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越嚼越香的諾貝爾獎書單:不晦澀不枯燥,開啟人生格局

2024-05-05文化
董宇輝曾說:
「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就是看經典的小說,先把茅盾文學系列獎刷個遍,再把諾貝爾文學獎刷個遍。等你看完小說之後,你就有了大量的共情能力。對人類有了一個悲憫之心,你就能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它們是學術界的榮譽之作,也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擇書標準。
如果最近正好有空,卻不知道讀什麽作品,可以看看以下幾本書。
豆瓣:8.9分
1956年,一位在英國做了大半輩子的管家史蒂文斯,駕車遊歷英國。
在他的口述中,記憶裏的人生篇章,一幕幕向讀者展現。
因為過於追求職業上的完美,他錯過了父親臨終前的最後一面,又與生命中的真愛分道揚鑣。
而他衷心侍奉的前主人,一心為歐洲穩定的秩序嘔心瀝血,卻到頭來,只是納粹德國手中的一枚棋子。
以至於,史蒂文斯始終不敢與別人介紹自己的職業經歷。
與舊友分別後,他終於對生活有了新的頓悟。
在昏昏暮年,他享受著靜謐的時光,細細體會長日將盡的美好與遺憾……
本書一經釋出,就獲得了英語小說界最高獎項「布克獎」。
1993年被翻拍成電影【告別有情天】,豆瓣評分高達8.3分。
2017年,作者石黑一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逐漸被廣為流傳。
在譯後記中,石黑一雄表達了自己寫這部作品的初衷:
「一個人是如何為了成就事業,而荒廢了人生;又是如何在個人的層面上,蹉跎了一輩子的。」
作者借書中的一位老人之口說道:
「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份。你幹完了白天的工作,現在能夠雙腿擱平來休息了,而且要享受人生。」
當某件事情成了鎖鏈,掙脫出去開辟一條新的人生,也不乏是一個好的選擇。
人,說到底,是習慣的奴隸。
那些觸手可得,卻故意視而不見的東西,是彌足珍貴的。
人生最不應該虧欠的,其實就是自己。
02【萬物靜默如迷】
作者: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豆瓣:8.7分
作者維斯拉瓦·辛波斯卡,是文學史上第三位獲獎的女詩人。
她尤其擅長以幽默、詩意的口吻,描述嚴肅主題和日常事物。
站在文學的塔尖,她卻選擇遠離人群。
在一座偏僻的小城,於一家雜誌社做工,度過了靜謐的余生。
關於人生的選擇,她寫道:
「我們通曉地球到星辰的廣袤空間,卻在地面到骨頭之間迷失了方向。」
關於生命,她坦言:
「我們未經演練便出生,也將無機會排練死亡。」
讀一首詩,就像是回應生命中古老的呼喚。
那可能是一片密林,一汪水渠。
你可以賦予它們千般意義,卻忘了,它們有著萬年的歷史。
詩歌,文字很少,卻意蘊無窮。
人生,不一定要過得詩意,但不能沒有詩歌的柔美與廣闊。
繼【百年孤寂】之後,馬奎斯的另一部文學巨著。
關於這本書的創作,馬奎斯在一次采訪中說:
「人類就和他所在的拉丁美洲一樣,總是與孤獨相伴。而愛情,正是對抗孤獨的解藥。」
主人公阿裏薩對女主菲爾米納一見鐘情。
兩人有過短暫的感情,但菲爾米塔架不住父母的叨擾。
她終究是拋棄了這個窮小子,轉而嫁給了擁有身份和地位的醫生。
菲爾米塔的婚姻在世俗看來,是成功的。
但她深知:
她與丈夫之間並沒有愛情,他只是看上了自己的美貌。
兩人就像無話不談的陌生人,中間隔著一堵墻。
菲爾米塔時常坐在窗邊思索,如果當初選擇了阿裏薩,現在會不會更加幸福?
51年來,阿裏薩不斷地與其他女人上床,他也在苦苦等待菲爾米塔的回眸與溫存……
有讀者說:
「這是一本關於愛情的百科全書。」
也有讀者說:
「這本書不是為了歌頌愛情,而是為了呈現人生。愛情只是雜亂而繁茂的生命之樹上,溫情脈脈的一縷夕陽。」
馬奎斯到底想表達什麽?
只有你讀過書後,才能知道。
正如會有人告訴你:
「婚姻最重要的是穩定。」
也有人會給予否定:
「婚姻必須與愛情繫結。」
婚姻最重要的是什麽?
只有你親自體驗過,才能得到答案。
04【憤怒的葡萄】
作者:約翰·史坦貝克
豆瓣:9.1分
這是一部美國農民的血淚史。
本書以1929年至1933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作為背景。
股災、經濟蕭條,工人失業……
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尋找出路。
青年喬德因酒後自衛殺人被判刑。
刑滿釋放後,沙塵暴毀了他賴以生存的土地。
喬德一家人裝上所有家當,前往無數人向往的加利福尼亞。
聽說那裏有無盡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晶瑩的碩果。
但這趟生存的苦旅,卻伴隨著無數煩惱與哀愁……
苦難,對於全世界的窮人來說,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曾在學校的課本裏學過:
經濟蕭條時期,農場主會把成噸的牛奶倒掉,將堆積如山的水果與麵包燒掉。
他們不肯將剩余的產品送給饑腸轆轆的窮人,只是為了維持一個市場穩定的價格。
市場上需要1000名工人,但資本家會公開找來5000人,這是為何?
因為這樣就可以壓低每一名工人的價格。
如果你覺得不公平,選擇抗議,那對不起。
總有人會為了一口飯吃,甘願忍受微薄的薪資。
有讀者說:
「這本書給人帶來一種不切實的鈍痛,好像膝蓋被用力撞了一下,而後淤青和紅腫浮現出來彌久不散。」
我們為什麽要閱讀苦難?
因為可以學會包容、理解和同情。
05【車諾比的祭禱】
作者:亞歷克賽耶維奇
豆瓣:9.0分
車諾比,人類永遠的傷痛。
它直接帶走了9.3萬人的生命,讓27萬人罹患癌癥,讓20億人間接受到影響。
作者探訪事故發生地,歷時數年,采訪了超過500位災難受害者。
攤開書頁,每一章都透視著俄國人的靈魂,每一頁都訴說著奇異而殘忍的故事。
有讀者說:
「讀完第一章的晚上就深深失眠了。目睹親人沈淪在人間煉獄,而自己毫無辦法的絕望感。僅是文字描述就已觸目驚心。」
重大事故災難的背後,總是充斥著欺騙與虛偽。
但也湧現著勇氣與善良。
人類文明未來的方向,終究要涉及人性的考量。
日本福島核泄漏的惡果,至今還在給人類帶來無盡的困擾。
人類利用先進技術達成了繁榮,卻隱藏災難的惡果。
它潛伏在人類身邊,讓每一個人反思歷史,要如何避免災難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