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藝「評論」與「研究」不能混為一談

2024-04-04文化
▲黃卓 繪

文藝「評論」、文藝「研究」是文藝百花園中兩朵不同的「花兒」,二者競相開放、爭奇鬥艷,為文藝大家庭的滿園春色發揮出各自的獨特作用。

然而,近年來筆者發現在各級、各類文藝評獎、學術期刊論文盲審、公開發表的文藝評論與研究文章中,出現了將文藝「評論」與「研究」混為一談的現象。一篇文章讀後,難以分清該文究竟是文藝「評論」還是文藝「研究」。或者文章以文藝「評論」自居,卻分明是一篇文藝「研究」論文;或者文章以文藝「研究」冠名,但的確是一篇文藝「評論」。此將二者混為一談的現象似有愈演愈烈之勢,著實令人困惑。

顯然,涉足該現象的作者對文藝「評論」與「研究」的認知有一定誤區。

誤區之一是將文藝「研究」等同於文藝「評論」。該誤區在各級、各類文藝評獎中已成為一種新常態。部份相關評委起初並不認同該「新常態」,但面對諸多秉承此認知紛至沓來的參評文章,最終也只能無奈地預設。

誤區之二是將文藝「理論」等同於文藝「評論」。此誤區在上一個誤區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泛化了文藝「評論」的外延,使文藝「評論」成為一個「無邊無垠」的學科。

無疑,這種將文藝「評論」與「研究」混為一談的現象會對廣大讀者,包括圈外讀者、圈內的莘莘學子,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不加以重視,不僅會模糊二者界線,還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導致削弱評論力度、消解研究深度、矮化評獎高度、降低寫作溫度。

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將文藝「評論」與「研究」混為一談的現象,蓋因二者的「同」。首先,文藝「評論」與「研究」的寫作物件都是「人」「作品」「事」,多以「人」為本、以「文」會友、以「藝」為橋。其次,文藝「評論」與「研究」的載體都是文章,均力圖透過書面表述來闡述道理。

之所以說文藝「評論」與「研究」不能混為一談,與二者的「不同」亦不無關系。

一是讀者群不同。很顯然,文藝「評論」的讀者群一般是「公眾」,往往以「圈外」讀者為主體,所以「評論」文章一定要寫得「好看」,讓人能夠看得懂,如文筆娟秀那就更好了。而文藝「研究」的讀者群是圈內的「小眾」——同行們,使得不少作者滿足於四平八穩的陳述——無所謂自己的「學術論文」是否寫得「好看」,這就為部份同行也看不懂埋下了伏筆,故讀者群的規模相對較少,雖然其學術價值不可否認。

二是篇幅不同。文藝「評論」追求短、平、快的「時效性」,故文章多呈短小精悍之態,當然也偶有一些大家的「評論」長文。而文藝「研究」的「學術論文」多為宏大敘事、洋洋灑灑的萬字左右長文,幾乎無短文。

三是平台不同。文藝「評論」多發表於報紙、學術期刊(評論類)、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式等平台,尤其是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式等新媒體很好地助力了「評論」反饋之快速、傳播之迅疾。而文藝「研究」的「學術論文」因多以學術期刊為平台,故反饋周期、傳播周期較長。

四是用語不同。文藝「評論」的表述是口語、書面語並用,且口語表述現已受到越來越多評論家的青睞,一般慎用或少用專業術語,極大地縮短了評論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而文藝「研究」的「學術論文」往往以書面語表述居多,青睞或多用專業術語。

所以,解決文藝「評論」與「研究」混為一談的現象應當盡快被提上日程,需要文藝界及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筆者認為可嘗試著從如下四個途徑著手。

一是為誰寫。不論是文藝「評論」還是文藝「研究」,在下筆前首先要明確文章的讀者群是誰,相比於文藝「研究」,文藝「評論」的讀者群一般是公眾,換言之,文藝「評論」的讀者群是以圈外讀者為主。如果說文藝「研究」更傾向於「探求真理」,那麽文藝「評論」則是「既求真理,又關世事」。

二是怎樣寫。相比於文藝「研究」的學術規範,文藝「評論」似乎沒有太多的「規範」,且在篇幅、語言兩個方面較為凸顯。文藝「評論」在篇幅上追求言簡意賅,能用50個字說清楚的絕不用100個字;在語言上崇尚「娓娓道來式」,常令人讀後有一種剛剛與評論家聊完天的感覺。此篇幅、語言上的特色,為擴大文藝作品、相關知識的傳播面增色不少。

三是第三方平台支持。文藝「評論」與「研究」文章的發表、評獎,與發表平台、評獎主辦方等第三方平台息息相關。如相關第三方平台能夠在發表、評獎伊始,首先白紙黑字地劃清文藝「評論」與「研究」的界線,無疑將會起到積極、健康、良性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很多後續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何樂而不為?

四是職業評論家隊伍建設。假以時日,如果我們將建設一支職業評論家隊伍提上日程,或許會緩解甚至消除文藝「評論」與「研究」混為一談的現象。到那時,文藝「評論」與「研究」將並駕齊驅,文藝百花園將更加繁花似錦。

2024年4月4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文藝「評論」與「研究」不能混為一談】

責編:陳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