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不容錯過!一部介紹中國文化智慧的巨細兼備的著作

2024-06-25文化

中國文化的教育傳統是聖化的教育,是從「比肩聖賢」「見賢思齊」來開蒙的。「聖人」一詞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是人格的極致,是有限物質世界中的一個無限精神的高標。

言及聖人,不得不提及中國聖人的最重要典範——孔子。【孟子·萬章】載:「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評價孔子是聖人中的集大成者。

【史記】曰:「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這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對一位聖人的至高崇敬。孔子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等。兩千多年來,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論語】也是我們了解孔子最重要的經典。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習【論語】僅僅止於理解和背誦其中那些關於仁義禮智的章句,則如同霧裏看花、水中探月,不得究竟,也無法得到一個有溫度、接地氣的孔子形象。因此,只有回到「聖」的本源上,才能重新找回孔子,找回他有跡可尋的聖跡。

【說文解字】曰:「聖(聖)者,通也。」所謂「聖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以表宣教布道,教民向義;下為「王」字,表其德行功業千秋萬代、無出其右!

下面,我們不妨以事實來仰視一下孔子……

孔子究竟有多牛

(一)

孔子觀變

孔子到底是從哪裏來的這麽大的能量,竟讓他兩千多年來一直被謳歌?

【論語】中記載的某些事件,有限地展示了孔子令人難以想象的部份。例如,【論語·先進】載:「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場景是這樣的: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們三三兩兩圍繞在他的身邊。孔子看到閔子騫侍立在他身旁,恭敬端正,和顏悅色。孔子又移目看到子路,發現他在如此放松的場合裏,卻依然是表情剛毅,走來走去,孔子就說他總是忙忙叨叨、心事重重的。而當孔子側目看到冉有和子貢在背著手聊天,並且還時不時轉頭看看老師有什麽需要幫忙的舉動時,就說這兩位是謙恭有禮、從容不迫。孔子自言自語地點評完之後,笑了笑,突然又補充說道:「像仲由(子路)這樣,只怕將來不得善終吧!」孔子這話講得十分突兀。

我們不知道當時子路及眾人聽到此言後的表情和心情是怎樣的,因為【論語】沒給答案。

但是,【論語】中無答案,並不代表史料中無答案!

這個答案在【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中便有記載:

「子路與子羔仕於衛,衛有蒯聵之難。孔子在魯,聞之,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既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於中庭……使者曰:‘醢之矣。’」

孔子弟子子路和子羔都在衛國做家臣。後來,衛國發生政變,出現蒯聵之難。孔子正在魯國,聽到這件事後就說:「子羔會活著回來,但子路一定會死在這個事件中。」這是孔子第二次說子路的死事,並斷言會死於此。

結果呢?

沒過不久,衛國使者就來了,對正在用餐的孔子說:「子路死了!」孔子聞言,難以抑制悲慟,「哭之於中庭」。哭完後,他轉身問使者:「子路究竟是怎麽死的?」使者說:「醢之矣。」——子羔與子路一個出城一個進城,出了城的子羔勸子路不要進城,否則只有一死。但子路卻認為自己是孔悝的家臣,食人祿而不辦事不合道義,於是不顧子羔的勸阻,毅然沖進城內。結果是剛進城不久,他就被圍困,不久便被蒯聵手下的兵將砍倒。當子路覺得自己已經不行了的時候,就大聲地喊:「讓我莊嚴地死去……」眾兵將停止砍殺,看著他渾身是血,爬到不遠處,拾起自己的頭盔,艱難地戴到了頭上,踉踉蹌蹌立起身。這個武將莊嚴的過程剛剛結束,周圍的所有兵器就全部砍向了他,很快,子路就被剁成了肉醬!

孔子聽完,還未等轉身,恰好不知情的仆人又將做好的一盤肉醬端了上來。孔子看到後,馬上就說:「快點拿下去,快點拿下去!我怎麽能吃得下去呢!」然後轉身走向遠處,向天長歌……

【孔子家語】中所載子路之死,是對【論語】中孔子預言子路「不得其死」的印證。可惜,子路死得太慘烈了,令人連文字都不忍直視。

而孔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子路「不得善終」,究竟是如何判斷出來的呢?迄今我們仍不得其解,史書亦無記載。

然而,孔子類別似的神預言,卻還有很多……

(二)

災必桓厘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夏,魯桓厘廟燔,南宮敬叔救火。孔子在陳,聞之,曰:‘災必於桓厘廟乎?’」

有一年夏天,魯桓公、魯厘公的廟著火了,南宮敬叔去救火。孔子當時在陳國,聽到這件事後,就說:「燒的一定是桓公和厘公的廟。」後來得知,果然是桓公和厘公的廟被焚為灰燼。這件事也令齊景公非常贊嘆孔子。他說:「厲害啊!聖人的智慧就是超過常人很多啊!」

有人問孔子,您是怎麽判斷的?

