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跟福建最會打扮的漁女,巧手打造時下最火裝扮!

2024-02-14文化

秀外「惠」中 專屬服飾入非遺

在惠安的歷史上,男人們除少數在本縣打工,為了養家糊口,大多背井離鄉外出闖蕩謀生。惠安女們不僅要留在家裏操勞家務、教育孩子、贍養老人,還要承擔農活累活,成為家鄉抵禦自然災害的主力軍。

長年的積澱,每一個惠安女都是勞動能手,為了方便勞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著裝——黃鬥笠、花頭巾、短上衣、寬筒褲。

惠安女服飾不僅承載了「惠女精神」,也詮釋了勞動產生美、勞動創造美的深刻內涵。2006年,惠安女服飾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簪花圍竟是舶來品

在蟳埔隨處可見海洋文化,比如蚵殼厝。據考證,蟳埔蚵殼厝所使用的大蚵殼並非泉州原產,而是宋元時期古刺桐港的遠洋商船返航時轉載來的。

蟳埔女的服飾俗稱「大裾衫、闊腳褲,穿木屐」,頭飾常用的 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 弄成「簪花圍」。據了解,這些花是宋元時期阿拉伯人蒲壽晟帶來移植於當地的。

千年前的「超級工程」

在宋元時期,泉州港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為了將泉州港卸下的貨物快速便捷地運輸到福建內陸甚至江西等地,古人建造了古代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

走上這座屹立近千年的洛陽橋,就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洛陽江出海口,江寬流急,江底是灘塗淤泥,橋基難以建設,當時的建造者首先開創了現代稱為「筏形基礎」的新型橋基,沿規劃的橋中軸線,拋擲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址,再在橋基上立橋墩。

為了解決長久穩固的問題,建設者們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海蠣,利用海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讓洛陽橋堅固無比。

洛陽橋講解員 汪嘉龍

因為海蠣在生長繁殖的過程當中會吐出大量的粘液,而這些粘液就是天然的膠質,特別是在海蠣自然死亡之後,它有兩個殼,其中一面殼就會牢牢附著在固定的表面,另外一面殼就會自然脫落。 養蠣固基 是 世界上第一次將生物學運用到造橋工藝上

不僅如此,洛陽橋橋板為花崗巖,質地沈重,給搬運帶來困難,建造者利用海水漲潮退潮的自然現象,首創技術「浮運架梁」來解決這一難題。

洛陽橋因這「超級工程」屹立至今,被茅以升稱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它凝聚著建造者的技藝與智慧,也印證著千年世界海洋商貿的輝煌歷程。

這個春節

期待和你

相遇在這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