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端午將至,8大傳統習俗,你知道多少?看懂後,過幾天講給孩子聽

2024-06-07文化
#最出粽的城市#端午節,又稱龍舟節、端陽節、重五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意蘊,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至今仍熠熠生輝於華夏大地。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說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據【史記】等古籍記載,端午節最初可能源自古代的龍圖騰崇拜和夏至時節的祭祀活動,後來逐漸融入了紀念屈原的元素,成為了一個集驅瘟避邪、紀念先賢、祈求安康於一體的綜合性節日。屈原,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以其高尚的品德、深邃的詩才和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著稱。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國攻破,悲憤交加的屈原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當地百姓聞訊後,紛紛劃船搜救,並投擲粽子入水,以防魚蝦侵害其遺體,這一行為後來演變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和食粽子的傳統習俗。


除了屈原,還有傳說認為端午節也與春秋時期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伍子胥因勸諫吳王夫差未果,反遭賜死並被投入錢塘江。後人為紀念其忠烈,也有在端午懸掛菖蒲、艾草,以及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


【競渡歌】(唐·張建封):「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此詩生動描繪了端午龍舟競渡的壯闊場景,展現了古代人民慶祝節日的熱烈氣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詩人以屈原之冤寓言世事,表達了對忠誠與正義的深切呼喚。


端午節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種文化的傳承。它承載著人們對忠誠、勇敢、智慧的崇尚,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端午將至,8大傳統習俗,你知道多少?看懂後,過幾天講給孩子聽!


1. 賽龍舟。賽龍舟是最具標誌性的端午習俗之一,據說起源於楚國百姓為尋找投江的屈原而劃船競渡。龍舟長而窄,裝飾成龍形,船頭船尾高翹,船身彩繪,象征力量與勇猛。賽龍舟不僅展示了團隊協作的精神,也是對屈原忠誠愛國精神的紀念,如今已發展成為國際性的體育競技計畫。


2. 食粽子。粽子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食物,用箬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和其他餡料(如紅豆、紅棗、鹹肉等),透過蒸煮而成。粽子的形狀多樣,寓意團圓和豐收。傳說屈原死後,百姓怕他的遺體被魚蝦侵蝕,便投粽子於江中,這一行為演化成了端午食粽的習俗。


3. 掛艾草與菖蒲。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上常掛艾草、菖蒲等,認為這些植物具有驅邪避疫的功效。艾草散發的香氣被認為能驅蚊蠅、凈化空氣,菖蒲則象征劍,有斬除不祥之意,體現了古人對健康和平安的祈願。


4. 飲雄黃酒。雄黃酒是用雄黃粉末泡制的黃酒,傳說飲用雄黃酒可以驅毒解暑,防止蛇蟲叮咬。【白蛇傳】中,白娘子因誤飲雄黃酒而現原形的橋段,使這一習俗更加深入人心。不過,現代醫學不建議大量飲用含有雄黃的飲品,因其含有毒性成分。


5. 佩香囊。端午節時,兒童和婦女常佩帶香囊,內裝有多種中草藥,如丁香、白芷、艾葉等,既有香氣又能驅蟲防病。香囊制作精美,形態各異,既美觀又實用,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草藥的認識和利用。


6. 沐蘭湯。古人在端午節有沐浴蘭湯的習俗,即用佩蘭等香草煎水沐浴,認為這樣可以去汙避穢、消毒防病。沐蘭湯習俗體現了古代對衛生保健的重視,同時也富含宗教儀式感。


7. 拴五色絲線。在端午節給孩童手腕或腳踝上系五色彩線,稱為「長命縷」,寓意驅邪保平安,五色代表五行,象征著和諧與平衡。隨著夏季過去,人們會將絲線剪下丟入水中,意味著疾病和不幸隨之流走。


8. 祭龍、祭祖。端午節最初與龍圖騰崇拜有關,因此有祭龍的習俗,象征著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和祈求雨水滋潤。同時,端午也是拜神祭祖的日子,家家戶戶會準備豐盛的祭品,向祖先表達敬意和感恩之情,祈求家族福祉。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註,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