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人為何非要賣身葬父?隨便找片空地挖個坑、埋點土,那樣多方便

2024-02-04文化

前言

在古代,有一個令人頗感疑惑的傳統現象:為何古人總是願意賣身葬父,而不選擇更為方便的方式,比如隨便找片空地挖個坑,埋點土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牽涉出一系列令人深思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

隨著時光的推移,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習俗卻成為了古代社會的一種獨特風景。人們或許會好奇,古人為何要選擇賣身葬父這一方式,而不追求更為便捷的安葬方法?難道僅僅是因為陋室銘刻的「賣臣葬父」的忠孝精神?

一、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

東漢末年,江夏郡新野縣有一個叫董永的窮苦少年。他與父親倆相依為命,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董父身患絕癥,日漸消瘦衰弱。董永望著父親在病榻上掙紮茍延,心如刀絞。他恨自己沒能力謀得藥石,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的生命一點點消逝。

就在董永二十出頭那年,董父還是沒能熬過這場疾病,命喪黃泉。送別父親的那一刻,董永淚如雨下。這個世界上,他再也沒有任何親人。

董永住在新野縣城外一處貌不驚人的小村裏。像大多數農家少年一樣,他們一家以佃戶的身份長住在一處豪強的田地上,靠整日為地主家幹活才得以填飽肚子。現在父親去世,董永這等悲苦人生無依無靠,他該何去何從?

其實在董永的記憶中,這一帶經常會出現一些為死去家人殉葬的悲劇。有失去獨生子的白發母親投水自盡,也有哀慟欲絕的老伉儷相偎相依一同離世......但董永不敢讓父親就這樣草草下葬。他決心要給父親一個體面的骨灰盒,或許,還要為他立碑前來悼念。

新野縣並不富裕,能有自己的墓地來安葬親人的家庭屈指可數。大多數人一生都住在地主的房屋和土地上。他們生前建不起房子,死後也買不起墓地。在這座偌大的縣城,竟找不到一方足夠搭建靈堂的空地。

董永心中郁結,他想起了鎮上的趙府。趙府是新野縣首屈一指的富戶,田園鋪滿整個鄉村,府內藏有千金之財。或許,他可以把自己賣給趙府,用贖身的錢為父親置辦喪事!這樣父親的靈魂就不會在陰曹地府流離失所!

第二天清晨,董永整理好衣冠,離開了生活十幾年的村莊,踏上了通往縣城的土路。路旁偶有行人,董永羞於開口,只得一聲不吭繼續趕路。日頭漸漸西斜,縣城的輪廓終於出現在遠處,董永加快了腳步。

二、嚴苛的喪葬守則

當朱元璋統一天下,登基為帝後,迫不及待要在民間推行他心目中的禮法。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專門頒布的喪葬典章。這些規定將民眾的喪葬支出控制在一個不可想象的高度。它要求平民購置的喪葬用品多達幾十種,價值約合自己兩三年的收入!

萬歷年間,有個瓦匠如是抱怨道。沒過幾天,他就被控以「無禮」罪名,判了個流放。看來,這嚴苛的喪葬規定並非只字片語那麽簡單。我們不得不追根問底——究其源頭,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其實,早在唐代,喪葬規定便有雛形。國家開始禁止民間土葬和火葬,要求入殮。到宋朝,殯葬更是被提升到「禮」的高度。理學家們紛紛用「禮」制約人心,規範民眾。

明太祖朱元璋本就是一個崇尚法家思想的君主。他繼承了歷代統治階級用「禮」規訓平民的手段。不過,他的喪葬規定比前朝更為詳盡和繁瑣。

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棺槨的規格。朱元璋規定,平民使用的棺材材質區分為三檔。最好的選材是價值不菲的油杉木,這已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如果不濟,也得用檜木或松木打造。更為荒唐的是,葬禮上還要為死者配備多種用品,比如新鞋、腰帶,以示體面。這無疑是在陷阱旁敲側擊。

法理上,這些規定名為「孝」,其實不過是剝削的體現。臣民若不從,縣衙立刻派人查抄其家。倘若違反喪葬規定,臣民本人和子孫都將受牽連。這讓明人束手束腳,無奈從命。然而,在這些繁文縟節下,又潛藏著怎樣一種靈魂?我們還需要深入其中,方能找到答案。

三、以禮束縛人心

封建社會奉行等級森嚴,帝王就是天。他們需要用種種手段來維系統治,穩固江山社稷。在這種語境下,「禮」便成為他們的利器。

中國歷來重視以「禮」治國。早在周朝,禮樂刑政便已齊備。到了秦漢,禮儀潛移默化成為心法。這為後世的禮教奠定了基礎。在帝王看來,民眾若違反禮法,就是對其合法性的根本否定和攻擊。這般大逆不道之舉豈能容忍?

所以,帝王們使出君王巧計,用「禮」的名頭來規訓人民。喪葬之「禮」便成為綁架民心的枷鎖。它們將臣民的哀思快樂牢牢掌握,人民的一舉一動都在帝王的視野中。這是心法治國,亦是心靈剝削的最高境界。

以思想為己任的儒生更是這種規訓的忠實擁躉。他們以身作則,率先示範,以儒者的標準束縛自己。這讓喪葬規定在民間草根裏生根發芽,日益固化。

在這等毒害面前,窮苦人家無路可逃。他們唯有賣身葬父,選擇將自己獻祭。 那麽做,也無法擺脫禮教的枷鎖——它已融入他們的血肉裏。賣身換來的銀錢,最後還是回到了那些虛偽的喪葬用具上。

四、守靈三年的朱八

當朱重八的母親染病過世後,他陷入了兩難的抉擇。朱八此時正值最佳求學年齡,他或可透過科舉翻身。可如今母親猝然離世,他身為長子卻喪父不能操辦喪事,實在過意不去。何況,此番喪母之痛更是讓他徹夜難眠。

朱八跪在母親的靈前哭訴。他恨自己一貧如洗,給不了母親她應得的安息之地。此時此刻,十七歲的朱八決心孝順母親。不惜一切代價,他要讓母親穿上最體面的壽衣入殮!

思來想去,朱八選擇了村中一戶望族——劉氏。這戶人家祖上三代經商,積累了極為可觀的家財,田產也遍布四鄉。朱八決定去劉家請求購身。哪怕被當成牲口一般對待,他也在所不惜!母親能得以厚葬,自己受些屈辱又算得了什麽?

次日清晨,朱八梳洗齊整,來到劉府門前。他跪地長叩門環,迎面而來的是劉老爺冷漠的一瞥。「劉爺!求您開恩,收我為奴,我願意做牛做馬報答您!」朱八已顧不得顏面,口中哀求之語溢位。沒想到,平日裏和藹的劉老爺卻大聲呵斥,讓他滾出劉家大門。

終究,劉家沒有收留這個叫朱八的少年。母親的壽衣,母親溫暖的靈位,全都成了泡影。最終,朱八的母親以最樸素的方式入土而葬。每逢黑夜降臨,朱八都會來到墓前守靈。他將在這裏守候三年,直到喪期滿月。

五、小結

透過上面幾個故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那些賣身葬父的窮人,其實是被巨大的外在壓力所逼迫的。他們既沒有自己的墓地,又要承受繁重的喪葬開支。這讓「賣身」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如果我們深入其中,還會發現這背後隱藏的權力機制:封建統治者利用禮教來規訓人民,剝奪他們的自主權。窮人的悲劇,不過成了帝王奪取臣民信仰的工具。

今日之世,盡管古之弊政已成歷史,我們仍需警醒。無論何種權力欲望膨脹、攪動並牽制人心時,都值得我們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