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清明節多地祭祀不讓燒紙錢?國內網友吵翻天,老外卻說上癮了!

2024-04-06文化

清明要來了, 南通的一紙禁令又引發了要不要燒紙錢的爭議。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各地對於燒紙錢這種行為,僅僅是不建議不提倡,並沒有明確出台過禁燒和禁售的規定。

也正因為這一點,當南通的禁令出台後,才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其中一個爭議點,便是對祭祀用品的界定。包括南通在內,以往一些地區的相關部門,將冥幣、錫箔紙等一類祭祀用品, 統歸為封建迷信範疇

在民眾看來,這些都是祭祀用品,並不是封建迷信。同時有趣的是,我們破除封建迷信的同時, 老外卻癡迷上了燒紙錢, 甚至還有專門的民間組織教學。

那麽,中國人燒紙的習俗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它的背後又蘊含著哪些意義呢?

蔡倫和紙的發明

一種看法是,燒紙習俗起源於魏晉南北朝。 因為紙是由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並推廣開來的,到魏晉時期便有了燒紙習俗。

這不光是現代人的觀點,古代人亦持有相同的看法。唐代有一本【封氏見聞記】就有類似記載, 後漢蔡倫造紙,到魏晉時期便有了燒紙錢這樣的事情。

另一種說法, 指燒紙起源於東晉時期,第一個為逝者燒紙的人是殷仲文 。他是彼時的文學家,而且還在朝廷擔任過長史一職。

還有一種說法,指燒紙習俗跟蕭寶卷有關聯。他是南朝齊的皇帝,在位時蕭寶卷是一個荒誕玩樂的年輕人。

用現代的話形容,他是一個喜歡玩劇本殺的人,經常讓宮女太監陪著他玩集市買賣和扮演小販這樣的遊戲。在玩樂中, 用紙剪成錢來代替財物。

由於荒淫無度,蕭寶卷後來在叛亂中被亂兵所殺。他曾經的奇葩嗜好,也被後人逐漸改造成為祭祀用的紙錢。

上述說法不管哪個是對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 即這些當事人都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這一時期又在漢之後,確實跟東漢的蔡倫造紙有一定關聯。

至於民間,蔡倫和紙以及紙錢的傳說就更多了。美國學者柏樺,寫過一本歷史著作就叫【燒紙】,說的就是中國人燒紙錢的習俗和文化心理。

書中曾寫到這樣一個民間傳說。 蔡倫不是太監是商人,而且還結了婚。 他發明了紙但當時的人們並不需要這種東西,於是大量造好的紙堆積在倉柯瑞賣不出去。

眼看要破產倒閉了,這時候的蔡倫和妻子商量了一個對策。他們到處謊稱, 說燒掉的紙到陰間就能變成錢。 不少人信以為真,進而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從者入流。

這個傳說自然是荒誕不經的,而且在中國各地還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中並非蔡倫說了謊,而是蔡倫的哥哥和嫂子合編了這個瞎話。

但不管是哪個版本,這些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都只是給燒紙錢找到了一個發生的起點,至於理由是可以編造的,也可以是牽強附會。

因為傳說相對於習俗本身,在時間上是靠後的。也就是說,當這類傳說到處流傳的時候,燒紙這種習俗已經存在而且變得相當普遍。而這時候的傳說故事,僅僅是讓人們加深了對燒紙的印象。

燒紙習俗除了跟紙的發明有關之外,還有另外的研究顯示,這一習俗起源於唐代。

紙錢是真錢的替代品

民國時期出版的一些歷史著述中提到,燒紙起源於唐朝開元年間,彼時的宰相王玙用紙錢來祭祀。

這一說法到了近代之後就不成立了。 因為在1914年的考古中,考古人員從吐魯番的一處古墓裏發現了紙錢的遺跡。而這裏的墓葬,屬於高昌時期的墓葬。

歷史上, 西域的高昌時期,是中原地區的南朝梁陳時期 。這就能說明,紙錢這種東西確實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而且它在當時不僅僅是用來燒的,還很可能就是隨葬品。如此一來,傳說蕭寶卷用紙來代替錢的事就可能是真的。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祭祀用紙錢的習俗確實已相當興盛。當時的一些記錄中顯示,一旦有人去世,就用紙造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

唐詩中也這樣寫道: 有錢惜不吃,身死由妻兒。只得紙錢送,欠少元不知。

可見,紙錢在那個年代確實已經極為流行。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人所說的紙錢,跟現代人祭祀所燒的紙錢,還有一定的差異。

現代祭祀用的紙錢,一般是指燒掉用的冥幣。但實際上還有一種紙錢,是在人去世後出殯路上拋灑用的。

那種紙錢,還是古代銅錢的形狀,中間剪成方孔,有的還會在紙上做一些雕飾。 現代的城市地區,人死之後已很少有這種剪紙錢的習俗,通常所說的就是燒著祭祀用的紙錢。

而在農村地區, 因為還保留著土葬的完整流程,所以祭祀所用的紙錢,既是指燒的冥幣,也是指出殯路上拋灑的紙錢。

在古代,古人記錄中所說的紙錢,應該只是指拋灑用的紙錢。祭祀燒的冥幣,跟現代制造的冥幣肯定是不一樣的。

此外,紙錢除了在出殯時拋灑外,逝者安葬後,其墳頭還會掛上一串紙錢。現代清明掃墓,據說有的地方依舊保留了掛紙錢的習俗。

不過大多數地方,只是在清明時節燒祭祀用品,也就是人們常見的冥幣、錫箔紙、紙疊好的元寶之類。

有一種觀點是,紙錢是陪葬品的代替品。在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都講究厚葬。哪怕是窮苦的百姓人家,家裏人死後,也必須得挑一兩樣貴重的物品雖逝者一並入土。

