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上博非遺走進社群:讓市民當一回「文物醫生」

2024-06-07文化

給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青銅大克鼎」模型作色是一種什麽體驗?握著叫不出名的書畫修復工具,煞有介事地給畫心刷漿糊托裱,過一把文物醫生的癮……在第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上海博物館攜2項國家級、7項市級非遺技藝走進浦東新區花木街道,讓社群市民真真切切體驗了一把非遺技藝,感受工匠精神。

一邊是手掌大小的青銅「大克鼎」模型,一邊是纖毫畢現的「大克鼎」高畫質圖片……在花木街道社群文化活動中心4樓,早早就預約好的市民們相繼進入教室,他們將動手體驗,給上博的鎮館之寶「青銅大克鼎」模型作色。

青銅器又被稱作「吉金」,它原來的顏色是金色的,時間久了經過氧化之後,青銅表面會呈現青綠色或青灰色。觀眾平時在博物館看到的青銅文物多數都是青銅氧化後的顏色。

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體驗活動

只見案台上分別擺放了金色、青綠色、和白色的「大克鼎」模型。「我們會給每位參加活動的市民發一個‘大克鼎’模型,大家可以按照高畫質圖片上呈現的大克鼎顏色給這個模型作色。」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專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計畫「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第三代傳人張珮琛介紹說,「很多市民剛開始上色時還比較規矩,上到後來就開始放飛了,天馬行空什麽顏色都有,有的畫成梵高的顏色,有的畫成莫奈的顏色……」

青銅器修復與復制技藝體驗活動

「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向市民公眾做青銅文物和文物保護知識的普及。」張珮琛說,「一方面告知大家什麽是青銅器,為什麽會有青銅器,以及如何鑒賞青銅器;另一方面透過這一文物主體,宣傳推廣我們是如何保護青銅器的,是誰在保護青銅器以及我們為什麽要保護青銅器。」

社群居民在上博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書畫裝池

隔壁另一間教室裏,上博有著四十余年古書畫修復經驗的老法師、上海市級非物質遺產代表計畫「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瑛正在向市民講解「裝池之術」。「我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幅珂羅版印刷的小畫,讓他們體驗畫心的托裱技藝。裱好後的作品還可以帶回家。」「鬃刷、排筆、低筋漿糊……台面上擺放的這些都是從博物館帶過來的書畫修復的必備工具。」黃瑛一邊介紹,一邊給現場的市民當場演示。

社群居民在上博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書畫裝池

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和復制方面具有深厚底蘊,早在1958年就設立了文物修復工場,是國內最早成立文物修復部門的文博機構之一。工場內薈集了當時業內最頂尖的專家,使得上博的修復力量在全國的博物館系統中都名列前茅。經過六十余年的傳承,如今上博已擁有2項國家級、7項市級非遺技藝。

在花木街道社群文化活動中心大廳,現場還進行了「上博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示。展覽共分為九個部份,分別呈現上博的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國家級)、古陶瓷修復技藝(國家級)、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古代家具修復技藝、古籍修復技藝、古代漆器修復技藝、珂羅版書畫復制技藝、金石傳拓技藝、囊匣制作技藝。

展出的書畫修復工具

五花八門的非遺操作工具、精湛的技藝作品圖片、詳盡的技藝步驟展板……透過現場展品的點滴匯聚,非遺傳承人們平日伏案工作時點點修復、細細琢磨、巧妙構思的形象變得立體而豐滿,現場市民紛紛被上博的非遺傳承人們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所折服。

展覽現場 金石傳拓技藝

展覽現場 金石傳拓技藝

「‘非遺點亮生活’舉辦到現在已經第三屆。以往我們就舉辦過很多非遺活動,比如非遺進社群、非遺進校園、非遺進軍營……為的是讓更多的市民了解上海博物館的非遺傳承。」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說,這次是上博非遺第一次走進花木社群,因為上海博物館東館就落地在花木街道,因而帶來了最全面的上博九項非遺技藝。

「我們希望博物館的文化能夠賦能當地的文化建設,拓展博物館對周邊區域的文化放射線,增進市民同博物館間的深度連結。」陳傑說。

上海市浦東新區花木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潘璐告訴澎湃新聞,花木街道匯聚了諸如上圖東館、上博東館、東藝、科技館、浦東新區少年宮,群藝館等16家市區級的大型文化設施,希望能夠借助這些大型展館的策展能力,打通資源,給社群居民帶來一些福利,打造家門口的圖書館、家門口的博物館,家門口的非遺活動。

「非遺點亮生活——上海博物館非遺進社群」花木專場活動將持續一周,在後續幾天裏,市民還可以體驗到金石拓印、陶瓷修復、內囊制作與囊匣粘接、珂羅版印刷、古籍制作、榫卯拆卸組裝等特色技藝,這不僅為社群居民文化生活增添雅趣,更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