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以「民之輕死」提醒貴族們如何關愛百姓

2024-05-08文化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譯文:

百姓之所以會遭受饑餓,是因為統治者榨取的賦稅過多,因此百姓才遭受饑餓。

百姓之所以難以統治,是因為統治者政令繁苛、強作妄為,所以百姓才難以統治。

百姓之所以會輕生冒死去觸犯法律,是因為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凈了,所以百姓才輕生冒死。

那些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比奉養奢厚的人要更勝一籌。

解析:

本章主要在於揭示當時統治者的食稅之多,形成了很多的饑民;而統治者則認為百姓不服從他們,以此說明了雙方之間的對立關系。對於深層次的原因,老子進行了深刻的揭示,以提醒貴族們要關愛百姓,使雙方的關系達到當時社會狀態下的融合。

百姓為什麽吃不飽?為什麽到處是饑民?按照當時的社會來解釋也是不難的,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斷,打仗打的是人力和財力,士兵需要吃的,而這些吃的則需要透過向百姓征收。古代有一種當兵吃糧的說法,就是在你挨餓的時候去當兵,就可以吃上一頓飽飯,長期戰爭軍糧的用量非常大。戰爭越多征收的越多,同時主要壯勞力還要去打仗,基本是老弱在耕種土地,在當時低下的生產力狀況下,其一年的糧食產量不能果腹,還要向國家繳納上一大部份用於諸侯和貴族們的消費,那自己還能剩余多少?這些百姓怎麽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到處饑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饑民也會成為流民,這個流動人口從戰爭地流向非戰爭地,人口流出地的生產力也會更加低下。

饑民多了,統治者收取糧食的難度就增加了,這時統治者認為這些百姓就是刁民,是不服從他們的管理,給他們增加統治難度的人。但最終的原因是什麽?老子的解釋是「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說明當時的統治者在不斷地加重百姓的負擔,同時覺得自己是一位有為的諸侯王,處處要展現自己的才能、彰顯自己的本領,而帶給百姓的是無盡的痛苦。不及時繳納食稅者需要以嚴刑來對待,而嚴刑越多百姓的反抗就越多。在他們心目中甚至覺得是懲罰輕了,所以百姓才敢不聽話、不及時繳納食稅。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統治者的酷刑越來越多,逃離的百姓也越來越多,最後統治者內心也是不斷地感慨,百姓怎麽這麽難治理呀。也許沒有想過自己怎麽沒有做好這些事情而引起了這麽大的社會動蕩。

百姓在心中想著既然我吃不飽要餓死,我對你還有什麽好怕的?大不了一死了之。就像上章說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些百姓是什麽都不怕了,你的酷刑他不怕,交糧也沒有,那這個統治者還能采取什麽辦法?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麽?「以其上求生之厚」,你這諸侯和貴族們的生活太過奢華了,取之於民的太多了,而用之於民的太少。這些統治者的生活標準不能降低、他擴張領土的野心還要實作,那麽他用度的增加從哪裏來呢?百姓繳納呀。繳納的越多百姓的日子就越難過。對於苛捐雜稅的憎恨、對於統治者的酷刑,老百姓達到了不怕死的程度,這也是將百姓逼到了極點,可見當時社會之黑暗。

那對於這樣的情況有什麽好的方法來處理?「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這是老子提出的方法。希望統治者內心淡薄清靜,會比追求奢華的人得到的結果更好。

這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雖然當時的科技和生產力很落後,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總有超出別人要求的享受,吃好的、穿好的、飛鷹走狗等等,總要體現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恰恰這些不同,需要很多人來為他服務,這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產生了很多的第三產業,但最主要的第一產業種糧則衰落了,僅剩的一點糧食也被貴族們搶去消費了,最後老百姓沒有吃的了,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減少百姓的痛苦是百姓的渴望,所以希望貴族們能夠對百姓好一點。

希望貴族們真正能夠做到不展示他的功勞、不彰顯他的能力,做到無為而治,使百姓生活得到提高,以受到百姓的歡迎;而處處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斷從百姓身上榨取利益則會受到百姓的反對。

本章深刻揭示了統治者為了自己的享樂不斷榨取百姓,對於百姓對他的不滿意認為是百姓難治理、是百姓不願意繳納稅賦,從而相互之間產生矛盾。老子是站在百姓的角度為百姓呼喊,這是道家愛民之心、仁愛之心的體現。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