情辯明;爭論過程所導向的是秩序的「叠代演化」,是風險社會的「自我升級」。

相反,在一個沒有共識的社會裏,因為沒有大家共同尊重、認可的東西來作為基礎,所以,人們的爭論就只是基於各自的立場,有些人甚至僅僅是為了宣泄情緒。這樣的爭論過程不會尊重最基本的知識和邏輯,目的只是讓己方獲勝;爭論過程所導向的是秩序的自我敗壞、社會的風險疊加,由此讓社會進入到一個惡性迴圈。

那麽,回到我們當今的世界現實中來,其實早在疫情爆發前,我們的社會就因為各種各樣其他的事件引起了人與人之間的立場沖突,這一點在西方世界尤其明顯。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歷了一系列的「黑天鵝」事件,從二十多年前的「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到近些年的「黑命攸關」運動,以及最近的疫情。它們普遍引起了西方社會的廣泛爭論,造成了影響巨大的公共性事件。

這些事件的發生,打破了「歲月靜好」的虛幻,直接擊穿了資訊繭房的壁壘,使得所有人被迫走出自己的繭房,重新進入同一個事件的場域,面對同一件事的前因後果。

其實,在人類歷史中,類似的事件發生過很多次。這些事件都曾經激發出人類群體不同的觀點和認識。在過去,這是刺激社會進行大辯論,社會共識叠代升級的好機會,也帶來過人類社會的進步、甚至飛躍。

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裏,我們的社會本身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在最近十幾年以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行動網際網路的發達,很多人已經不習慣和不同的觀點共存了,社會的公共空間,面臨著逐步縮小的窘境。

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的身邊是不是也在發生著這樣的變化呢?

尤其是我們身邊的年青一代,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資訊繭房的存在。看自己最感興趣的視訊、聽自己最喜歡聽的音樂,在潛移默化中,他們接受了無數的同類資訊卻茫然不知,還以為自己了解到的是社會和世界的全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旦出現了社會性的公共事件,讓人們不得不走出繭房、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時,就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共識問題。因為,任何人突然間看到大量和自己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時,都會自然地想要反駁他人、維護自己,這樣發展下去,往往就變成了宣泄情緒的爭吵和指責。

所以,在現在的社會中,尤其是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爭端,爭論的雙方沒有基於邏輯辯論的習慣和願望,所以會采用各種方式和理由來駁倒對方、取得勝利。在這背後折射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社會缺失了共識。

那麽,應該怎樣彌補社會的共識問題,讓我們的社會走向更加健康、向上的方向呢?從疫情期間、以及疫情後的社會經驗出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我們必須都認識到,如果想讓我們的社會有效地應對風險,在未來更好地處理可能影響到每個人的危險和威脅,就非常需要社會的基礎共識。

其次,我們要主動地走出自己的繭房,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想一想同一件事情別人會怎麽想,他們想的對不對、好不好,同時,自己的想法有沒有什麽問題?這樣我們就建立起了和別人對話、交流的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從大家「共同的傷害」出發,找到重建共識的起點。比如,我們都經歷了疫情的侵襲,有了非常強烈的共同體驗。這就讓我們有了類似的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觀點。

最後,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突破當下的困境,像歷史上的先輩那樣,取得社會發展的飛躍,就必須要有新的「想象力」。我們需要去除那些舊觀念、舊思想的遮蔽,坦誠地直面事實的本身。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那些看似激烈、實則沒有任何意義的爭論。

中國的挑戰與機遇

接下來,我們再把視角從社會、個人,轉到國家、民族的層面,看一看當今世界的發展出現了怎樣的新特點,以及我們中國如何應對挑戰、獲得成功。

我們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們的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國際地位明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也越過越好,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的歷史過程。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中國的崛起,也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強國的警覺,他們始終在維護自己主導的舊的國際秩序,對中國的強大十分警惕,擔心中國搶走他們的領導權、損害他們的利益。因此,許多國家想方設法地透過種種手段來限制中國、阻礙中國。

可以說,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基礎信任關系已經遭到了侵蝕。

事實上,這種中西之間的對抗,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比如我們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光刻機為例。我們知道,這是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卡脖子」幹涉的一個重點產品,為了防止中國制造出世界領先的芯片,西方國家限制我們進口國外生產的光刻機,而光刻機又是生產芯片的最重要的裝置之一。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西方國家對中國光刻機進口的限制就已經開始了。

在1996年,全世界有33個國家共同簽訂了一個協定,叫作【瓦森納協定】。在這個協定的成員國中,除了通常所理解的西方國家,還有東歐國家,以及南非、印度、俄羅斯等國。

在這個協定中規定,這33個成員國共同承諾,不向非成員國出口該協定清單中列出的高端技術和軍民兩用產品。中國不是成員國之一,自然也就屬於被禁止出口的國家。

正是由於這個【瓦森納協定】,中國開始無法購買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刻機——荷蘭的阿斯麥爾(ASML),於是中國的芯片制造能力就比世界先進水平始終差了一代以上。

那麽,從這個協定出發,到了今天,如果由於疫情導致的不信任,使得西方國家繼續升級【瓦森納協定】,那麽這個協定中對中國禁止出口的產品清單有沒有可能繼續變長,甚至出現一個又一個新的【瓦森納協定】呢?

