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晚潮|寫生西湖名人之錢镠:一代雄主與艷稱千古

2024-07-26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葳蕤陳風

早年工作在西湖邊,住宿舊仁和村4號小院,每天上下班走三衙前、荷花池頭,從中國美院邊上的巷子出來,穿過南山路就是錢王祠,隔壁是我20年軍教一半生涯的紮根地,省軍區政治部。

因此,很早就聽說關於吳越王錢镠的相關軼事。「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有一年,原配夫人吳氏回娘家省親有些時日了,錢鏐因念及,便給夫人寫了一封思念信,其中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言辭平實、暖心,情愫且詩意、纏綿……

錢王祠石牌坊。

錢王祠石牌坊。

地面石刻圖。

錢王祠石牌坊。

錢镠夫人是臨安橫溪郎碧村一戶農家的女兒,出嫁前已是鄉裏遠近聞名的賢淑女。嫁給錢镠後,隨夫四處征戰,過著擔驚受怕、顛沛流離的生活。後來,成了王妃,對家鄉和高堂依然念念不忘,每到歲末年尾,總會回娘家住上一段時日,看望鄰裏鄉親,陪伴侍奉父母大人,待到來年開春再回來。

一次,錢镠忙完政事,想放松一下出宮去走走,忽見堤岸普都依依,滿城春色,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於是,清代學者王士禎(1634—1711年)對「艷稱千古」的絕世情書以相當的評價:「錢武肅王目不知書,然其寄夫人書雲:‘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過數言,而姿致無限,雖復文人操筆,無以過之。」之後,隨著文人雅士們的不斷作詩吟誦和擴散,使得曾經作為最美情詩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黯然失色。

西湖。

西湖映日荷花。

再是錢镠定都杭州後,準備營造宮殿。這時,有個堪輿的風水師對他說:「您的宮殿,如果只在原來王府基礎上擴建,錢家國祚不過百年;如果填埋西湖造宮殿,則國祚可得千年啊!」錢镠聽罷,微微一笑,說:「哪有持續千年而不改朝換代的事啊!修造宮殿就不要與民爭地了,把西湖留給百姓吧。」錢王的睿智與遠見蔭澤後世,世世代代的人們也同樣沒有忘記這位先賢。除了西湖邊規模宏大的錢王祠外,錢塘江畔還矗立著「錢王射潮」的巨型塑像。

錢王射潮。

錢王射潮。

黎明即起錢塘江。

錢塘江安瀾靜謐。

(一)

錢镠(852-932),浙江臨安人,字具美,小名婆留,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立者。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梁朝,錢镠接受冊封,立國吳越,統1軍13州,轄今天的浙江省、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北部(福州市)。

錢镠一生頗富傳奇色彩,據說他出生的那天夜裏,錢宅滿屋生輝,紅光閃爍。他父親見此自以為是不詳之兆,欲將剛出生的嬰兒扔去水井裏,但其祖母於心不忍,把他抱了回來,娶小名「婆留」。錢镠長大後以販賣私鹽為生。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守將王郢作亂,石鏡鎮(今浙江臨安南)豪強董昌招募鄉兵討賊,錢镠由此步入行伍,跟隨董昌,步步高升。

唐景福二年(895),董昌決意要擺脫唐朝中央控制,在越州稱帝,國號「大越羅平」,並任命錢镠為兩浙都指揮使。錢镠勸說董昌無效後,唐昭宗命其討伐董昌。公元896年,錢镠攻破越州,平定董昌之亂,地方得以安寧,因此改長樂為安昌。在連年討伐征戰的過程中,錢镠逐漸從籍籍無名的私鹽販子成長為一名傑出的軍事領袖和政治家。

錢王祠五王殿。

禦碑。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軍閥混戰,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的興替與南吳、吳越、前蜀、閩、南漢、南平、楚、後蜀、南唐和北漢十國爭雄。五代十國與春秋戰國、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類似,國家大分裂,大整合,政局動蕩,民不聊生。源於晚唐黃巢起義失敗後,藩鎮割據加劇,地方軍閥擁兵自重,憑借軍事實力爭相雄起。這些脫胎於藩鎮的軍閥,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但統治階層內部兵變頻發;北方的契丹趁中原內亂,大肆南侵。中原王朝可謂內憂外患。

那麽,在一個十足的亂世裏,錢镠所建立的吳越國,何以成為十國之中政局最穩、國祚最長、百姓生活最為安寧富庶的地方政權呢?

