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書會丨風景與風險:現代的城市與現代性的生活

2024-06-12文化

2024年4月27日,上海大學「尚讀會」第100期在文學院順利舉辦。這期閱讀的書目是美國城市環境史學家馬丁·梅洛西的著作【環衛城市:從美國殖民地時期直到現在】(毛達、王麗敏譯,梅雪芹校,商務印書館,2022年),讀書會特別邀請本書譯者之一、北京工業大學王麗敏,以及北京大學侯深和雲南大學施雱分享閱讀感悟。王麗敏從梅洛西的學術研究、與梅洛西的交流和本書的轉譯過程出發,講述她與梅洛西及【環衛城市】的故事,並詳細介紹本書的框架與主要內容。侯深從環衛城市的現代性、城市環境史書寫的外部視角及環衛城市的生態性變化這三個角度出發,對【環衛城市】一書進行分析,同時也對梅洛西書寫中自然力量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施雱講述在梅洛西課堂的學習經驗和梅洛西學術研究中的現實關懷,從橫向的領域維度和縱向的時間維度對【環衛城市】進行剖析,並延伸可拓展研究的相關課題。現將三位引言嘉賓的分享發言略錄於此,以饗讀者。

王麗敏 :馬丁·梅洛西是休士頓大學教授,也是休士頓公共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1975年到1984年在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任教,1984年回到休士頓大學。他在國際上很多的大學,如巴黎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上海大學都曾擔任過客座教授。梅洛西長期關註於環境史、公共史以及能源史,曾經擔任美國環境史學會、全國公共史委員會和公共工程歷史學會的主席,也是美國城市環境史研究的扛鼎人物。他在城市汙染和技術變遷史等領域頗具權威,在城市環境史研究領域享有盛譽。2009年,梅洛西獲得美國環境歷史學會頒發的傑出貢獻獎。【環衛城市】是梅洛西最早被轉譯成中文的環境史著作。2020年梅洛西出版【弗萊士河:紐約消費與廢棄物史】( Fresh Kills: A History of Consuming and Discarding in New York Cit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已經有學者正在轉譯,估計中譯本很快就會面世。

馬丁·梅洛西

【環衛城市】主要就美國的環境問題進行縱向、宏觀的歷史梳理,也是關於美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演變最全面和詳細的一本書。在城市的發展過程當中,環衛系統作為城市的環境系統,是表達我們與城市生活和城市發展相關的當代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城市的功能和它的成長當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形成城市的基礎性設施,還決定城市生活的品質。【環衛城市】是關於美國城市衛生基礎設施發展的一份特別精彩的分析和記錄,從城市史學家的視角來看,這本書對於很多新興的城市景觀,也具有非常巨大的意義。很多的城市規劃者也能夠從這本書裏汲取許多關於城市規劃的一些經驗教訓。這本書關註的是城市衛生實踐當中的三個方面——供水、汙水和廢棄物的處理。雖然很多學者對於它們都進行了單獨研究,但是還沒有人嘗試過把這三項服務整合到一本研究當中,並且研究的時間跨度如此之長。

梅洛西將這五百年分為三大部份,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瘴氣時代,細菌性革命和新生態時代三大部份。他討論的每一個主題——供水,汙水處理以及廢棄物的管理,都是在這三個部份當中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的變遷,也能讓我們去感受到更大的背景,幫助我們形成現在能夠看到的這種特定的結果。第一個部份「瘴氣時代」,梅洛西追溯從殖民時代一直到19世紀末不斷發展的一些衛生實踐,特別涉及環境衛生概念的使用,它與我們健康關系的認識,以及中央供水系統的建立,描繪當時社會經濟發生的巨大的一個變化,以及城市管理方法的對比。而本書特別關註的一個部份是歐洲和美國經驗的一些相似之處,以及一些衛生方面知識在大西洋兩岸的傳播情況。