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這種可能性完全不能排除,因為西方的貿易政策導向一直在變化,保護各國的本國利益成為了他們的基本出發點。

這一點,其實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中也能看出蛛絲馬跡。

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引發航海大發現以來,人類社會就走入了近代歷史的新階段,也帶來了持續不斷的「海陸秩序」的對抗史。

依靠海洋的國家,透過殖民掠奪、商業貿易的手段,侵占世界資源、挑戰舊的帝國,成為了近現代國際秩序的制定者。而陸地國家因為種種機緣巧合,失去了利用海洋發展商貿、推動工業進步的時機,在近代經歷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階段,現在才逐步走出了歷史的陰霾,重整旗鼓、努力復興。

我們中國,在傳統上就是陸地國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如果想要在新時代的海路秩序的對抗中,找到我們的機遇、取得真正的復興,就要求我們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在現實中尋找機會。一方面自立自強,努力發展我們自己的力量,同時又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努力擁抱全世界最先進、最有前景的觀念,讓我們不再重蹈歷史覆轍,開辟出全新的發展局面。

未來往何處去

好,說完了現實層面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現在我們就可以用「破繭」的思維,來展望未來,思考世界往何處去,我們每個人作為個體又有怎樣的機遇。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現在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資訊科技產業是當今以及未來的核心產業,把握住了這個核心,我們才能找到世界發展的根本大勢。

自從20世紀70年代互聯網出現以來,各領域的資訊科技開始迅速發展。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各種技術,諸如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AI(人工智慧)、雲端運算、大數據、區塊鏈,都在深刻地改造我們的社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改變世界運轉的基本邏輯。

其實,在過去幾百年裏,每次工業革命都有一個核心產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產業是紡織工業。人們通常說蒸汽機的使用帶來了工業革命,但蒸汽機只是一種新的動力來源,本身並不構成巨大規模的產業,以蒸汽動力驅動的紡織業才真的形成了大規模的產業,並對傳統社會形成了深刻的改造。

接下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產業是重化工業,這是現代工業經濟的基礎設施,它提供了現代工業經濟所必需的原材料生產能力和機器生產能力。

在那之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產業是電子技術產業,其生產過程以重化工業為基礎設施,而以新的電子技術為重點,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給我們帶來了現代生活的種種便捷。

而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今天,它的核心產業是資訊科技產業,它的特點是,一切都還在開發中,沒有定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這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動力是創新。

也就是說,無論是企業、國家,還是個人,只有把握住了「創新」這個關鍵中的關鍵,才能在未來跟上資訊革命的腳步,獲得自己的成功。

那麽,如何做到創新呢?我們要找到這一輪創新的兩個立足點,或者說是它的兩條「支撐腿」。其中的一條腿是「技術創新」,也就是說,你掌握了更新、更好的技術,就能創造新的、淘汰舊的,「占山為王」。

而創新的另一條腿是「商業模式創新」,也就是說,可能技術沒有革命性的進步,但是你改變了做生意、做計畫、做事業的方法,透過布局的改變、策略的更新,利用原有的資源條件,取得更好的收益,這也是一種可以帶來豐厚報酬的創新。

如果說在企業、個人層面,我們可以透過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跟上時代、獲得成功,那麽,到了國家層面,應該如何透過創新、創造取得成功呢?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打造和利用好國際經貿迴圈中的一種「全球雙迴圈」結構。這裏說的「雙迴圈」指的是,世界經濟轉型的大勢拉動了中國經濟的成長,中國經濟反過來也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經濟秩序,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同樣離不開中國。

從全球角度來看,中國是少有的同時擁有四次工業革命的產業的國家。我們擁有全世界最為廣闊的市場,同時還擁有全世界最全、最高品質的基礎工業制造能力,可以說既是「世界市場」,又是「世界工廠」,這是我們的獨特優勢。

所以,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大洗牌」的時代,那些我們熟悉的經驗和認知,可能多半都會失效,因為世界已經無法回到過去,它再也不是我們熟悉的那樣。

因此,想要在未來獲得成功,跟上時代的步伐,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民族,都要用開放、包容的態度,投身於創新、創造的熱潮,在一個大洗牌的時代,利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更大的勇氣,突破自我、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