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幾片老木雕花板

2024-06-29文化

花板,原來是老建築或老家具上的裝飾木構件。

古城改造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回想起拆遷老城區,有太多民、清時代老建築上的磚瓦石木雕刻構件都被無情破壞了,覺得挺可惜。當蓋起來新四合院,人們又想把那些老舊門窗和磚石木雕構件收回來,結果難了。

許多地方都一樣,為了所謂古城古鎮計畫盡快做出成績,把礙事礙眼的,妨礙整體規劃的,通通推倒拆除。如今在這些新建的仿古建築上,你幾乎看不到過去那種傳統精美的木磚石雕了,從保護的角度講,硬生生把一座充滿煙火氣、形態各異、原汁原味的老街巷、宅院、古城,變成了嶄新的、整齊劃一的千篇一律。

前幾年修繕知青大院,想收點舊磚,結果滿城區的找,費死勁才從站東拆遷老村的廢墟中刨出四五萬塊舊蘭磚,拉回大院一算帳,還行,只比新磚貴一倍。這些大小薄厚尺寸不一的手工磚,大都是六七十年代燒的,而民、清時期的老磚老瓦早都被當成垃圾倒掉填埋了,市面上很難找到了。

過去許多老宅的鬥拱、柱頭、門扇、窗欞、門楣、床幔上不是刻著精美圖案,就是畫彩描金,題材也是五花八門,有八仙、福祿壽、荷合二仙、西遊記等神仙人物及花卉,也有三娘教子、狀元及第等體現教育意義的題材,還有牡丹亭、嶽飛、三國、西廂記等戲曲故事。

現在,老宅院幾乎沒有了,幸存下來的也是被修理得七七八八,斑駁滄桑感全無,老家具也不多見,殘存下來漂亮點的木雕構件自然也成了稀罕物。那些比較完整的、精美的木雕被個人收藏,殘存的木雕花板做為裝飾物,鑲嵌在畫框,擺在茶台,掛上墻壁,幸存的老舊門扇、窗欞也被裝點在商鋪、茶樓、會所,很有些古風禪意氣息。

雖說木雕花板比較少,在古玩市場還是能看到這類東西,因為有人拿它討生計,有人則是喜愛。之所以喜愛,我看無非是它古樸的雕琢工藝,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圖案裏豐富的寓意和寄托著人們美好願境。

我很喜歡看老建築上繁雜漂亮的構件,喜歡上面雕刻的各種圖案和故事,它們總能給我一種美妙的俗雅共賞舒服感,和一種耳濡目染的教育親切感。

前兩年,我也跟風陸續買過幾片木雕板,一片不大的雕花木板賣家要價死貴。這些木雕板我看大多出自南方地區,北方的很少,大多是用香樟木雕刻而成,這些大大小小的花板,不是門楣上的,就是櫃門上的,要麽是床幔上的裝飾構件,年代估計都是五六七,晚清民國的幾乎見不到。

上面這片花板原嵌在門楣中間,雕刻的人物故事為「關公送嫂」,圖案布局豐滿,色彩艷麗,品相完美。

關公,民間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之一,常常被塑在廟堂、寺院裏,雕刻在戲園、宅院等場合,用忠、義精神來教育世人。

門楣裝飾樣式有很多種,雕刻工藝有陰刻、浮雕和透雕,還有直接彩繪。這片花板采用了局部鏤空雕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立體。內容表現的是關公帶著兩名將士,正在向兩位嫂夫人躬身行禮,圖案中還雕刻有三位丫鬟,兩名士卒,樓閣亭院,色彩為赭紅描金,顯得十分喜慶,隨著時間歲月侵蝕,色彩雖然已經暗淡退色,但還是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眼前一亮的感覺。

這兩片左右對襯的角板原來是安裝在門楣兩側柱子上,花板上各雕著一個人物及花卉,浮雕手法圓潤,人物披著長發,笑容可掬,一手持荷葉蓮花,一手捧寶盒。

和合二仙是傳統典型的象征形象,有家庭和合,婚姻美滿的寓意,代表著人們對美好明天的願望,願新人百年好合、家庭團結和睦。

和合二仙原形是唐代天台山的兩位高僧寒山和拾得。清雍正帝曾下詔封天台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

上面這片木雕板原來是床楣上的裝飾構件,曾鑲嵌在床楣中間,雕刻故事為郭子儀拜壽。

郭子儀是唐代名將,功高德廣,長壽,有八子八女,個個都是當官的,在他70大壽時,子女前來拜壽的禮品把床都壓塌了,因此這類題材的木雕花板多出現在床楣上。

這塊木刻的雕刻手法為淺浮雕,刻有廳堂、桌案,壁畫,人物等,刀法犀利,線條硬朗,形象簡單生動。桌子上擺放著賀禮元寶,郭子儀捋著胡須對面一位拿著扇子的官人一同坐在桌案旁,在他倆身後各有一位執扇丫鬟,兩側各站著一位官員正在行拜禮,場景熱烈,人物生動傳神。

郭子儀,是封建社會人們崇拜的理想人物,不僅歷代統治者大力推崇,而且受到廣大民間群眾的愛戴與敬仰。

插句寡話,如果把郭子儀放到如今,我看先得把這位郭先生雙規,然後再送入提籃監獄…

其實,大多數老木雕內容都與儒教思想息息相關,每件木雕作品都蘊含著深刻喻意,每個圖案紋飾背後都有它的由來,繁雜的紋飾總是讓我們目接不暇,搜腸刮肚去翻騰自己肚裏少的可惜的一點墨水。

從每塊老木雕板上都不難看出,老輩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期望,他們將美好夢想和寄托,都雕刻在一塊塊木板上,讓子孫耳濡目染將這種傳統文化思想傳承下去,這也讓現代的我們有幸看到和感受到,古老傳統文化所散發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