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學者莫礪鋒:演講裏的人文求索

2024-09-10文化
文|張源

文史學者、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雖然常常自嘲「拙於言辭」,但他的演講詞被發到網上,讀者總是爭相轉發,流傳很廣。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書【莫礪鋒演講錄】,就是他34篇精彩演講的結集,收文包括【百年千帆】【請敬畏我們的傳統】【傳統與經典】【唐宋詩詞的現代意義】【誰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詩聖杜甫】【千古蘇軾面面觀】【我們是讀南大中文系的人】【迎接人生的一蓑煙雨】等,其中既有解讀古典詩詞的,也有談論治學方法的,還有懷人憶往的,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莫礪鋒演講錄】

莫礪鋒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薪火相傳教杜詩

作為杜甫研究領域最優秀的當代學者之一,莫礪鋒因對杜詩解讀深刻,被學界同道稱為杜甫的「異代知音」。他出版過【杜甫評傳】【杜甫詩歌講演錄】【杜甫十講】等多部杜甫研究相關著作,深受學界和廣大讀者喜愛。在眾多演講中,他也曾多次分享自己在國學大師程千帆指導下與杜甫結緣的故事。

1979年9月,莫礪鋒考上了南京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開始在程千帆的指導下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此前,對於中文系的課程,他素昧生平,對於古代文學研究,更是茫無所知。

程千帆開的第一門課是校讎學,第二門就是杜詩。他說:「校讎學教你們怎樣收集材料,杜詩課教你們怎樣分析材料,我的本領都教給你們了,接下來你們自己讀書就行了。」他還告訴學生們:「如果把杜詩學通了,那麽其他的古詩都能弄懂。」

程千帆的杜詩課絕對不是作品選讀課,而是一門專題研究的課程。他開課的目的不是介紹有關杜詩的知識,而是傳授研究杜詩的方法。由於杜詩在古典詩歌中的典範地位,杜詩研究也具有方法論的典範意義。在講授的內容基礎上,後來程千帆與莫礪鋒、張宏生三人合作,寫成了一本杜詩研究專著——【被開拓的詩世界】。

【被開拓的詩世界】

程千帆 莫礪鋒 張宏生 著

鳳凰出版社

此書出版三年之後,莫礪鋒開始為研究生講授「杜詩研究」這門課程。「薪盡火傳」,這是程千帆經常說起的一句話,既是他對學術事業後繼有人的殷切希望,也是鼓勵莫礪鋒講好杜詩這門課的座右銘。

值得一提的是,莫礪鋒講的大部份內容與程千帆不同,倒不是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他覺得程先生所講的內容已經寫進書裏,同學們只要讀書就可以,不用自己再來重復。莫礪鋒根據自己的研究,同時也根據近年來學術界在杜詩研究上的新成果,不斷地修改講課內容。例如關於杜詩「偽蘇註」的問題,最初只是簡單地提了一下。後來他對這個問題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寫了一篇長達兩萬多字的論文,就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來講它。「我想這樣也授權以讓同學們接觸到最新的學術動態,並得到較好的方法論的啟迪。因為我講自己親手做過研究的專題,總會體會得深刻一些,也會講得生動一些。」

【杜甫詩歌講演錄】

莫礪鋒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千帆師熱愛杜甫,我也熱愛杜甫。千帆師在滿頭銀發的晚年依然站在講台上講授杜詩,我也決心把畢生精力獻給杜詩的研究和講授。也許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的一種體現。」莫礪鋒說。

最喜蘇軾【定風波】

除了杜甫,莫礪鋒還特別喜歡蘇軾。「我是蘇軾的異代粉絲,我覺得在中國古代聖哲中間,蘇軾是最可敬佩、最可親近的千古一人。」在安徽大學2023屆畢業生畢業典禮上,莫礪鋒這樣說。

莫礪鋒認為,讀古人的詩詞,最後的閱讀境界就是讀人,是透過作品來與作者獲得共鳴,達成默契。他曾到黃州、惠州、儋州去瞻仰蘇軾的遺跡,想到蘇軾生平遭受的艱難困苦,總是悲憤填膺。蘇軾謫居黃州後,不但心情淒苦,而且生活艱難。他被迫開荒種地,可惜黃州官府借給他耕種的那塊荒地本非農田,面積雖有四十多畝,打下的稻谷卻不夠全家二十多人的口糧。當莫礪鋒讀到【蘇軾八首】【寒食雨】等描寫艱難生計的作品時,既感辛酸,又生遺憾。「我遺憾的是我不能像如今的年輕人那樣學會穿越!要是我學會穿越的話,我一定立馬奔赴北宋的黃州,去幫助蘇軾種地。」

到了公元1082年,蘇軾聽從黃州當地朋友的勸告,決定自己買塊好地來耕種。三月初七清晨,兩個朋友來到蘇家,陪同蘇軾前往二十裏外的沙湖去置買田地。途中突遇風雨,既沒有雨具,又路滑難行,兩個朋友狼狽不堪。只有蘇軾不慌不忙,從容淡定。他足蹬草鞋,手持竹竿,步履堅定,冒雨前行。因為他知道風雨是暫時的,不久就會雨散雲收。果然,下午他們返回時,天空早已轉晴。

