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文章例話】

2024-07-09文化

葉聖陶先生的書,我唯讀過【文心】,讀完當時,我認為【文心】該是所有中學生都閱讀的關於寫作的書。由此,我知道葉聖陶先生,我的心中,對葉先生生出許多崇敬與佩服。

不記得是哪天,我將葉聖陶先生的【學會讀書】加入書架並置頂,隨著置頂書籍愈多,【學會讀書】便被排到很後面去。又不記得哪天,渾渾噩噩靜不下心的我在書架上翻翻點點,讀完【學會讀書】中收錄的為【文章例話】寫的序言。由此,我又知道【文章例話】。

【文章例話】是一本小書,收錄24篇文章。這些文章來自【新少年】雜誌,每一篇的形式是一段原文配一段解析,原文作者各異,解析只有葉聖陶先生。這些文章,是先生為少年們挑選的好文章。

在這本小書的【序】中,葉聖陶先生首先給「好文章」作了一個定義:

現在我要告訴讀者,文章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寫來作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認作呆子癡漢,不得不找幾句話來說說,然後勉勉強強動筆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自己有一種經驗、一個意思,覺得它跟尋常的經驗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較新鮮,或者特別深切,值得寫下來作為個人生活的記錄,將來需用的時候還可以供查考:為了這個緣故,作者才提起筆來寫文章。否則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數或多數的人,由於彼此之間的關系,必須把經驗和意思向他們傾訴:為了這個緣故,作者就提起筆來寫文章。前者為的是自己,後者為的是他人,總之都不是筆墨的遊戲,無所為的胡作妄為。

好的文章,要麽為抒發情意,要麽為分享認知,它們自然而生並不刻意為之,它們是一種厚厚積攢後的噴湧。先生的定義,在我過去的文章中是有所體現的,那些我很想寫,寫時能一鼓作氣完成的,過一段時間後自己再去讀,會感覺寫得還算不錯;而那些圍著標題填充的文章,則會有些頓挫感。(本篇讀書筆記算是後者,它是一種寫作練習。)

【文章例話】中收錄的【杜威博士生日演說詞】,是蔡元培先生的即席演講。葉先生借由本篇演說詞,引出與「自然而生」不一樣的被動式的「即時創作」,這樣的文章,需要「無中生有」。無中生有,也能寫出好文章,它基於我們平日裏的持續積攢的那些素材。素材的來源,是自己生活中的經驗以及許許多多的書。

葉先生說,寫文章並非是神秘艱難的事情。文章的材料是經驗與意思,文章的依據是語言;只要有經驗和意思,只要會說話,再加上能識字會寫字,就能夠寫文章了。好文章在此基礎上,只是多出些材料的精當以及語言的確切與周密。

葉先生說,文章中不使用「滿足極了」「愉快極了」而能讓讀者感受到愉快與滿足,是一種不錯境界。好文章源於生活,它是對真實生活的展現,許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做額外加工,只需要選取某些關鍵點詳細描寫就好。關鍵點,可以是「戲台下的許多頭」,可以是「買橘子的父親背影」,可以是「兩三個人的詳細對話」,可以是「自己當時思緒的流轉」……

葉先生在【序】的最末說:

末了還得說明,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了習慣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從生理學的見地看,是有益於健康的。但是決不能每當要坐要站的時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勢該怎麽樣。必須養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習慣,連「生理學」和「健康」都不想到,這才可以終身受用。閱讀和寫作也是這樣。臨時搬出些知識來,閱讀應該怎麽樣,寫作應該怎麽樣,豈不要把飽滿的整段興致割裂得支離破碎?所以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必須化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之間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讀者看這本小書,請不要忘了這一句:養成習慣。

完成以上內容的輸出後,我不知道本篇筆記該如何收尾,我連續讀好幾遍,憋出一句「將讀書寫作養成一種習慣,是我已經做到的事情;請繼續,切莫言己老」。

寫下當時,我以為這結尾還算不錯;待時間過去兩小時,我的觀點發生改變——我認為「切莫言己老」有些莫名其妙。我暫時沒有更好的想法,於是只將自己的想法,記在此處。

還是慢慢積攢素材吧,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