錢镠奉行「善事中國、保境安民」政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他知道東南吳越不過是一個地方政權,並無入主中原之實力。因此,「保境安民」是上上之策,惟有避免戰火免遭生靈塗炭,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並且給子孫立下遺訓:「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後唐滅梁後,吳越向後唐進貢,上表稱臣,後唐皇帝李存勖,因此賜予吳越王玉冊、金印以示恩寵。玉冊,是惟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信物。以至新羅、渤海等諸國皆可接受吳越王的冊封,尊其為君長。吳越國靠著這種與最強者繫結的生存策略,在軍閥混戰的亂世中屹立不倒,連南唐這樣的強國都不敢對其輕舉妄動。

保境安民匾額。

「表忠觀」碑。

「表忠觀」碑。

錢镠在位期間,興修水利,修築海塘,疏河浚湖,使吳越之地氣象更新,迎來了大發展的黃金時代。持續穩定的太平環境,不斷吸引來自北方的移民,為江南地區帶來大批的勞動力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耕織和手工業技術,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越國雖地域狹小,但占據東南沿海,對外貿易十分活躍。不僅奉行積極的外交政策,主動向歷代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奉其為正朔,還主動派出船隊到北韓半島和遼東地區,甚至與日本、印度和阿拉伯一些國家保持密切的經貿和文化往來,輸出的主要有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進口的主要有北韓的馬匹、藥材,日本的砂金、木材,阿拉伯的石油等。為了便利海上貿易,吳越國不斷創新航海和造船技術,將原本難以在長江入海口靠岸的船只,改良成了平底沙船,可直接進入錢塘江,這也間接帶動了吳越國海上軍事力量的提升。

(二)

錢镠鐵券,是唐昭宗李曄鎬賞錢镠平定董昌叛亂有功而賜予的一塊金書鐵券,也是通常所說的「免死金牌」。這是中國現存最早也是目前唐代保存下來惟一的鐵券實物,實屬稀世珍寶。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金書鐵券(部份)。

這件「免死金牌」上,其中寫著這樣一段話:「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錢镠鐵券,之所以成為稀世珍寶,除卻上述意義,它貴在扛住了時間的磨礪與考驗,因為傳承不易。這一千多年的滄海桑田,戰火硝煙,朝代更叠,興衰沈亡,是如何給一步步走下來的?

作為吳越國的國寶,錢镠鐵券一直藏在杭州錢氏宗廟裏,保存了將近一百年。錢俶(929-988),吳越末代國君,宋朝建立後納土歸宋,封淮海國王,遷居開封,吳越亡。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也都調閱過錢镠鐵券,一直到第六世孫錢景臻,成為宋仁宗第十個女兒秦魯國大長公主駙馬,鐵券移藏於駙馬室內。靖康之變後,大長公主已經七十多歲,作為皇帝的曾祖姑母,高宗趙構在紹興四年下詔為大長公主在浙江台州臨海建立府邸,使錢氏這一支子孫世居於此,安享尊榮。

南宋末年,錢镠鐵券已由錢燾保管。元兵第二次進攻臨海時,錢燾被俘,記不清鐵劵遺失的具體地點。時隔多年,鐵劵被一位漁民打魚時給撈上來後,又轉輾到了錢燾兒子錢世珪手上。這樣,鐵券又回到了臨海錢氏手中,一直到元朝滅亡,都沒有再發生什麽意外。可惜的是,由於留在水中的時間太久,嵌在錢镠鐵券後半部的金字,大多剝落。

洪武二十四年,錢镠鐵券由錢用勤收藏,到此時已在錢氏手中保存了五百年。不幸的是,督查院查勘其在建昌知府任上有貪汙行為而被抓。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貪汙的官員,個個嚴懲不貸。錢用勤的兒子錢怞,想到父親可能會被處死,情急之下想起家裏還供著的免死金牌,於是,捧著鐵券來到了明朝的都城南京。沒想朱元璋居然接見了他。錢怞引奏唐皇賜券以及他的先祖「納土」的功德後,朱元璋竟然免除了錢用勤的罪責。

時光漫長也荏苒,長話短說。到了乾隆二十七年,皇帝第三次南巡的時候,下旨調閱鐵券。乾隆帝不僅飽了眼福,還題寫【觀錢镠鐵券歌】:「表忠觀永祀錢塘,鐵券卻在台州藏。久聞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將。鑄鐵如瓦勒金字,乾寧歲月猶存唐。皇帝若曰咨爾镠,董昌僭偽為昏狂。披攘兇渠定江表,祲清贏泰保余杭。用錫金版永延祚,克保福貴榮寵長。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欽毋忘。徒觀剝蝕字漫漶,鐵猶如此人何方。龍門致誚帶礪誓,趙宋轉眼為新王。俊傑識時有弗較,善存桑梓功斯良。其時鐵券固不出,南遷後出方膻薌。作歌裝匣付珍弆,所嘉謝表撝謙光。」完事後,連同鐵券一起退還給錢氏保存。