第二部份「細菌學革命」主要探討20世紀初的幾十年綜合城市系統、管理新技術,也涉及細菌學的一些新進展對於公共衛生思想以及技術方法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美國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引入的新型科學管理的必然結果。19世紀末,細菌學的發現為城市管理中新型專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城市衛生的專業化正在形成,這和當時的城市規劃以及景觀建設這些領域的發展,其實是同步的。梅洛西在第二部份中提到一個人物——喬治·華林,他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華林為美國城市的垃圾問題引入一種新型管理許可權。書裏提到華林擔任紐約街道清潔署的專員期間,把環衛工作轉變為必要的城市服務,實施非常積極的衛生改革,建立美國第一個全面使用的垃圾管理系統,包括很多現在常見的街道垃圾的收集,運輸資源的回收處置等,他還調動當時的政府、企業,以及普通的市民積極參與城市管理的維護,借助當時的青少年聯盟傳播環境衛生理念,推動環境衛生教育,促進環衛生觀念的轉變。梅洛西評價華林時說,他在19世紀雜亂無章的垃圾治理和20世紀現代垃圾管理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之後美國的垃圾管理進入一個新時代,許多城市建立了垃圾收集和處置系統,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完善。

第三個部份「新生態學時代」,梅洛西主要探討1945年之後城市衛生面臨的新挑戰,涉及很多當時有關健康環境問題的辯論,他也指出了其中的問題,包括城市技術系統面臨的財政壓力、環保運動的挑戰,以及汙染源日益復雜的轉變等。很多大都市其實都在經歷城市危機以及郊區的發展,這使當時已經存在的城市的基礎設施系統承受非常大的壓力,並且面臨長期投資不足的問題。這裏面也涉及水以及廢物處理等問題。對於環境品質的重新強調,專業技術和公眾的輿論開始對立起來,工程師塑造城市環境的能力受制於新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現實。在梅洛西看來,20世紀下半葉的一些基礎設施挑戰仍然需要解決,因為資本投資周期所驅動的路徑依賴,可能限制大規模的技術叠代。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記錄事實。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案例研究,從整體上追溯了不斷演化的城市衛生系統技術,及其對於城市發展的影響和交互作用。作者也論述供水、廢水和固體廢物處理系統之間的綜合影響,提供我們對於城市服務本身的整體看法。大家也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很多的圖片,可以看到非常豐富的資料,當然這也是非常重大的一個成就。這種歷史範圍或者是經驗細節,為我們進一步去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如果讀者感興趣去深讀的話,會發現這本書其實也是為我們了解城市基礎設施的歷史提供一個起點,其中包含很多現實意義的問題。

侯深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這本書剛剛出版不久,也是我自己剛剛到美國讀環境史研究生的時候。我還記得很清楚,當時在我們的seminar上大家討論這本書,有一位同學當時說了一句話讓人印象非常深。他說這是一本關於美國sanitary city的百科全書,你想知道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個標準答案——這是對這本書非常高的評價。當然這本書自身的價值肯定也超越了一本單純的百科全書,因為它顯然要給我們提供的並非僅僅是對於美國環衛城市演化過程中間的一些事實陳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要對美國的城市衛生和城市生態思想的變遷,以及技術和制度的變遷做一個結合。梅洛西是技術史出身,但是這本書非常鮮明地體現出他對觀念變化的關切。

現代衛生城市,包括我們現在享受到的各種各樣的環衛城市的便利,並非一個理所當然的、從城市出現就已經具有的特質,甚至它不是在城市已經進入到現代化階段才出現的特質,它經過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梅洛西在【環衛城市】這本書中強調的是美國環衛城市在時間上和觀念上層級的變化性,這是這本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一個現代城市究竟在什麽意義上是現代的?它僅僅是一種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還是城市機器在運轉中為我們自身的生活,也為城市整個的執行狀態所提供出來的現代便利。【環衛城市】實際上就是告訴你,城市是如何變得現代的,包括在城市變得現代的同時,如何幫助我們的生活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性生活。【環衛城市】給我們提供的就是這種時間和觀念上的層疊性,讓我們認識到城市是如何進入現代的一個過程。

