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五首極具松弛感的神仙詩詞,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2024-07-18文化

-1-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繞灣溪竹繞山,

溪山卻在白雲間。

臨溪放艇依山坐,

溪鳥山花共我閑。

王安石的這首詩描繪了其居所定林寺附近的清幽環境和閑適生活,抒發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怡然自得。

詩歌如小溪澄澈,白雲悠閑,山鳥適意,山花自在,消盡煙火氣。這些景物是"臨溪放艇倚山坐"的主人公心境的寫照,體現了恬淡之趣和寧靜之美。

"閑"字常見於王安石退居鐘山後的詩作中,如【遊鐘山】和【遊草堂寺】等。這種"閑"超越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詩人在此境界中不僅無爭競,甚至連"心"的概念都消融了。

王安石在【登寶公塔】中寫道:"當此不知誰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表達了主客兩忘、物我兩忘的意境。"閑"字表面顯著相,但在詩人特定心境中,實則是"忘"。

詩作展現了王安石晚年的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境界。

-2-

【南鄉子·自述】

宋·蘇軾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

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

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

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

占得人間一味愚。

此詞作於蘇軾任徐州太守期間(1077-1079年)。

上片描繪初秋黃昏,蘇軾在碧紗帳中醒來,枕邊微涼秋風吹不盡濃濃睡意。他繼續躺在涼席上,聽到公堂寂靜,意味著無需處理公事。"一枕清風"是蘇軾常用意象,生動表現清爽舒暢的困意。"睡聽"二字展現其悠閑,反用古人"晚衙"嘆息公務繁忙之意,體現超脫感。他徐徐起身,半靠著看書,"盡"字拉長悠閑感。

下片議論功名與歸隱的矛盾。"自覺"句表面自嘲,實則竊喜看破功名。正因此無掛礙心態,當被問及才學時,蘇軾能通達自嘲地說"占得人間一味愚"。整個下片看似自貶,實則表達擺脫功名束縛的願望,並慶幸自己逐漸超脫。

詞作巧妙融合描寫與議論,展現蘇軾晚年心境,體現其灑脫超然的人生態度。

-3-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這首曲借古今興衰,表達隱居山野的生活態度。上片詠史,下片抒懷。

開篇兩句概述歷史興衰如幻夢,詩人已看破世情。"千古"縱觀古今,"天涯"閱歷四方,"詩眼"暗示作者豐富閱歷。"倦"字包含奔波之苦、不遇之怨。

接著以孔林、吳宮、楚廟為例,展現昔日繁華今已淒涼。下片轉寫山中生活:簡陋茅舍藏萬卷書,自釀松花酒,品春水茶,詩酒自娛。

"投老"、"茅舍"、"村家"突出隱居環境幽靜。"藏書"、"釀酒"、"煎茶"描繪悠閑生活。聯系作者其他作品,可見表面恬靜下隱藏著憤世嫉俗、傲視王侯的情懷。

全曲風格豪放直白,感情由濃轉淡,語言樸實。透過對比,深刻表達了詩人看破紅塵、歸隱山林的思想。

-4-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

朱顏謝春輝,白發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

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公元744年冬,李白與杜甫渡黃河至王屋山,本欲尋訪道士華蓋君未果,卻遇誌同道合的孟大融,遂作此詩。

王屋山為道教聖地,位列十大洞天之首。李白此行可能應詩友司馬承禎之邀。值得註意的是,李白對道教的興趣部份源於與李聃同姓,以及吳筠的影響。

詩中用飲食比喻體驗,如"餐紫霞",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性。李白慣用誇張手法,如將棗子比作瓜,源自安期公傳說。

詩人提及"親見安期公",實為虛構,展現其想象力。"中年謁漢主"暗指李白41歲時覲見唐玄宗,但仕途不順,轉而追求出世之思。

此詩激發了唐玄宗對嶗山的興趣,四年後將其命名為"輔唐山",使嶗山聲名鵲起,彰顯了李白詩作的影響力。

-5-

【自敘】

唐·杜荀鶴

酒甕琴書伴病身,熟諳時事樂於貧。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發吾唐一逸人。

杜荀鶴生於晚唐動亂時期,這首七律【自敘】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不滿和個人困境的感慨。詩中描繪了一位才華難以施展的知識分子形象:孤獨貧寒,以酒甕、琴書為伴。

詩人雖處境艱難,卻"樂於貧",展現了他的正直品格。譚寧願做"宇宙閑吟客",也不願當"乾坤竊祿人",凸顯了高尚情操。詩人始終關心國家命運,但"世情奈值不容真",揭示了社會的黑暗現實。

結尾兩句"平生肺腑無言處,白發吾唐一逸人"道出詩人無處訴說的痛苦,只能選擇隱逸。全詩議論與形象相結合,情感真摯,結構巧妙,層層推進,深化主旨,展現了詩人鮮活形象和內心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