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舞是西藏特有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於阿裏劄達縣境內,起源可追溯到古象雄文明時期,古格王國時期宣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2008年宣舞(古格宣舞)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舞的歷史
宣舞最早起源於象雄古國,從象雄至今演變過三次:一是在七世紀贊普松贊幹布時期,二是九世紀末古格王國時期,三是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時期。
古格遺址紅廟大殿壁畫中清晰地留下了宣舞的蹤跡,壁畫表現古格王為歡迎阿底峽大師而舉行的盛大儀式場面,其中有十名身著艷麗服飾的女子盛裝橫列一排,交臂牽手,踏地起舞,舞姿和緩沈穩。
▲古格壁畫中的宣舞
古格宣舞有「十三宣舞」之說,作為禮儀舞,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由特定演員身著特定服飾進行表演,不得在民間演出。表演時,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女舞者雙臂相連,以宣舞舞步邊唱邊跳,以「龍體」線條變幻佇列,舞蹈節奏性強,先慢後快,循序漸進,具有古格地區獨特的穩健風格。與舞蹈同時進行的歌唱內容豐富,節奏感很強。通常為一人起頭唱,其他人接著跟唱起來,然後按逆時針前後左右隨著歌聲的節奏移動步伐。人數不限,共有十三種曲目,如果全部演完需十天十夜。
除「十三宣舞」外,今阿裏劄達縣境內的底雅、楚魯松傑、薩讓等地還盛行著其他宣舞演出形式。除此以外,普蘭縣也有宣舞,表演形式有所不同。
▲劄達底雅宣舞。圖/姜曦
宣舞的表演特色
宣舞的舞蹈形式不同於其他地區藏民族舞蹈的快節奏,整段舞蹈給人以層次分明、循序漸進、恬靜中蘊涵歡快的感覺。
在表演形式上,宣舞融合了藏戲、舞蹈、說唱等藏民族民間藝術,在此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發展和變化,具有自身的獨特風格和魅力。
依據舞蹈動作的不同,宣舞又分為「頓宣」、「加宣」和「卓宣」三種:「頓宣」以面對面的拉手舞動,寓意著團結與和諧;「加宣」則背靠背搭手共舞,彰顯出默契與信任;「卓宣」則采用對唱對舞的方式,略帶競技色彩。
▲跳宣舞的人們
西藏大部份民間歌舞的表演形式以圓圈、半圓圈形式向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進行表演。而宣舞是以圓圈、半圓圈、龍擺尾形式向逆時針方向進行表演。
這是因為象雄是苯教的發源地,苯教祖師頓巴辛繞生於劄達縣境內,苯教轉經都是以逆時針方向進行,宣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苯教文化的影響。
來源:阿裏旅遊
編輯:西藏文旅
【主編:譚其露丨編輯:呂勇】
大家好呀!我們是西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的官方帳號,想了解更多關於西藏旅遊幹貨、西藏風土人情的小夥伴,請多多點贊、評論、分享!
關註我們帳號,帶你走進最美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