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華師大出版社兩位女編輯的人文社科推薦書單

2023-12-16文化

每到年底,部份出版社有邀請學者、媒體人、書評人參與評選本社年度好書的傳統。在這類活動中,不僅能一覽出版社全年出版成果,從整體上感受其風格調性,並從中選出最具代表性、最呼應當年社會關註的圖書,還能在編輯自薦環節聽到責編們的心聲——其中有選題的 思路 、做書的「 套路 」,而最打動人、感染人的,是他們的出版「 情路 」。

日前,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舉行2022—2023人文社科好書評選。我們在此分享兩位編輯的部份推薦書目,重溫過去兩年曾給我們帶來啟思的那些好書。

做出版的空白點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文藝生活事業部 許靜

先推薦來自「獨角獸文庫」的好書。「獨角獸文庫」的口號是「經典照亮前程」,我們希望選擇書架上停留時間更久的經典,但我們不想做重復出版,所以我們收錄的大部份是中文世界首次系統整理和出版的作品。有些是重要作者,但作品沒介紹到國內;有些是家喻戶曉的作者,但尚有空白點可以出版。

【簡·奧斯丁書信集】 譯者是華東師大英語系老師,她要出版簡·奧斯丁全集,在整理過程中,發現簡·奧斯丁有兩本書之前沒在中文世界出版過,書信集是其中一本,另一本明年出版。我們以牛津世界經典叢書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簡·奧斯丁書信集】為底本,兩個版本有交叉也有不同,譯者在比對之後,收錄99封書信,跨越21年簡·奧斯丁一生中最重要階段。既有簡·奧斯丁的家庭生活,也有她的文學之路,同時有許多簡·奧斯丁時代的生活細節,從中可以看到18世紀女性意識的覺醒,可能也是最早的女性主義啟蒙。

【詩人與牡蠣:威廉·庫珀詩歌選集】 譯者在做「18世紀文學中的情感研究」課題時發現,威廉·庫珀這樣重要的作家,國內居然沒有出版他的作品。威廉·庫珀之前在國內更多被譯作「考柏」,他晚年淡泊名利,拒絕「桂冠詩人」的提名,但威廉·布雷克、簡·奧斯丁等都熱愛他,奧斯丁更是多次在小說和書信中參照他的詩句。選集分為三部份:「動植物詩與早期生態思想」「物品詩與早期全球化思想」「18世紀的理性與情感」。這樣的劃分極具創意。庫珀既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領域的先驅,同時也是最早啟用日常動植物和商品為題材的詩人。作為庫珀的第一本詩歌選集,譯者用獨到的眼光,向讀者展示了這位自然詩人在歷史中的開創性。

【醒:狄奧多·羅思克詩全集】 如同庫珀之前更多被譯作「考柏」一樣,羅思克之前國內知道更多的是羅特克這個譯名。這個名字在20世紀詩歌史上很重要,哈羅德·布魯姆將羅思克列入他的【西方正典:歷代書籍與學派】。大部份詩人第一次介紹到國內都是做選集,而我們直接出版全集,是希望在為讀者提供可讀性之余,還能為學者提供研究性和資料性。

【日記中的波赫士:1931—1989】 波赫士已經持續熱了很長時間,坊間也出了好幾本訪談。這本書的特點:一是記錄者不是普通人,而是西語文學最高獎「賽凡提斯獎」獲得者;二是訪談長達50年,這本書70余萬字還只是節選;三是涉及的話題非常廣博;四是展現了一個不同的波赫士,和波赫士的公眾形象有所不同。

【智利地震:克雷斯特小說全集】 這是克雷斯特唯一一本小說全集。克雷斯特是德語文學中英年早逝的傳奇作家,雖然他名聲不如歌德和席勒,但在文學圈子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在他的時代,歌德和席勒代表了德國古典文學高貴偉大、和諧統一的主流精神,但克雷斯特更像是和諧統一喪失殆盡的現代人。所以有評論家認為克雷斯特是德國「第一批現代作家之一」。後世的卡夫卡、茨威格都對他倍加推崇,視他為精神前輩。

【低溫下的美】 這本書不是「獨角獸文庫」的,而是國內原創詩集。從【灰光燈】到【低溫下的美】,詩人王寅潛心8年,尋找詩歌與藝術的平衡點,將詩意融入日常生活。出版詩集通常的做法是精選或全集,王寅則希望他的詩集就像【草葉集】,每出一版就是一次更新,在原有的版本上增補刪減,砍去老枝、撕去樹皮、抽出新芽,像樹一樣不斷成長,越到後面版本越精。可以說,這本書代表了目前最新的王寅,不僅僅是文本的更新,更體現王寅對詩歌理解的更新。書中有多媒體的呈現,並非為了花哨,而是王寅發展了詩歌理念。這兩年他將詩歌融入舞蹈、音樂、影像,相應地,本書也加入了影像詩、朗誦片段、舞蹈、攝影作品等多媒體元素,以二維碼的方式,呈現探索的點點滴滴。