孔子說,看這兩人為人處世的變化就可以知道。他們開始做事還比較謙恭守禮,後來慢慢變了。如果祖上有功、宗上有德的話,就不會毀他的廟。但桓、厘二公無功德可存其廟呀!即使魯人不毀其廟,上天也必定會毀之。

孔子這種將人的日常態度變化與禍福災殃密切關聯的判斷,足以提醒人們修身的重要性。這種「不在人我之間找答案,而在人天之間找答案」的方式,正是對「天人合一」的踐行。也正是因此,才讓我們心中那個一直絮絮叨叨的孔子形象得以清源。

(三)

伯嚭滅吳

【論語·子罕】載太宰(嚭)問子貢,孔夫子是位聖人吧,否則為什麽會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來就是上天要讓他成為聖人的吧,所以才使他多才多藝。後來,孔子聽到子貢的描述後,說道,太宰嚭真是了解我呀!我年少時地位低賤,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我都努力去做,所以學會了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哪會覺得技藝多呢?不會的呀。

另據西漢劉向【說苑·善說】載:太宰嚭、趙簡子、齊景公三人當時都問過子貢,孔子怎麽樣。子貢答道,孔子太高太深了,我望塵莫及!對於子貢的回答,這些人均未提出異議,足見孔子在當時的聲名和水平之高!

關於孔子之高睿,有關太宰嚭的另一事件也是佐證——當年,吳王夫差在位時,有一位大夫叫被離,他對伍子胥向吳王夫差引薦的伯嚭一點兒都不放心!為此,他專門問過伍子胥,你認為伯嚭可以信任嗎?伍子胥以「同病相憐,同憂相捄(通假:救)」來回答,表示可以信任。但被離卻提醒他說,你是只見其表,而不見其內。這個伯嚭眼睛像鷹,走路像老虎。鷹視虎步,本性貪佞,專功(好大喜功)而擅殺,做事充滿殺機。如果將來你重用他,恐日後受其連累。但伍子胥因為與伯嚭都是從楚國逃來的,感情用事,因而對被離的話,不以為然。因為伍子胥力薦伯嚭給吳王夫差,最後伯嚭成了太宰,史稱「太宰嚭」。後來,某日有人對孔子說,不好了,伯嚭死了。孔子回答,不可能。不久,又有人來說,伯嚭死了。孔子又答,不可能。後來得知,伯嚭果然沒死,活得好好的。人們就很奇怪,問孔子,您是怎麽知道的呢?孔子說,伯嚭在吳國做官,是專門來禍害吳國的,只要夫差還活著,吳國未滅亡,伯嚭就不會死。大家聽完很是不解。後來的事實是,伍子胥先被其害死,吳王夫差隨後也因太宰嚭而亡國。後來,「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這個幫助越王勾踐的伯嚭,最終也被勾踐殺掉。對於伯嚭,子貢還有專門的點評:「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這個太宰嚭做事,順著君王的過錯而行,目的就是討君王歡喜,從而保匿其內在的私心,這不就是殘害國家的治理方式嗎!

子貢對伯嚭的這個評價,是否是依據孔子當初所作的判斷而得,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說明孔子與子貢以及被離對伯嚭的為人還是看得很準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的「知人者智」,他們三位智者的事例,便是很好的佐證。

更多精彩詳見【解密中國智慧】

推薦閱讀

·作者簡介

米鴻賓,字貞觀,又字妙隱,號十翼。1972年出生於中國鞍山,籍居北京;創有十翼書院(中國北京、湖南,日本大阪),共學遍布海內外,棟梁濟濟綿綿。襄助共學者創有東巴書院(雲南麗江)、慧胤書院(廣東深圳)、德錦書院(山東濟南)、昭明書院(貴州織金)、慧田書院(浙江龍遊)等數家書院。

秉承中國文化最優良的傳承——學際天人,出入古今;究大易,諳經學,精五音,擅六壬,旁涉天文、歷法與國史,略通古今之變。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智慧的傳承淵源、結構脈絡、實踐方法、套用案例,以及中國傳統哲學、醫學、易學、文學、格物之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實踐內涵。作者以簡練敏慧之文筆和開闊放達的視野,闡釋了以「宗經、涉事、守先、待後」的中國文化傳承路徑,亦深入闡發了以【大學】的格物智慧為津梁的古聖先賢為學、處世的功夫之道。書中史料詳實,文獻豐富,案例鮮活,講法清晰,讓讀者在學習中華文化之理論的同時,得以探尋中國智慧之精韻所在以及國學的偉大之處!書中既有對「道」的哲理性闡釋,又涵蓋了不少與百姓的日用行常相關的內容,是一部介紹中國文化智慧的巨細兼備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