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白茶剛買的時候好喝,1、2年後味道淡了,請問正常嗎?

2024-07-13文化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先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很多茶客對白茶的初印象是,白茶是喝老茶好。

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越存越香越醇美。

新白茶固然清新可人,但存老之後的白茶更具風情,甘醇動人。

但近一、兩年,觀察到一個「逆向化」趨勢。

從「城市化」到「逆城市化」,是一個發展過程。

而白茶圈裏,從「老茶熱」到理智下來慢慢甄別新茶,不失為圈內的新變化。

這兩年,發現部份茶客對老茶的興趣寥寥,寧願喝新茶也少碰老茶。

有些剛開始喝白茶的茶友,一直沒有喝過純正優質的老白茶,很多都是原料糟糕,或者年份虛假的做舊茶。

買了一圈,發現味道大差不差,喝不到預期當中的醇厚甘香,漸漸就失去了興趣。

還有的茶友,親自動手嘗試過存老茶。

將新白茶買到手後先忍著不開箱,特意多存幾年再喝。

滿懷期待,認真存茶。

結果,卻被最終又薄又空的平庸茶味「背刺」,存到最後還沒有一開始那麽好喝。

好歹新茶時還帶有花香,存久後香氣淡,茶味也寡,白白辜負了多年期待!

排除掉存茶不當的影響,見此情形很難不讓人好奇。

為什麽有些白茶只能喝新茶,存老後反而不好喝?

這一巨大問號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2】

一、綠茶化的白茶。

之前有位杭州朋友,給我們分享過一款豆乳香白茶。

那是一款春壽眉新茶,幹茶葉片顏色鮮綠。

葉色接近殺青過的炒青綠茶,並不具有「灰綠潤」特色。

開啟包裝袋,湊近去聞了聞。

的確,有朋友口中描述的豆香味。

一股偏生的植物氣息較明顯,茶香偏生,沒有毫香。

總之,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白茶風味。

據杭州朋友介紹,那款豆香白茶是他認識的當地師傅做出來的新品,因為鮮爽度還不錯,頗具新意,還蠻受歡迎的。

聞言,下意識間反問。

「那位制茶師傅是不是做綠茶出身的?」

朋友給了肯定答復,這是當然,他們這邊都是綠茶為主,在白茶沒有火起來之前,沒人會做白茶。

如此,就不奇怪了。

朋友分享出來的那款豆香白茶,風格與傳統白茶截然相反。

從它的鮮綠葉色,以及特殊香氣,不難推敲出,它在制茶加工期間偏「綠茶化」,。

要麽是萎雕時間太短,要麽是萎雕期間的溫度太低。

導致茶青鮮葉內的茶味物質,沒法發生充分水解。

前期萎雕不足,後期到了烘幹時,溫度又偏高。

因為高溫烘,容易烘出部份豆子香、豆乳香。

同時,還伴隨部份火味。

與白茶的鮮爽淳和本色,完全截然相反。

茶圈裏,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口味偏好。

這種綠茶化豆香味的白茶,不能說茶味難喝,新茶時還保留花香與清爽感。

但它的後續陳化能力受損,難以做到像正常白茶那樣存出藥香、陳香,湯感越存越厚,只能趁早趁著鮮喝新茶。

正本溯源,這類茶嚴格來說不應該再叫白茶。

它只是一種異類茶,既非綠茶,也非白茶,兩不沾邊。

類似粵菜師傅炒出來的川菜,既非粵菜,更非川菜。

這種融匯創新的菜品,端給局外人去品嘗,得到的公允評價是不難吃。

但讓吃過正宗川菜的人一嘗,肯定沒法接受。

買茶喝,如果你從來沒喝過正宗白茶,那麽,這種新式豆香白茶,試喝過後不至於厭惡,還算能包容。

然,但凡是喝過正宗白茶的茶客,再回過頭嘗試這種不倫不類的茶品,著實沒法接受!

【3】

二、含水率影響。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舊問題。

茶葉作為幹制品,入手前少不了反復檢查幹度。

長話短說,幹茶手感摸起來越幹燥越好。

幹度低,含水少,裏外烘幹透徹的白茶,後期才能順利久存。

不然,一旦這批白茶內部含有一絲一毫沒烘透的水汽,會給後期儲存埋下隱患。

新茶剛到手,毫香、花香還算鮮明。

但存了幾個月後,茶香明顯比最開始減弱。

甚至放了一年、兩年後,莫名其妙就生出了酸味怪味。

以至於,在嚴實密封防潮的儲存前提下,存到最後還是發生黴變,徹底不能再喝。

而這一切,都是水汽惹的禍。

由於幹度不達標,內部沒幹透。

烘幹時,只是烘幹了某款白茶的表層芽葉,就收了起來。

後期在密封倉儲時,藏著內部的多余水汽,不自覺有內往外擴散,影響了全域。

為避免這種掃興的情況重演,買到一款白茶,不妨用土方法測一測幹度。

捧起一把散茶,聽一聽聲音動靜是否清脆?

從中隨機取出一枝茶梗,將其拗斷,看茶梗斷裂是否幹脆?還是保留韌性?

對準白毫銀針、牡丹王的芽頭尖端,用手指的指腹輕撫,看是否有幹爽的紮手感?

捏碎一片葉子,看是否能順利破碎成粉末狀?

諸如此類,都是分辨幹度的實用妙招。

將新茶買回來後,先驗驗貨,檢視等級是否對等,幹度是否出色,再封箱儲存也不遲。

【4】

三、買到的白茶,非白茶。

白馬非馬的思辨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茶圈內,很多茶友在買茶時,也會犯迷惑。

最常見的就是將安吉白茶當成了白茶,買入手後沒有趁早喝,而是慢慢存下來……

殊不知,這種一開始就做錯了。

安吉白茶的名字裏雖然帶有「白茶」二字字尾,但它和六大茶類裏的白茶絲毫不沾邊。

名為白茶,實質上卻是綠茶。

它之所以會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樹種比較特殊。

安吉白茶的適制樹種,是白化一號,屬於一種低溫白化茶樹品種,春季新生出來的茶青鮮葉顏色看起來並非綠色,而是偏玉白、泛白。

由於白化樹種影響,因此得名「白茶」。

安吉白茶產自浙江安吉,從制茶工藝上看,是典型的炒青工藝綠茶。

作為綠茶的成員,安吉白茶不適合久存。

喝綠茶,歷來是主張趁早嘗鮮。

趁著風味清鮮時期,及時喝下。

放久之後,鮮爽感逐漸下降,花香、清香減弱,風味不斷走下坡路,根本不具儲存收藏價值。

【5】

前段時間有茶友分享,他認為白毫銀針不能存太久。

因為他之前喝過一款很好喝的月光白,初品是花香,回甘很迅速,咽下茶湯之後還帶有蘭花香氣。

花香猛,氣息沖。

但放了5年之後再喝,和當初的新茶風味完全不能比,白白浪費了……

額,月光白的真身,也並非白毫銀針。

不能因此來否定,白毫銀針不適合存成老茶。

真正的白毫銀針,主打茶香是毫香。

哪怕久存多年,毫香也不會消失。

恰恰相反,老銀針的毫香能陳化為深沈的稻谷香。

藥香、稻谷香、陳香綿長,茶湯漿感日愈突出,綿柔無限。

喝白茶,不是所有的茶都能越存越香,越存越好。

只有好茶,才值得存。

只有原料工藝到位的白茶,才能發生正向轉化。

從新茶開始,盡早看清一款茶的底細,不至於白白耽誤多年時光!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