相信好故事

社科事業部 顧曉清

社科事業部的書分「薄荷實驗」系列和非「薄荷實驗」系列。「薄荷實驗」創立於2017年,品牌宣傳語是「像土著一樣思考」。但這幾年我們發現,單純講道理,也就是講思維、講邏輯,很多時候並不能達到我們希望的溝通、傳播效果,於是從2022年開始,我們啟用一個新思路——相信好故事可以更深刻地改變現實。我從「薄荷實驗」的書講起,因為這些書大多是對現實的一種回應,所以按出版順序推薦圖書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

【尋找門衛:一個隱蔽的社交世界】 在某些特殊時期,門衛突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這本書因此而廣受關註。這是一本社會學民族誌專著,是針對美國社會網路所做的分析。它從門衛的每一個側面入手,在講故事中完成紮實的田野調查和社會學分析。調查的背景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紐約,當時紐約市推出鐵腕手段,犯罪率從全美前三降到2001年的第十六位,人們晚上也可以出來逛街,與今日紐約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特別期待作者對紐約門衛再做一次尋訪,想催生一部紐約門衛後傳。

【不安之街:財富的焦慮】 這本書是研究富人的。當我們研究貧窮和貧窮文化而去做訪談時,對方通常會有很強的傾訴欲,一個訪談物件會帶出下一個訪談物件。訪談富人,對方不太會為你介紹下一個人,這種滾雪球的情況卻在這本書裏出現了,可以想見作者為寫這本書而付出的努力。他為什麽要做富人研究?因為高收入人群的道德觀念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社會和分配系統。除了家庭年收入、總資產等統計數據之外,作者找到了42個正在裝修的富裕家庭進行研究,因為裝修不僅考驗財力,還考驗審美能力。

【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 這本書被人戲稱為離婚人類學,雖然書名並沒有出現「離婚」這個詞。作者不提供關於婚姻的任何答案,而是呈現人的普遍困境和事實。比如一個人進入婚姻或離開婚姻,會面臨哪些壓力和困難?親密關系從來就不是一種私人關系,而是一種政治經濟學關系。

【生命使用手冊】 我更願意把這本書看作作者的一個田野反思。裏面講到了巴以沖突視角下兩個普通家庭的故事,作者提出在暴力和戰爭的情境下,人生被歸零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該書讓我們重新看待生命。我最早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很難轉譯,書中哲學對話太多。此時有個譯者自發跳了出來,就是邊和老師,她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與東亞系,非常喜歡這本書。於是我們一拍即合。

【風險的接受:社會科學的視角】 關於風險,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德國社會學家貝克的經典概念,即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現代社會的生產造成了新的風險,使得工業社會變成了風險社會,需要更加民主化的制度來面對。但本書作者認為風險不是一個現代問題,而是一個人類常量,從來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影響一個人感知風險的社會分類在不斷變化。比如最近家長眼裏的風險不是孩子能否考上高中,而是能否不發燒。

【依海之人:馬達加斯加的維佐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講的是身份認同。維佐人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非常快樂的一群人,他們有雙重身份認同,一個是活著的身份認同,一個是死後的身份認同。

【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建構過程】 這是一本經典之作,我們做新版本時,放棄了很多大咖譯者,而選擇了一位在讀研究生,因為她的譯文讀起來非常舒服。一位作者是當代法國著名的科學社會學家,另一位是英國的社會學家,他們深入美國的一個神經內分泌學實驗室並與那裏的教授共度兩年時光,對科學家進行觀察,看他們如何選擇課題和申請基金,如何從事研究和發表論文,如何評級、評獎等,以自然主義的方式研究科學,特別探討了科學的社會制約因素,觸及人性、社會、理性和知識這些更大的問題。

【德國電梯社會:一個歐洲心臟地區的危機】 當人人都能向上流動的預期被打破,一個負責任的社會要如何走向未來?這本書講的是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問題。書中提出了倒退現代化和向下流動這兩個概念,對於分析德國當代資本主義危機而言,其中任何一個詞都不能被拿掉。

【離開學術界:實用指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離開學術界的最大障礙或許就是承認這一點。這本書最近默默地火了,在很多書店脫銷。作者在北美拿到終身教職後,離開了學術界,將150多次訪談成果濃縮成這本磨得開面子、放得下架子的小書。前面【親密的分離:當代日本的獨立浪漫史】的譯者之一,是本書作者當年的本科學生,在她眼裏,當年這位老師做研究特別踏實,對學生特別關照,答疑時盡心盡力,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這位老師有一天會離開學術界。

【鏡迷宮: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世界】 最後一本是非「薄荷實驗」的書,也是本季的壓軸之作。關於這套書,我只想說:每一條歷史的河流都在不分晝夜、不間斷地流向莎士比亞。

來源:作者:顧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