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類欲望之謎:夏娃之錯?欲望是人自始至終要面對的難題嗎?

2024-02-15文化

註:本文資料源自互聯網,沒有任何不良引導之意,請甄別。

人的欲望為何如此深不可測,難以滿足?

虎豹縱然兇殘,但飽腹即止,狼財盡管兇猛,只為果腹。

然而人卻不同,似乎欲望無邊無際。

在古代人們為了食物,如今為了財富,欲望就像那無底的深淵,永遠填不滿!

一簞食,一瓢飲已不足以滿足,上要求其雅,下還要求其精。甚至不殘殺暴虐,破壞自然平衡。

食物足夠後,還有生理需要,還有精神需求——欲望永無止境。

所以有人說,能看穿人的欲望,就能看懂人類本身所有的奧秘。

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的欲望在主宰嗎?【舊約】認為欲望與生俱來

欲望的來源可以解釋清楚嗎?這是一個被探討了很久的問題。

[心] 有人認為欲望是人類本能的一部份,一切是為了生存和繁衍。

[心] 也有些人認為欲望是由社會和文化造就的,比如廣告、媒體、社交圈子等。

不過,要完全解釋清楚欲望的來源可能並不容易,因為每個人的欲望都是獨特的,仿佛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

在中東傳統文化裏,人的欲望被視為天生的,與生俱來的,而且它們可能受到罪惡的影響而扭曲。

比如在耶穌跟隨者眼裏,人無限制的欲望可能引發貪婪、嫉妒、憤怒等負面能量的產生。

為此,他們認為可以透過虔誠的信仰,祈禱和懺悔等行為來控制欲望,平息內心,以追求更聖潔的生活。

故事 :照【創世紀】的描述,最初,人神和諧共處過一段時間,那時候的人類純真無瑕,毫無私心。

亞當和夏娃(男人和女人)在上帝特地為他們所建造的伊甸園裏生活,園裏有兩棵樹:「生命之樹」和「智慧之樹」(又叫分別善惡樹)。

顧名思義, 生命之樹象征著生命,祝福和豐饒 ,體現了人類的生命力 ,繁衍和上天的恩賜。

智慧之樹則有知識、分辨力和自由的寓意。

不過據書中記載,上帝禁止他們吃智慧樹上的果實!而除了智慧樹之外的其他所有樹上的果實都可以吃。

看來無所不能的上帝當時給了男人和女人兩條路:

拒絕智慧之果,保留初始的純潔與上帝和諧相處。接受智慧之果,從此掉入分辨罪惡良善的輪回中。

當然結局大家都知道,亞當和夏娃選擇了第二條路。

在【創世紀】中,一條蛇引誘女人去吃智慧之樹上的果子,蛇是如此說的:「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當亞當和夏娃沒能抵擋住蛇的誘惑,違背了命令,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時,他們的純潔狀態從此被打破了。

這導致他們被驅逐出伊甸園,開始了人世間的苦難和生死輪回,當然同時也失去吃生命樹上的果子的權利。

蛇在中東的傳統文化裏,就是欲望的化身,當然同時具有邪惡,黑暗等含義。

在這個神奇的故事裏,每一人或每一種事物都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

夏娃在蛇的蠱惑下偷吃了禁果,言外之意就是這個女人沒能控制住欲望,最終選擇了一條不歸路——得到了所謂的智慧,卻失去了純潔。

夏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暫時滿足了自己的欲望,卻影響了整個人類!

故事雖然夢幻,細思卻讓人膽戰心驚!原來欲望才是所有罪惡的源頭。

故事 :在【創世紀】中另外還記載了一個故事,人類的數量逐漸增加後,他們試圖建造一座直通天庭的塔,即巴別塔。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人建造高塔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名譽和權力。然而,上帝對此感到不悅,於是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並讓他們分散居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

一個人的欲望能改變他的行事方式,一群人的欲望所產生的能量就非常巨大了。當這種欲望成為常態,就是人類災禍的開始——戰爭,暴力,犯罪,掠奪,歧視,侵略。

欲望是一個復雜的主題。適度的欲望可以激勵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但過度的欲望可能導致貪婪、嫉妒、憤怒等罪惡。

所以,節制欲望和尋求內心的平衡就顯得甚為緊要了。

欲望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難以解釋的概念

欲望產生的源頭著實令人頭痛,現代科學也只能試圖從多個角度進行闡述:

[心]心理學家認為,欲望可以看作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種表現。 它包括人們對食物、水、睡眠等這些基本需求的感受,以及對愛情、友誼、尊重等社會需求的追求。

他們會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研究欲望的形成、滿足和影響,希望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心]生物學家從前進演化的角度看待欲望, 他們認為,欲望是生物體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透過滿足欲望,生物體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例如,食物、性和安全感有助於生物本身獲取能量,從而實作繁殖後代,以及避免危險。

[心]另外哲學家們從倫理、美學等方面探討欲望 ;社會學家關註的焦點,是欲望在不同文化、不同歷史時期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而經濟學家更多地將欲望與需求聯系起來。

這些解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卻沒能道出欲望產生的終極緣由。

所以欲望被看作是人性的一部份,它在某種程度上驅動著人們的行為和決策。

可是這些解釋真的能說服你嗎?每天在各種欲望驅使下生活的人們對於欲望到底怎麽來的,真的有過深度的思考嗎?

但是要看懂人類,卻必須面對人的欲望!