梅洛西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合作者——喬·塔爾,他們兩人最早在1980年代開始提出城市環境史的重要性。塔爾曾經在撰寫城市環境史的時候就強調,美國城市的環境史寫作實際上有兩種路徑,一種是所謂的內部路徑,一種是所謂的外部路徑。在內部路徑中,以梅洛西和塔爾的著作為代表性的著作,而外部路徑則是理所當然地以克羅農的【自然的大都市】為代表。但實際上當我們真正去重新閱讀【環衛城市】,可以看到雖然梅洛西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強調的是城市內部的廢水、汙水和廢棄物的處理,但究竟采取什麽樣的手段和規範什麽樣的制度,如何來回應一種觀念上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他也在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把它稱為是「城市廢棄物腹地」的問題,或者說我們也可以說是「廢物邊疆」的問題,就是到哪兒去尋找那個終極的垃圾場。這也是在他更早的一部著作【尋找終極垃圾場】的最後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不管是城市還是各州,實際上都希望能夠在州外或者是城市之外找到自己的廢棄物邊疆。在我們那一代剛剛開始真正對環境問題本身有意識的時候,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海洋垃圾的問題,當時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傾倒他們的廢棄物。這本書的譯者之一毛達博士寫的一本中文專著叫做【海有崖岸】,就是說波士頓當時在解決他們的城市垃圾問題的時候選擇海洋,因為那個時候他們認為海洋是無窮性的,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廢棄物排入海洋中,而海洋是具有極為強大的自凈能力的。事實上就如同書的標題所言,海洋也是有崖岸的。【環衛城市】實際上也是深刻地在反思,當一個城市要成為一個現代城市,成為一個幹凈城市,成為一個衛生城市的時候,它令環境付出了怎樣的代價。那麽這樣的一段思考,是在「環衛城市」進入到第三個階段,也就是一個生態學階段的時候,人們做的一種最深刻的思考。

梅洛西的另一本著作——【城裏的垃圾】

不管是對水的處理還是對垃圾處理,實際上都經過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變化。也就是說,此前在一個前工業時代,發生的變化更多是物理性的和生物性的變化。從物理性的變化上來說,比方說我們砍樹砍太多,此前生物性方面更大的問題不是汙水的處理問題,而是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它造成的是一種物理性的變化和一種生物性的變化,造成的汙染也更多是一種生物性的變化。進入工業時代之後,則出現了一種化學性的變化,而人們的處理手段也是要強調它的這種化學特質,而不再僅僅強調物理上的轉移。就比方說,在我們提供幹凈水源的時候,不再僅僅強調單純的物理性轉移,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化學性的治理。在1945年後,我們又要面對核的變化,那麽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物理性的或者生物性的變化。而是一種根本性的多樣變化。此外,人們在意識上發生生態學轉向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也再次回歸到去重新審視廢地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發生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性變化。當我們去說生態性變化的時候,指的是它不僅僅是改變某一個物質的性質,或者是水、土地的物理性或者是化學性或者生物性改變,它改變的是整個的生態系和心理特質。所以說可以把它稱為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性的變化。

我在閱讀中特別希望能夠多討論到的一個問題,但是梅洛西始終沒有真正將他對這些問題思考反映在這本書中的,就是自然。我們在【環衛城市】,包括梅洛西的其他著作,很難看到的自然的力量。我們看到的更多的仍然是一種「One Side Story」,也就是一個單方面的故事,即人類如何對自然施加影響。當然我們也知道梅洛西是一個公共史學的倡導者,而且他對很多環境問題是直接提供咨詢服務的,所以他的思考的核心角度是人類,特別是一個工業社會如何影響城市和自然環境。梅洛西在行文中基本上沒有去思考自然究竟如何影響人類觀念的轉變,所以不得不說是這本書的一個遺憾。當然對於一本800頁的著作,我們已經不能再做苛求,如果他要再寫到自然如何來影響人的變化的「Two Sides Story」,那可能就會變成一本1600頁的著作,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耐心將它徹底讀完。

