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中國文化的五大特征

2024-10-06文化

▲「秦磚漢瓦」,體現了中國側重安穩的文化特征

思想家卡西爾說人是文化的動物,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說「文化,是一切社會生活的靈魂」。

可見,文化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而對於中國人來說,認識中國文化,這就像魚兒認識水,鳥兒認識空氣一樣,自然且重要。

然而,究竟什麽是中國文化?這個自「五四」以來,無數思想先賢都孜孜以求的大哉斯問,大部份的討論——如中國文化重道德、中國文化向內求、中國文化致廣大而盡精微等,都充斥著似是而非的情緒與標簽。

為此,我們從葛兆光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孫隆基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等七本中國文化研究經典中,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五大特征,並以新近絕版復活的殷海光經典之作 【中國文化的展望】 為根基,全面系統思考中國文化的本質、過去、當下與未來。

▌ 特征一:漢字構造的哲學觀

▲活字印刷字模

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漢字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讓漢字實作了「言文分離」,今天的中國人閱讀兩三千年的先秦書籍,幾乎沒有障礙。東北人、貴州人、廣州人,說話幾乎聽不懂,但閱讀文字可以暢通無礙。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維特根史坦曾說:「我的語言界限即是我的世界界限。」與表音文字不同的漢字,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表達與思維習慣,造就了中西不同的哲學觀。

如漢字的偏旁部首,代表著中國人對世間萬物的分類,打、提、拉等帶提手旁的動詞都與人的動作有關,草、花、榮都與「草」有關;漢字的象形特征,還使得中國人更習慣於具象的思維模式,日月就是過了一天的「明」,刀上加一點就是刃……

而漢語作為為數不多的孤立語,同樣區別於西方的屈折語和周邊國家的黏著語。漢語沒有時態,沒有語態,沒有位格,沒有屬格,沒有單復數,連詞性都不嚴格,這就導致了國人的思維中不註重邏輯、次序和規則。

▌ 特征二:家國一體的政治觀

▲中國的壇廟大多體現出「家國一體」的政治觀

古代中國人長期農業生活,以耕地為生活的原點,大家族共同聚居。這導致了中國基層社會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熟人共同體,大家更重視家族利益而很少顧及個人體驗和價值。

社會關系如此,可以理解,但中國人對國家關系的想象,也是建立在家庭之上。這就是所謂的家國一體。

人有父親,國家就要有君王;子要孝,臣就要忠;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種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帶來的一個典型惡果就如殷海光在 【中國文化的展望】 一書中所說,「這是中國人公私不分的一個重要根源」,在基層的典型表現就是基於血緣的關系網,在上層的典型表現就是皇帝不信任大臣,宦官外戚的輪流掌權。

▌ 特征三:熱情不足的宗教觀

▲有很多學者認為,較於西方,中國缺乏制度性的宗教

談到中國文化時,總離不開一個判斷:「儒釋道,三教合一」。

當然,這個說法可能有些爭議,但透過現象看本質,背後是中國人對宗教的熱情有限。

中國人並非一直對宗教缺少熱情,在商代,中國人對宗教狂熱到了不惜以大量活人祭祀的程度。但周以後,中國人對宗教的熱情一下子就冷卻了下來。無論是儒家的民本思想,還是法家的法術勢,都緊盯著此生此世的世俗社會。在其他文化中常見的因為宗教信仰而血流成河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從未發生。

缺少熱情的直接結果就是「不認死理」,按照葛兆光在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中的說法「中國人沒有太清楚、太嚴厲的宗教界限」。

缺少熱情的另一個方面,則是對神的不虔誠,尤其是民間。比如老百姓對待竈王爺的態度是,在其上天的時候供奉竈糖,不是為了討好神明,而是希望把神明的嘴粘住,避免其說壞話,這就已經是對待動物的態度了。

缺少熱情的第三個方面,則最糟糕。就是中國始終缺少超驗的宗教情懷,缺少對此世、此岸世界的某種約束。如中國人沒有用天權約束王權的意識,沒有用超驗道德約束良心的意識。

▌ 特征四:陰陽五行的世界觀

▲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在文明早期,很多文明都試圖分析世界的基本元素,如古希臘文化認為,世界由氣、土、水、火四種元素構成;佛教文化中有地火水風的四大說法;而中國文化中則是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構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風水堪輿學。陰陽、左右、南北,分得清清楚楚,陰多屬於兇的、壞的,陽多屬於吉的、好的。還比如中醫。心肝脾胃腎五臟,東南西北中五方,眼耳鼻口眉五官,與金木水火土構成了生克關系。

甚至在宗族孩子的起名,五行生克也摻入其中。典型的就是有明一代,朱棣之後是朱高熾,朱高熾之後是朱瞻基,再之後是朱祁鎮、朱見深,棣、熾,基、鎮、深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排的。

按現在的觀點,陰陽五行,以及與之搭配的八字、八卦、讖緯,無疑是玄學。但這些思維方式,仍然在商界大佬蓋樓盤、學生談戀愛、青年人工作求職中處處可見。

▌ 特征五:華夷之辨的國家觀

在很多中國人,尤其是缺少現代教育的中國人眼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

這其實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

由於自身的相對先進,中華文明基本占據了周邊所有適合耕種的土地。葛兆光老師認為,這種局面讓中國人形成了以下認識:

「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大地仿佛一個棋盤一樣,或者像一個回字形,四邊由中心向外不斷延伸,最裏面這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稍微外面的這一圈是華夏或者諸夏,最外面的那一圈是夷狄;第三,地理空間越靠外緣,就越荒蕪,住在那裏的民族也就越野蠻,文明的等級也越低,叫作南蠻、北狄、西戎、東夷」。

▲中國一向有以文明禮儀為標準,區分人群的觀念

伴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觸,中國人的天下觀有所改變,但華夷之辨卻始終保留,中國自身成為了天下,外部世界被簡單理解為同質的「非我族類」。無論是「外國月亮圓」還是「遙遙領先」,其實都是這種心態作祟。

以上五大中國文化特征,構成了中國人對自我、國家、社會、世界、宇宙的終極想象,延續至今、深入骨髓。這些觀點大部份出自葛兆光老師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眾多復雜的側面,一家之言也有掛一漏萬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