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快看!這串北宋的葡萄,洗洗還能吃的樣子

2024-06-20文化

誰能想到

逛博物館還能逛餓!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野豬蹄」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各類面點」

定州博物館的「葡萄」

德安縣博物館的「粽子」

廣東省博物館的「白切雞」

......

博物館裏竟藏有這麽多美食!

它們「不腐」的秘密是什麽?

一起去瞧瞧吧!

「漢代豬蹄」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這件豬蹄的骨架、腳趾,保存都相對完好,是野豬的豬蹄。

它是1983年考古隊在嘉峪關漢代烽燧遺址勘察時發現,經過測年技術檢測,被判定為漢代遺存,距今2000余年。

考古學家猜測,這極有可能是漢代在此戍守的將士打獵野豬改善生活所剩。

由於嘉峪關地區氣候幹燥,所以沒有把它給腐蝕掉。

「唐代各類面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中渦狀、四角式、漩渦紋、葉片形、雙環式......各式各樣的面點,出土於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墓葬。

這些面點是用手捏制或模制成型,然後烘烤而成。

新疆幹燥的氣候使這些面點得以保存下來,也讓我們對當時的面點工藝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

「北宋葡萄」

定州博物館

這串葡萄乍一看像是不小心掉進泥水裏,洗洗還能吃的樣子。

但是其實這不是真的葡萄。

而是北宋工匠手工制作的琉璃葡萄。

這串葡萄,果實外壁極薄,內部中空,是由無模吹制法吹制成型的,再用金屬絲作為枝幹,加以組合搭配,綴連成串。

葡萄因其蔓延不絕的枝條和豐碩的果實,被賦予了富貴綿延、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

這件「薄皮大餡」的琉璃葡萄,證明了中國玻璃制造的高度。

「南宋粽子」

德安縣博物館

這對菱角形的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粽子外皮為粽葉,以天然蘆葦葉麻線捆紮。

這是目前世界上考古發現最古老的實物粽子。

這對粽子在1988年考古發掘的「桃園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墓主人周氏右手持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系有兩個粽子。

墓主周氏是南宋新太平洲通判吳疇的妻子,葬於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

這對粽子距今已有750年。

也不知道是什麽餡兒的?甜的還是鹹的?

「白切雞」

廣東省博物館

這是誰家剛煮熟的白切雞啊?色澤誘人,甚至連雞皮都爆裂了。

實在太逼真了,吞吞口水,這真的不能吃嗎?

其實,這是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廣寧玉雕白切雞。

這件作品選用的原材料叫「廣寧玉」,是廣東廣寧縣產出的一種玉石。

廣寧玉雕技藝屬於南派玉雕的一種,工藝大師們根據玉石原材料的顏色、紋理等特點,俏色巧用,從生活中擷取題材,創作出精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