鹹豐十一年,太平軍攻入台州,錢氏子孫怕鐵券遺失,便將其沈入水井,等太平軍離開後又把它撈了上來,如此這般,金字脫落得愈發嚴重。民國抗戰全面爆發,【嵊縣(州)縣誌】記載,1938年,長樂鄉被日軍侵占,錢氏族人為了防止鐵券再次遺失,按照祖上的辦法,決定藏在錢賡麟家中的深井裏。先是在鐵券上塗上油,封上蠟,用棉線纏好,再在外包裝上封一層蠟,綁上銅錢,投入水井。

一直到1945年,錢賡麟夫婦才把它撈出來,並將之藏到商會會長錢元瑞家裏。1949年5月,長樂鄉解放,錢氏族人推舉錢元瑞為代表,將錢镠鐵券捐獻國家。1951年,正式將寶物移交給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到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今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鐵券最終有了完好的歸宿,用錢镠曾經寫給夫人的一句話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期間,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徜徉千年而獨有的家族精神。這種經得起千年風霜之精神,不僅僅是錢氏一族的財富,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財富。

(三)

「修身齊家平國治天下」這一思想,對儒家學說以及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於錢镠而言,更成功的應該是治家之方。

據錢王祠展出的圖表資料介紹:吳越國三世五王後裔延綿至今遍及海內外。他們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一個頗為龐大的宗族體系,千余年來,精英輩出,湧現出許多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科學家。這與錢氏有教可循的「家訓」及尊教重學的傳統有著密切關系。

錢镠曾在後梁乾化二年(912)正月,作【家訓】八條,告誡子孫:「莫縱驕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教誨「愛子莫如教子,教子讀書自是第一義。」錢氏子孫得善其身,自強不息而光澤百世。

他81歲高齡寫下了【武肅王遺訓】,對其精心創立的【家訓】作了最後的強調和補充。其中有一條:「吾立名之後,在子孫紹續家風,宣明禮教,此長享富貴之法也。倘有子孫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便是壞我家風,須當鳴鼓而攻。」這是錢镠對子孫後代的拳拳之愛。

有人對錢家的人才進行過總結: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

作為一部重視「平天下」的「王族」家訓,「化家為國」的家國情懷始終貫穿其中,也是【錢氏家訓】區別於一般家訓的最大特色。錢镠出身貧寒,自小讀書不多,稱霸後非常愛讀詩書,透過拜師和自學努力,不但熟讀了經史,還在書畫上有了一定的造詣,自覺獲益良多。因此,他強調:「子孫雖愚,詩書須讀。」

祠堂裏有規定也有經費,子孫再窮也必須讀書。你富了要讀書,你當官要讀書,你種田要讀書,你做生意也要讀書。他說,讀書是根本,做什麽行業可以變,讀書且不能變。讀書的目的就是化小家為大家,而且報效祖國,一定要有真才實學。回望「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他們仨的人生時,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他們的景仰,固然是其卓越的科技成就,但更多的還是對其報效祖國的那種情懷,而這正是【錢氏家訓】與家族接續教育的核心價值。

當我走出錢王祠大門,緊挨西湖的「功德坊」兩旁荷池裏,紅白各色的荷花正盛放著,普都依依,遊人如織,一派景美人歡騰的和諧畫面。

我想著,當年「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的錢鏐王,不止一次地久久凝視過西湖:正視自己的局限同樣需要極大的勇氣,而錢王把這份勇氣化作了使命,為摧殘已久的中華大地涵育了江南的一份元氣。看來,西湖真的深不可測,因為它的湖底連著天下。一湖千古碧水,有人只是看見了周圍群山的倒影和被風吹皺的漣漪,有人且看盡了一生,也預測了未來。

面朝西湖的錢王祠。

功德坊兩側荷池荷花。

石牌坊「陌上花開」詩

錢镠的一句話,西湖得以保留了下來,成為今天的「世界文化遺產」,以迎納五湖四海的遊人。始建於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的錢王寺,位於杭州上城區南山路11號,與嶽廟隔湖相望,景點內正氣宇軒昂地屹立著錢氏三世五王塑像、功德崇坊,萬世敬仰之。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