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多少人,走過那「橋」

2024-06-08文化

世間有水,便有了擺渡船,從此岸到彼岸。動態的船延伸了人的智慧,因而,靜態的橋構建了心中的企望。在無限制的暢通中,橋,達成了心中的意願。走過去,佳人在彼。走過去,別有一番風景。陽光下,親或友在橋的那一端恭迎;星月下,她或他在橋的那一側守望、等待。

橋的那一端,有一方藍圖,存在著美好,安放著心中的惦念,那邊的風景與人,成了心中的憧憬,成了走上橋去的原動力。

有多少人走過這橋,有多少橋連線著美好,答案,只能在每個人的心中。

人生要走過無數的橋,有形的,也有無形的。

高考,便是一座無形的橋。橋的那一端,是更美好的精神家園。

多少年,多少人,擠上這橋,紛擁而擠,摩肩而擠,擠的昏昏沈沈擠的千辛萬苦,自然,還有擠不過的,還有落荒而逃者,更有擠入水中者。

世間有永珍,獨此象最牽人心。泱泱古國傳承文明,科舉已廢,然而選拔人才,依然需要。

作為一種選拔優秀人才的機制,這,無可厚非。然傳承古文明的國人,潛意識中固有的因循,讓此橋香火鼎盛。學而優則仕。此橋為鋪墊人生金光之道之要沖,故爾社會群體意識也在根本上在橋這邊搖旗吶喊,為走上橋者,擂鼓助威,添油蓄火。

選拔人才,無非是為這些人才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一個機會。而沒有卷入的人,則走向了更廣闊的社會。

即便這些走過橋的幸運者,他們,人生的理想也僅僅是多了一張扉頁。而主頁上的更精彩的內容,還更遙遠,更漫長。

圍墻內的生活書籍中的理論,無論怎麽說,都還沒有經過實踐這一環節。猶如溫室中的蔬菜,它的生命生長元素都是保護性地給予的。而自然而長的蔬菜,也許在與風雨陽光的拼接中,少了某一元素,而後的繼續生長,則要靠自身的生命力了。

理論,終究要轉化為生產力,無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否則,只能是紙上的美談。

因而,擠過橋去,再豐富、深化自己的精神營養,當是好事。然這只是人生的一個方面或者說只是人生的一個點而已。

人類社會的廣博性與日新月異的變更性,註定我們一生都該不斷學習不斷求知。而不僅僅在知識的聖殿中遨遊一番。

知與行的關系,從古至今,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在探求,思索。

僅僅有知,或僅僅踐於行,都是片面的。知與行是相互的,知在行中知,行,在知中行。行,豐富了知。知,再施於行。

因而,我們的讀書,我們的求學,應該是一輩子的,終生的。而不僅僅滿足於能擠過那座橋。「朝聞道,夕死可乎」,我們的先人,在生命行將消逝的時候,還不忘「聞道」,這種求知的精神,應貫於我們的一生。

社會及傳統輿論,更不應該為這一點事兒推波助瀾。

遙想幾十年前的那陣子,哪有那麽多人等在考場外,那麽多車保駕護航,這是在根本上為高考助燃。

關雲長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方才脫險,歸入陣營。

路漫漫其修而遠,這一關此一橋,過與不過,都要像關雲長那樣,前方,尚有千裏之遙。

千難萬險,這,只是,人生的開始。

(文中圖片源自 @雲閑的視界

2024.6.7張亞雄於江蘇·丹陽·新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