施雱 :梅洛西在書中講了促使他關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生存相關歷史的一個具體的契機——當時在離他千裏之外的,他父母居住的地方發生一場嚴重的地震。在我的印象當中,在其他場合他似乎也不止一次提到過這段經歷,所以我想可見那場地震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每個城市可能有屬於自然加之於它的一種獨特城市記憶。我在休士頓讀書期間就感受到周邊的老師和同學們對於休士頓颶風的記憶。所以梅洛西會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以及城市服務方面比較關註並加以研究,除了有拓展學術研究領域的考慮,可能也是出於一種油然而生的現實關懷。包括能源學這方面的研究,我覺得可能也是受他所在的機構、城市的影響,休士頓大學的公共實驗中心有很多教授都曾經從事能源史的相關研究。關於這本書,梅洛西在課堂上還提問過關於城市性質的問題——城市是有機的嗎?當時我也不解,我一直沒想過城市可以是有機的。城市中的那些高樓大廈似乎都是用無機物組成的,後來經過老師在課上的講解以及進一步的閱讀,尤其是他的論文【城市在環境史中的地位】( 「The Place of the City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 Vol. 17, No. 1 <Spring, 1993>, pp. 1-23),從中能發現一些更加深入探討的東西。梅洛西在這篇文章中試圖結合一些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從理論上去闡述為何城市在環境史研究當中應當有一席之地。他談到一些理論,包括城市有機體理論、城市生態理論、區位理論等等。在我看來就可以視為對於構成美國城市環境史研究理論體系那些元知識的一個系統的總結和分析。在這樣的一種閱讀經歷之下,我就把【環衛城市】視為對於城市環境史研究的理論探索,在實踐層面,或者說實證研究層面,我也曾經推薦過自己的學生,把這本書和梅洛西的論文結合起來閱讀,有些同學還是從中受到一些啟發,這是之前跟這本書相關的一些回憶。

在我看來,在城市環境當中不僅有溫馨的模組屋、美麗的公園,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汙水、垃圾,還有隨時可能降臨的風險。【環衛城市】更多著眼於後者,透過研究美國城市的供水、排汙和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還有與之相關的美國歷史上阻斷病菌傳播媒介的一些嘗試,乃至公共衛生服務發展的一些相關歷史,得到比較系統全面的呈現。在這次的閱讀當中,我對於全書的謀篇布局更加感興趣。這是一部涉及美國城市環衛體系建設發展歷程的研究,它的時間跨度和涉及範圍都很廣。這樣的研究物件本身就有錯綜復雜的特點,因此對於寫作也是有一定的挑戰性。作者怎麽來完成結構的搭建,是我這次閱讀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方面。我覺得他透過橫向維度和縱向維度相互交織的方式,把相關的歷史材料有機的整合起來。具體來說,在橫向上最主要側重於衛生觀念、工程技術、行政和法律系統這三個方面。在每個方面之下又有很多很細小的分支,比如說衛生觀念裏包括科學理念和一般認知;行政的法律系統裏麵包括的東西就更復雜了,包括一些關鍵性的人物、稅收和財政,另外還有立法方面的一些情況。不僅如此,梅洛西還揭示了這三者之間的復雜的互動關系。而在縱向上,他分別闡釋了每個方面依時間推移而出現的發展,包括科學知識、科學觀念的演變,技術的更新或叠代,政治結構的變遷。總的來說,我覺得作者是從縱向和橫向這兩個維度把控全書的結構,進而呈現圍繞著主題展開的一種多層面的、比較豐富的機制。

如果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再去看這本書,裏面提到的一些問題還是有現實意義的。其中提到路徑依賴問題,對於成本效益的考量,還有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當中的對於恒久性的追求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反思。這些思考可能也會指向一些具體的問題。可能是城市在發展過程當中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說,這些基礎設施老舊以後應該如何應對,這不僅是指它的使用壽命到了,而且是它的發展在技術上陷入一種路徑依賴,它可能沒有辦法很好地應對城市在不斷發展當中產生的一些新問題。還有既有的環衛系統怎麽去應對城市規模的擴大以及人口增加的問題,比如關於垃圾轉移的問題,正如毛達老師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海有崖岸】,那就把這些垃圾排到海洋裏去吧,顯然,這會造成更大的問題。現在在大洋中就有很多垃圾堆積成山的情況,很多海洋生物被垃圾山困住進而失去生命。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依然在面對,依然需要去思考怎麽去解決的。從現實的層面來看這本書,仍然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從學術研究的視角來看,這本書涉及的一些問題,其實可以啟發我們做進一步的思考,比如說美國環衛城市的建設從一開始就傾向於英國傳統而不是法國傳統,背後到底有什麽樣的原因;書中提及關於城市環衛知識的跨大西洋傳播與互動,但是它具體是怎麽樣去傳播與產生互動的,其中是否有進一步探討的可能性;以及1918年大流感對於美國公共衛生體系和城市公共衛生設施提出了哪些挑戰,產生什麽影響。在這些問題上,書中已經提供一些線索,但是或許還留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覺得毛達老師的【海有崖岸】,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是這本書其中一個主題的深度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