蘇軾此行沒有買成那塊稻田,卻催生了蘇詞名篇【定風波】,其中的警句便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四字淡淡說來,其實不僅指在自然界中不期而遇的斜風細雨,也包括「烏台詩案」那種政治上的狂風暴雨,蘇軾一概以平常心看待之。

【定風波】不是藝術水平最高的蘇軾詞,也不是最好的蘇軾黃州詞,但是莫礪鋒格外喜愛它,視它為人生格言。

我們普通人像花瓣飄落一樣來到世間,只能順從命運的安排,無法回避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坎坷或挫折。換句話說,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總會遇到一些風風雨雨,總會暫時處於人生的低谷甚至逆境。既然無法回避,那麽如何應對?蘇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典範。在莫礪鋒看來,「一蓑煙雨任平生」既不是消沈,更不是放棄,而是以淡定從容的態度對待眼前的困境,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繼續走向未來。

蘇軾寫出【定風波】的四年後重返朝廷,仍然一如既往地直言進諫,面折廷爭。再過三年他赴任杭州知州,仍像在徐州抗洪一樣勤政愛民,疏浚西湖。直到蘇軾去世前兩個月,剛從海南歸來、九死一生的他,還請友人代購毛筆一百支、宣紙二千幅,準備創作更多的書畫作品。「我衷心祝願大家像蘇軾那樣始終以‘自強不息’的積極態度來對待人生,有所作為。我也衷心希望大家遇到人生坎坷時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格言自我勉勵,從容應對。」

「站在山口的導遊」

2017年11月25日,在「紀念劉永濟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報告會暨【劉永濟評傳】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裏,莫礪鋒專門談到了「我們今天怎樣繼承傳統」的話題。

如果說動植物的生命奧秘在於一代一代地復制基因,那麽文化的生命就在於某些基本精神的代代相傳。一種觀念也好,一種習俗也好,一定要維系相當長的歷史時段,才稱得上是文化,那種人亡政息的觀念或習俗是稱不上文化的。

中華傳統文化歷數千年之發展,在近現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文化的強大壓力,激進思潮的無情沖擊,使傳統文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內舉步維艱,借用陳寅恪的話說,就是「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以傳統學術文化為安身立命之本的前輩學人始終追求理想,始終堅持真理,實作了傳統學術文化的薪盡火傳。

莫礪鋒認為,時至今日,舉國上下都認識到應該繼承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種繼承首先要落實在以傳統學術思想為主要內容的觀念文化,也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意識形態、價值判斷乃至思維方式,這是列祖列宗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軟實力和正能量。

莫礪鋒指出,學術研究當然要有創新精神,但是從文化史的大視野來看,也許我們更應該強調傳承。比如,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開山祖師,但是孔子自許的格言卻是「溫故知新」和「述而不作」。他以韋編三絕的精神鉆研易經,他整理詩經,「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再如,朱熹一生著述豐富,但他傾註最多心血的著作是【四書章句集註】【詩集傳】【楚辭集註】,反復修訂,死而後已。「我們應該學習孔子、朱子的榜樣,將傳承文化視為學術研究的終極目標。傳統文化本是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江大河必將在華夏大地上永遠奔流。」

在他看來,學者當然應該堅持板凳不厭十年冷的精神,但是與此同時,也不應把自己束縛在學術象牙塔內。「我們應該分出部份時間與精力從事普及工作,為社會大眾編寫有關古代文學的普及讀物,包括作品選註和常識介紹。讓社會大眾都認識到古代文學的光輝燦爛,都產生對古代文學的閱讀興趣,這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

莫礪鋒教授

在【莫礪鋒演講錄】新書釋出會上,莫礪鋒還針對公眾閱讀唐宋詩詞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假如你喜歡古典詩詞的話,最好的閱讀物件就是唐宋時代的五言詩、七言詩,以及唐宋時代的詞。」莫礪鋒說,不能光讀唐朝的詩不讀宋朝的詩,也不能光讀宋詞而不讀唐五代詞。「要全面閱讀,因為唐宋兩個朝代是中國古典詩詞最黃金的時代,詩詞兩方面都成就突出。」他表示,「宋詩不光多,還好,北宋有蘇東坡,南宋有陸放翁,他們兩個人的五言詩、七言詩,放在唐詩第一方陣中,跟那些著名的唐代詩人相比,也毫不遜色。」

在閱讀唐宋詩詞時,莫礪鋒建議要選擇好的選本、好的版本,但也不要對此特別迷信。而【全唐詩】,他認為普通讀者不需要全部通讀。「五萬多首詩,我是從頭到尾一個字一個字讀過的,讀下來以後深切感覺到,【全唐詩】裏面也有一些爛詩。裏面最爛的詩,比我本人寫得還要爛,你幹嗎去讀?但是它裏面的好詩非常好。所以普通讀者讀各種各樣的唐詩選本就可以了。」

讀了唐宋詩詞,最後要學會理解。莫礪鋒認為,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自由,閱讀詩詞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是個人行為,但也要註意一些基本的閱讀背景,比如詩詞背後的典故、歷史背景等。他建議讀者多看看學者的研究成果,深耕古典文學的學者比普通讀者更專業,參考他們的研究成果,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詩詞原作。「我經常說我實際上就是導遊。如果說唐宋詩詞是一座氣象萬千的名山,我願意當一位站在山口的導遊,來為遊客們指點進山路徑與景點分布。如今我已75周歲,我願意在這方面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