厚葬習俗由於愈演愈烈,導致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就有人提倡薄葬不埋陪葬品。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學派,就一直在提倡薄葬。

但顯而易見的是,一種觀念形成後很難改變。厚葬之風一直延續,至少在皇族和士大夫階層中間一直保留著。

平民百姓無力厚葬,於是在有了紙以後,就用紙來代替真正的錢物,用以寄托對逝者的哀思。

燃燒是跟先人溝通的媒介

現代人手一部手機,動不動就互相留下聯系方式,手機和社交軟體,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媒介。

而人去世後,按照中國傳統的觀點,靈魂不會消失,而是在陰間繼續存在。可活著的人要怎麽才能聯系到它呢?這就得要用到燒紙了。

祭祀時的燒紙,實際上是非常有講究的。有些地方的習俗中, 點火燒紙紙錢,需要在墳頭前畫上一個圈。

這個圈代表著燃燒後的紙錢,屬於該墳地的主人。如果在燒紙前沒有畫圈,燒掉的紙錢到了陰間後,就可能會被其他鬼拿走。

在焚燒過程中,所用紙錢也是有區分的,過去有黃白紙和錫箔紙。等到現代社會用紙幣代替古代的金屬貨幣後,民間也與時俱進,把紙錢印刷成了紙幣的模樣。

尤其是21世紀以來,冥幣的印刷更是花樣翻新。有的面額跟真實貨幣的面額一樣,但大部份的面額實際上都很大,一張冥幣上千萬上億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從這一點上不難看出,即便是一種流傳千年的風俗,在細節上也可以做到與時俱進,改變紙錢和冥幣的型別,民間都能接受,而且並不會覺得不妥。

不過在祭祀的過程中,有些程式就像畫圈那樣是不能出錯的。除了畫圈之外,焚燒紙錢的過程中,需要跟先人對話,要不斷提醒先人來收取錢物,同時也要向先人報告一下家裏的情況。

最關鍵的是, 焚燒過程中,一定不能有殘留物,所有的紙錢冥幣要燒成灰燒幹凈,因為只有這樣,先人才能更好的收到完整的錢。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那些每年因為燒紙而引發山火的事情。紙錢所用的材料都是易燃物,在焚燒過程中如果充分燃燒了的話,基本上是不會有火災隱患的。

而那些意外引發了火災的案例,恰恰說明焚燒紙錢燃燒的不徹底,殘留物上的火星子,在人離開後引燃了其他。

這反倒說明, 如果按照步驟焚燒紙錢,一定不會引發火災。而那些引發了火災的,恰恰是因為程式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先人沒有收到錢,進而也就沒有「保佑」。

現代人擔心野外用火引發火災,又擔心不必要的焚燒導致空氣汙染。可從祭祀的角度看,燃燒在祭祀中恰恰是必不可少的程式。

沒有燃燒,意味著活著的人無法跟死者建立起交流溝通的媒介。 而之所以用燃燒這種方式,是因為燃燒和死亡一樣,都意味著消失不見。

死亡是跟現實世界的隔絕,同樣燃燒物品也是讓它在現實世界裏消失。所以在長期以來的觀念中,人們相信消失了的物品,也能夠到達消失了的先人身邊。

也因此,不管是燒紙錢,還是燒其他祭祀用品,都能起到一樣的效果。

紙錢是共同的文化記憶

不管燒紙錢的習俗起源於何時,時至今日這種方式早已成為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它不僅僅是一種習俗傳承,更具有現實的紐帶和維系作用。逢年過節,大家一起到某個墳地去燒紙祭祀,這背後維系的是家庭和宗族的紐帶。

這種關系在農耕文明時代,還意味著這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在一個村子甚至一個地區,都有很強大的影響力。

雖然現代文明解構了農耕文明的基礎,但家族和親情的紐帶,依然是中國人維系社會關系的重要環節。而傳承紐帶的方式,就是到先人的墳頭祭祀燒紙。

你當然可以說,它曾經的作用已被弱化,現代的祭祀也僅僅是走個過場。可即便如此, 燒紙祭祀依舊是中國人最鄭重和最嚴肅的活動,不亞於西方人到教堂去做禮拜。

哪怕是科學昌明的現代,西方社會也依舊保留了教堂和上帝。同樣,我們中國人的家族祭祀活動,也是一種文化記憶和傳承。

結語

作為一種傳承,燒紙祭祀的活動會透過年復一年的渲染被強化。誰都沒有刻意去學習過這個流程,但每個人都能自然而然的保留這個習慣。

所以顯而易見的是,當一種習俗成為共同的傳承習慣,它就上升到了族群的架構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說燒紙祭祀是迷信活動,就好比有人跑去西方的教堂裏撒尿拉屎。 也正因為如此,南通的禁令引起大眾的反對和反感,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

【禁止制售紙錢之爭,到底爭的是什麽?】 中國新聞網 2024年3月29日

【唐宋時期的紙錢風俗】 文史知識 2010年

【紙錢的起源:中國民間故事裏的「燒錢」】 界面新聞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