因此人的欲望也是各類宗教研究的重大課題,因為人無窮的欲望正是這些追隨者要面對的最大敵人。

釋迦牟尼就說過,欲望是人的痛苦之源,因為欲望永不滿足。

老子也認為欲望會帶來喜悅和痛苦,關鍵看你如何平衡兩者。

孔子描述更具體:欲望是人之本性,正猶如河中之水。水適可灌溉農田,過多則造成水災;欲望應有所節制,以免帶來災難。

當然,也有人認為欲望是洪水猛獸,. 「欲望必須服從於智慧,否則它會成為淪陷的力量。」

佛家視欲望為修煉的最大阻礙,要摒棄

在如何對待人的欲望這件事情上,最嚴厲的莫過於佛家的理念了。

在佛家中,欲望被認為是造成痛苦和輪回的根本原因。

他們認為,人們就是因為欲望而陷入無盡的痛苦迴圈,因此需要透過修行來消除欲望

佛家強調克制欲望,透過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無欲無求的境界。

釋迦牟尼成佛的經歷就是人與欲望爭鬥的歷程!

故事 :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6世紀左右,他的父親是釋迦國的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他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優渥的環境裏。

他的誕生故事頗神奇,在出生後立即就站立了起來,並且朝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

釋迦牟尼的童年在王宮度過,那是令人羨慕的富裕生活。

他離開王宮時29歲,體會到人世間的痛苦與苦難,深受觸動。這使他下定決心要尋找生命的真諦。於是,他放棄了王子的地位,出家修行。

在長達六年的修行生涯裏,釋迦牟尼嘗試過極端的苦行,試圖透過肉體的折磨來找到真理。然而,他發現這種方法並不能讓自己解脫。

他轉而尋求其他的修煉方式,主要透過冥想和禪定來追尋智慧。

在35歲時,釋迦牟尼終於在菩提樹下開悟,他明白了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獲得了無上的智慧。從此,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向世人傳授他證悟的真理。

釋迦牟尼教導人們要遵循「四聖諦」:苦、集、滅、道,以脫離輪回之苦。而在80歲時,他進入了涅槃,結束了他的一生。

釋迦牟尼追求真理的道路其實就是一場持久的戰爭:不是與別人,而是與人的欲望。

[彩虹]所以佛家中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旨在控制欲望,尤其是對感官享受的渴望。

[彩虹]有透過觀照和冥想來認識自我和生活的禪修,可以培養內心的平靜,減少對欲望的執著。

而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苦」指的是生活中的各種痛苦和苦難,而這些苦難主要源於欲望。要擺脫痛苦,就需要認識到欲望的作用,並嘗試控制它們。

[彩虹]所以他們提倡的因果迴圈,其實就是欲望和行為產生相應的結果。過度放縱欲望可能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他們將貪、瞋、癡視為人類的三種根本煩惱,也是導致痛苦的主要原因。

實質上,貪欲指對世間事物的過度渴望,這種欲望可能導致無窮盡的追逐,從而產生痛苦。

由此可以看出,佛家把人的欲望以及欲望所帶來滿足的癡迷看作人能提升的最大阻礙!

一些佛學經典中記載,釋迦牟尼面對各種誘惑時,是如何以堅定的意誌和智慧,成功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這是一個很艱難的心路歷程!

可見在佛家中,欲望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佛家鼓勵追隨者透過冥想、禪修和遵守道德規範來認識並控制欲望,以實作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覺悟。

道家視欲望是人性的一部份,要道法自然

相對於佛家,道家對人的欲望持相對積極的態度。道家認為,欲望是人的自然本性,適度的欲望可以激勵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

然而,過度的欲望可能導致貪婪和罪惡,因此,道家強調節制欲望,尋求內心的平衡。

[彩虹]所以他們主張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規律。在他們看來,欲望既然是人性的一部份,就應當受到自然的約束。

過度的欲望可能會破壞自然的平衡,從而導致不良後果。

[彩虹]同時他們引入了陰陽五行的概念,很好地說明道家的平衡原理。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著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而陰陽的平衡則是這五種元素之間交互作用的力量。

道家認為欲望與陰陽五行密切相關,需要保持平衡,以免造成陰陽失調。

過度欲望可能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失衡,進而影響健康。

[彩虹]道家提倡戒酒、戒葷、戒淫,以保持身體的純凈和心靈的平靜。試圖透過這些戒律,擺脫欲望對他們的控制。

[彩虹]道家內丹修煉也想達到同樣的目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身心達到和諧統一。

這包括調節飲食、鍛煉、呼吸和冥想等方面,以保持生命的活力。

道家著名代表人物莊子,在【逍遙遊】中,通篇強調了人要超越世俗欲望,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黃帝陰符經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這說明了在人間生命中,總是存在著對立面之,包括了欲望與節制,生與死等等重大的人生課題。

道家哲學主張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而道家修習者們認為,人的欲望會造成對道的偏離。

所以鼓勵追隨者要透過修道、冥想等方式回歸道的本原,以擺脫欲望的束縛。

可見,道家視欲望是人性的一部份,是必須要面對的,但也需要受到節制,以便實作身心的和諧、健康的生活以及精神上的覺悟。

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老子認為,欲望過於強烈會導致罪惡、禍患和過錯。因此,他主張克制欲望,懂得知足,以避免人生遭遇困境。

「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些表明,在道家理念裏,欲望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結語

過度追求感官欲望會使人迷失方向,甚至導致道德敗壞。

所以老子在幾千前就提出了,克制欲望,返璞歸真的主張,以求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文化越來越豐富,也導致許多人沈醉於感官享受,忘記了內在的精神追求。

到底什麽能幫助我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呢?

老子認為,人們應該回歸自然,遵循事物的本質規律,而不是被欲望所驅使。

至於這個「本質規律」又是什麽?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是你,選擇相信老子的道,還是佛家的佛,或者其他?

如果都不是,你又會怎樣面對自己的欲望呢?

欲望是一種永恒的困惑,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樂的源泉。 」——佛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