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個個小小的牛兒燈,騰撲翻滾神動作,走上一場場鄉村旅遊的大舞

2024-03-27文化

二月十七天全縣牛兒燈。參加舞燈的表演者透過學習牛兒的騰、撲、翻、滾等動作,把農耕生活中的牛演活了。

過去在那個農業大時代,沒有機械裝置,農業上幹重活,全靠牛了。有的人家沒有牛,種不好莊稼,許多人家都被餓死了。

牛在一個農戶家庭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這裏流傳著一個牛兒燈的來歷故事。

這事發生在宋朝,有一戶人家,生活著一個外甥孤兒。

這天,他的舅舅讓他把家裏的牛牽出去放牛。他很低高興,然後就請了一群小朋友,一塊玩耍。他們在山坡了一邊放牛,一邊打鬧。快到中午,大家都餓得不行了。有一個小夥伴看見了牛,說,咱們把牛殺了烤著吃吧。他沒在意,就同意了。然後大家一起動手,就把牛殺了,然後一塊高高興高興地烤起牛肉來,仿佛這牛與他一點關系都沒有。

中午吃飽後,他們又開始玩了起來,一直玩到下午,他們又把剩下的牛也烤著吃完了。

這一天他們玩得很開心,又玩很多遊戲了,又吃上了香香的牛肉,真是太幸福了。

眼看太陽快落山了。小夥伴都玩累了,就陸陸續續回家。這時他才想起他是來放牛的。可是牛已被他們吃了,怎麽辦?他犯愁了。他想呀想,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做好了現場就跑回家了。一到家他就大聲叫舅舅,說他看見牛鉆到地下,怎麽辦呢?怎麽辦呢?

舅舅說,胡說,那有牛往地下鉆的道理。就跟著他跑到山坡地裏。果然,他看見地裏還有一只牛尾巴還沒有鉆進去。就趕緊跑上前去撥。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只聽見地下傳來牛的叫聲。他一連撥了三次,而牛也叫了三次,把他嚇得趕快跑回家了,從此再不說牛的事了。

後來這個外甥孤兒就到外地工作。由於他聰明伶俐,善於動腦筋,再加上當時是兵慌馬亂。就自己拉起了一支部隊,成功消滅了敵人,當上了當地的小皇帝。

後來他帶著隊伍,回到了他舅舅的山莊。此時此刻,他想起了他小時,和小夥伴一塊聽吃牛的事。

此時此刻他感到牛太冤枉,得想一個辦法來紀念這只被冤枉的牛。然後他就發明了這套牛兒燈的制作工藝和表演,而後又定在的二月十七舞牛燈。

舞牛燈制作也是非常講究的。首先用竹子編制牛頭骨架,用草做成牛的兩只耳朵,用木頭做成牛的大角。用筆精心畫出牛的樣子,有牛頭,牛鼻、牛眼等。牛身用黃布做成。這塊黃布大概有三米多長,兩米多寬,最後把牛尾、牛身和牛尾連成一個整體。這個樣子就和舞獅做的獅子一樣。當地人把這種舞牛的方式叫舞牛兒燈。

牛兒燈從宋朝起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一項古老的民間習俗活動。

牛兒燈和舞獅一樣也配備有鑼鼓隊,有助興的歌手。演出時鑼鼓齊鳴,歌聲嘹亮,舞牛的舞手上場表演,把牛吃草,喝水、耕地等農事活動,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讓大家認識到牛在人們的生活中確實辛苦,為人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舞牛的編導還把牛的各種場景演化出來繪聲繪色工作場景。如有神牛翻滾、大舜耕田等十多個。

舞牛透過牛舞把歌唱、舞蹈和人與牛在田間的生產活動融為一體,形成了濃厚的地方特色。經過七百多年的歷史演化和文化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牛兒燈舞。

牛兒燈舞告訴人牛在農業中的重要地位,人們開展農業生產離不開牛。讓人們永遠也不要忘記,那個艱苦的年代,是牛曾經和人們一起參加農業生產,熬過了多少苦難的耕田日子。

現在的牛兒燈舞,一點一滴,無不顯露出牛對人們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時現代這項活動也正在積極地推動當地的生態旅遊建設工作,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9年在當地人們的努力下,牛兒燈深入人心影響逐步擴大,終於被四川省列入了物質文化遺產計畫中,加以保護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