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圖書滯銷之憂,怎麽解

2024-05-25文化

當我們走進一家書店,首先映入眼簾的一般都是時下的熱銷圖書。而在不起眼的角落,一些滯銷書鮮有人問津,成為出版市場的「遺孤」。

開卷監測數據顯示,2019至2023年的圖書零售市場中,約三分之一的圖書年銷量不足5本。以年銷量小於10本為滯銷書的標準統計,2019年滯銷書品種為89.9萬種,2023年達103.6萬種。

這也引發我們思考:這些圖書為何會滯銷?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一些書店的滯銷榜 圖源:社交平台截圖

先來看看哪些書會被歸為滯銷書。比如,風黃汙損類圖書,按原定價銷售不出;原為成套發售的、但現已殘缺無法配齊的單冊書;發行季節將結束時余存的歷書、年歷畫、月歷;還有一些進貨過多長期積壓的圖書,等等。

數據顯示,2019至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銷量小於10本的圖書占總品種數最多的是綜合類(其他類)圖書,其次是科技類和社科類圖書。

那麽,這些滯銷書都去哪兒了?較為普遍的做法就是撤下書架,退回到書店倉庫。由於當前的圖書銷售模式以「先供貨後結算」為主,未達到銷售預期的圖書一般會透過圖書配送中心被清退回出版社。

為減輕庫存壓力和降低管理成本,出版社有多種解法。最常見的是進行特價促銷,透過降低價格來吸引讀者的註意,比如在電商平台上參與各種打折、滿減活動;對仍有內容價值的書,出版社也會將其捐贈給公共圖書館、學校、非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等。

超過一定年限的滯銷書則會被出版社作為廢紙處理,化為紙漿。由於圖書發行渠道有價格差異,存在從電商渠道低價進貨、實體店高價結算的串貨風險。出版社為了規避「低價進貨,高價退貨」的情況,寧願選擇銷毀處理。這一做法雖然令人遺憾,但從經濟角度來看,可能是成本最低的解決方案。

不過,滯銷書也有可能重獲「新生」,當市場環境發生改變,它們甚至還可能變成「香餑餑」。比如2017年以前,石黑一雄的作品銷量平平,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相關書籍搖身一變成了大熱門,就連編輯也感慨道:「一覺醒來,發現滯銷書柯瑞出現了整套諾獎版權書。」

杭州一家書店正在打折促銷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

事實上,大部份滯銷書並不是因為品質差而導致銷售不佳,其「命運」由市場定位、行銷策略、渠道匹配、市場變化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

比如,圖書選題與讀者的閱讀需求不適配。 圖書行業生產周期相對漫長,一本書的生產,須經歷選題策劃、論證、編輯、審校、裝幀設計、印刷等多道工序。這就可能造成圖書上市後,有的讀者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註意力被新一輪熱點事件所吸引,自然未必會為選題過時的圖書買單。

有人說,圖書生產不缺供給,缺的是有效供給。有的出版單位沒有及時進行市場調研,市場細分的顆粒度過於粗糙,對目標讀者群體的偏好和需求判斷不準確;或跟風出版,對熱點一擁而上,導致內容類似的圖書供過於求,造成圖書滯銷。

比如,宣傳推廣跟不上銷售渠道變革的速度。 即使內容優質的圖書,如果沒有得到有效行銷和推廣,也可能成為滯銷書。【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顯示,短視訊電商碼洋占比達26.67%,比上年增長70.1%,成為帶動圖書零售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實體店碼洋比重為11.93%,比上年下降18.24%。

有的出版社行銷渠道單一,主要精力用於傳統渠道的維護,對新渠道的崛起應對能力不足;有的行銷能力有限,缺乏廣告投流、直播帶貨、秒殺促銷等新玩法的營運,難以根據渠道特性制定銷售策略,導致無法觸及潛在讀者。

比如,因研判不準而難以經受市場波動的考驗。 內容越專業、品類越垂直的書籍,因為閱讀門檻較高或者受眾面較窄,可能越不好賣。有的出版社高估了新品的市場表現,誤判了圖書首印量,就可能帶來庫存積壓。

同時,有的出版單位缺乏對銷售數據的即時追蹤,無法及時透過圖書銷售表現等資訊預測市場趨勢,但又對部份暢銷書期望過高,一味加印,就容易造成市場飽和,難以消化庫存。

滯銷書帶來的庫存壓力,成為業內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圖書耗費了不少時間精力,在市場上「轉了一圈」甚至原封未動又退回到出版社,難免令人覺得較為可惜。那麽,如何擺脫這一窘境?

功夫下在前,充分調研讀者需求。 出版社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讀者需求時,可以運用現代數據分析工具,跟蹤調查同類選題銷售數據、歷史發貨量等市場表現,了解讀者購買行為、閱讀偏好、消費習慣等,為圖書選題、內容創作、定價策略等提供支撐。

此外,還應關註行業動態,如教育政策的變化、科技發展的趨勢、社會文化的變遷等,全面評估市場環境,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預測市場走向,這有助於在選題策劃階段做出科學決策。

內容是根本,抓好創、編、校的品質。 出版社應當從源頭抓起,透過嚴格論證機制,淘汰平庸化、一般化的選題,避免落入「出版規模越來越大,單品銷量不斷下滑」的惡性迴圈;作者則要發揮創新思維,挖掘新的領域和主題,創作出具有獨特視角和新穎觀點的圖書。

推廣不可少,擁抱渠道新變化。 一方面,敢於對新賽道「單點突破」,提早布局,更有效地觸達受眾,延長庫存書的「生命線」。比如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親近歷史·中華上下五千年】一直銷售平平,但透過直播渠道推廣,兩年銷量近200萬冊,打了一場翻身仗。

另一方面,善於整合多渠道優勢,實作「1+1>2」的效果。可以針對電商平台、達人帶貨、社交媒體等不同渠道調性進行推廣,抓住「粉絲經濟」和私域流量入口,為圖書帶來更多曝光。比如,「老書」【長安客】本已進入銷量衰減周期,但透過平台「種草」等方式借勢行銷,僅2023年一年就銷售超過30萬冊。

技術補短板,推動有效庫存流轉。 可以探索庫存管理技術,加強整體排程,提高庫存管理的精確度。比如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開發了「四維測評」庫存管理系統,動態監控庫存總量、庫存結構、庫存周轉等,協助出版社調整結構,謹慎提印。

每一本書的誕生,作者和編輯都付出了辛勤耕耘,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觀點都期待著讀者來品味。只有做精內容盤活渠道,才能從源頭避免滯銷書的產生。願每一本優質讀本都能找到它的歸宿,不再有滯銷之憂。

編輯|鄭夢祎 監制|王曉宇

感謝您的閱讀,讓我們彼此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