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耗時5年多雕制「仿北寺塔」,蘇州70歲老人自學木雕,作品神了!

2024-03-07文化

姑蘇區閶門內下塘街347號的窗戶,被主人改造成了玻璃展櫃。裏面擺著大大小小幾十件木雕作品:造型各異的椅子、大小不一的籠子、各式各樣的盆景架……

推門進屋,一座約1.7公尺高的木雕塔首先映入眼簾,這是主人唐齊民耗費5年多的時間精心雕制的「仿北寺塔木雕」。這位70歲的木雕老人自學雕刻十余年,專挑姑蘇古城的構建「下手」,在一筆一劃、一鑿一刻中描摹最原生態的蘇式生活。

作品統統脫胎於蘇州本土元素

歷時5年多,高約1.7公尺,寬約0.6公尺,耗費200多斤紅木,「仿北寺塔木雕」擺件的復雜程度可想而知。「塔還差一個頂就能正式完工了,但這個構件比較復雜,已經不能局限於肉眼觀察,還要查閱相關資料,所以工期比較久,希望可以在今年內完成。」唐齊民說道。

工作室裏做工精湛的木雕作品還有很多:翹起的檐角層層疊疊、形態各異的涼亭栩栩如生,還有精巧細致又惟妙惟肖的太師椅……

唐齊民告訴記者,這些比例和諧、結構精密的木雕擺件,統統脫胎於蘇州本土元素:「這些是拙政園、留園的‘太師椅’,這些是蘇州各個園林的‘亭台’,還有從本地養鳥愛好者、養蟈蟈的居民那兒產生靈感的木雕‘籠子’,都是反映蘇州的古構建和本地人的生活方式。」

每件作品都有真實出處

唐齊民今年70歲,自學木雕已經10多年的時間,沒有師傅教,全憑自己摸索。「我以前是蘇州第一橡膠廠的工人,年輕的時候就對木雕感興趣,退休後就開始自學。有的時候自己研究,有的時候透過手機在網上看視訊自學。」唐齊民說話間,並沒有停下手裏的活兒,此時他正在制作一個小型的魯班凳。

「木雕不像泥塑、面塑隨時可以修補,從開始下刀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回頭路’,也就決定了你這個作品的成敗。」唐齊民說。

每件作品動工前、開工後,唐齊民都會來回折返,跑上幾十趟去觀察,研究每一個建築的結構甚至細節,直到腦海裏能直接勾勒出造型。

他多次折返於蘇州各個園林景區,以及古城背街小巷、花鳥市場,還翻閱了不少歷史資料、查閱典籍文獻,盡力讓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真實出處。「興趣上來時,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顧不上吃飯。」

延續姑蘇美學深受遊客喜愛

據姑蘇區金閶街道閶門社群工作人員介紹,經常有外地遊客在閶門走街串巷,無意中發現了唐齊民的木雕小屋,被裏頭的作品吸引。「賣得最多的是裝蟈蟈的小籠子,還有放置盆景的小架子,很多遊客買回去擺在家裏作為旅行的見證。」

說起木雕,平時話不多的唐齊民像是開啟了話匣子:「做一件木雕,從選材開始就要講究,得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木頭。」10斤的木料經過精心雕刻,最後的作品可能只有兩三斤左右……

唐齊民坦言:「我不為賺錢,純粹出於喜歡,木雕深藏古木的精致細膩,在一鑿一刻間延續著中國美學,我就是這樣陷入了這種文化情懷的思緒裏。」他還笑著說,現在網路這麽發達,讓他有了更多木雕上精致的追求,會邊學邊刻一直堅持下去。(蘇報融媒記者 王可 通訊員 秦佳 文/攝)

編輯: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