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楊絳評價張愛玲:長得難看愛出風頭還奇裝異服,你們都太高看她了

2024-04-19文化

前言

繼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由於革命不徹底,竊取果實的袁世凱做起了皇帝夢。

在他去世之後,社會進入軍閥混戰的黑暗階段,此時文壇興起,許多接受新思想的作家透過奮筆疾書來為人們傳達一些觀念,但文人之間見解不同難免產生爭執。

比如以抨擊現實為主的魯迅就時常諷刺新月派的徐誌摩,認為他筆下的詩歌過分華麗,就像是在無病呻吟,徐誌摩也發文抨擊,兩人有來有回。

不僅是男性,女性文人之間更加激烈,楊絳就曾評價張愛玲長得難看愛出風頭還奇裝異服,你們太過高看她了。

楊絳先生的評價

楊絳於1911年出生在北京,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楊絳跟隨家人四處輾轉,先後在上海,江蘇,杭州等地居住。

雖然落腳點並不穩定,不過她堅持完成了學業,於東吳大學畢業後考上了清華外國語研究生,這為她在文壇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她考上大學那年,中國抗日戰爭正好進行到第二個年頭。

因為國內形勢嚴峻,所以她並未前往倫敦,而是在香港大學就讀。並且在同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後來因為戰爭規模擴大而返回上海並繼續進行文學創作。

從時間跨度上看,兩人相差九歲,有交集的可能性很小。但年齡上的差距並不影響文學上的造詣,楊絳曾閱讀過張愛玲的作品,她的後輩也曾見過張愛玲本人。

但楊絳十分不喜歡張愛玲,甚至可以說是厭倦,以至於在張愛玲去世多年之後,楊絳在寄給友人的書信之中,絲毫不掩飾對張愛玲的負面評價。

楊絳曾在信中說:「你們都太高看張愛玲了,她是一個死愛出風頭的人,明明長相難看,還愛出風頭來引人註意,同學都看不起她。」

在這些犀利的言辭之後,楊絳並未停頓,開始談論起張愛玲的作品,肯定其創作才能的同時批評了內容。

除此之外,楊絳還不忘對一些張愛玲的忠實粉絲進行批評。要知道,此時的楊絳是在百歲高齡,壓抑自己憤怒不滿的情緒寫下來這封言辭激烈的信。

楊絳表示自己從未見過張愛玲,但對其偏見如此之深,除了對其作品內容不滿之外,對張愛玲的一些行為也十分憤怒。

如此評價的原因所在

楊絳對張愛玲印象如此之差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她的丈夫胡蘭成。

他雖然是一位作家,卻在1938年加入汪偽政府任職,主寫政論時評,倡導其無恥的投降運動。

胡蘭成為汪精衛的秘書。多起為其編輯文章制造輿論,提倡投降,試圖消減國民對敵人的抵抗情緒。這種無恥行為讓汪精衛十分滿意,又將胡蘭成提拔為宣傳部次長。

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漢奸」身份,甚至還代表汪偽政權出訪日本,不過他在政治上並無實權。

當時,文人如胡秋原等都透過文章對胡蘭成這種漢奸行為進行批判,但張愛玲好似不在乎。

後來,胡蘭成與汪精衛關系破裂,正是失意之時。而張愛玲已經站在了文學巔峰。

失魂落魄的胡蘭成開始對張愛玲進行死纏爛打,他深知張愛玲生活在冰冷壓抑的舊時大家庭中,知道如何去化解這類女子的心。

果然,張愛玲為胡蘭成的甜言蜜語所心動,在1944年8月與胡蘭成走入婚姻。

這就導致張愛玲被冠上了「文化漢奸」的稱呼,成為眾矢之的。這種行為引起了文壇轟動。

在楊絳等人看來,值此民族危亡時刻,身為文壇才女,應當堅持民族大義,而不是和漢奸結婚為民眾做出錯誤表率。

眾所周知,在日本軍事和文化多方侵略中國的特殊時期,對中國的文化侵略無所不用其極,見縫插針,連文壇都被日本方面插手,試圖拉攏一些有影響力的文人成為自己的爪牙。

在這種緊張的背景下,各大文學翹楚需要明確自己的立場,堅定自己的內心,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執筆作文。

此時的張愛玲就更顯格格不入。但張愛玲真的是「文化漢奸」嗎?不見得。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大地湧現出了多種文學流派。其中,國民黨統治下的國統區文學,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作品多聚焦於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命運。

與此同時,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文學則以其鮮明的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激勵著廣大民眾投身於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

而在日本占領區,淪陷文學則展現了人民在戰爭陰影下的苦難生活和不屈不撓的抵抗意誌。

張愛玲就生活在日戰區,所以她根本創作不出抗日風格的作品。

但是她的作品卻充滿著戰爭殘酷的背景,這些人物在戰爭中苦苦掙紮,艱難謀生。

可以看出,張愛玲從未用文筆來換取榮華富貴,她只是一個被家族拋棄的孤女,在戰爭年代艱難謀生。

她也曾說過:「我是個職業文人。」

之所以楊絳等文人對張愛玲不看好,就是因為當時的不良媒體對張愛玲與胡蘭成的這段婚姻添油加醋,說成是張愛玲依附胡蘭成。

何其荒謬!

此外,除了其「漢奸」的行為之外,還有雙方文章的立意方面的對立。在楊絳看來,張愛玲對胡蘭成的行為受到她在文章之中對女性的立意的影響。

楊絳筆下的女性主要有三種,分別代表她所理解的三大類。第一種是傳統舊社會的婦女形象,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賢妻良母一般的表現。

對於家庭來說,她們能夠將其管理得井井有條。對於丈夫來說,她們溫柔體貼,在丈夫工作忙的時候,往往能夠照顧父母,解決後顧之憂。但楊絳創造這樣角色的目的,其實是抨擊舊社會之中的男人。

因為這些安分守己的顧家女子,在感情上往往是被動的。比如小說中一個「俞教授」的形象,明明自己已經到了中年,還恬不知恥地幻想自己依舊年輕,和自己的學生保持曖昧關系。

不過她的太太在知道這件事以後,並沒有直接去找對方理論,而是同樣打扮自己,企圖重新引起丈夫對自己的註意力。

楊絳在這裏所要展現的,其實是妻子對丈夫的挽留,但因為方法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最終的結果也是徒勞。

第二種則是基於傳統思想下的知識女性。雖然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但依然沒有女性的獨立意識,屈服於男權對女性的統治,甚至認同男性視角下的女性觀念。

比如「田曉」這一角色。她雖然在生活上有十分積極的態度,但在思想上卻十分依賴男性。

第三類則是接受新思想的知識女性。她們往往在擁有知識素養的同時具備獨立的意識,有東方中國的賢良,也具備西方思潮中的自主。這不僅是楊絳渴望成為的女性,也是她美好期許的新時代女性。

張愛玲則全然不同,她作品之中的性別意識往往和自己的個人實踐相映成趣,但幾乎都在顯示她和主流性別意識之間的格格不入和叛逆。

張愛玲擅長站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下去研究女性的生存狀態,將女性在整個過程之中所面臨的困惑和迷茫全都展現出來。

在引發社會思考的同時透過內容引導人們審視女性的性格悲劇。張愛玲認為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愛的意義就是被愛。女人應當比自己所愛的男人小十歲甚至以上,應該充滿天真,男人應該經驗豐富。

可以理所當然用丈夫的錢,吃他的飯,穿他的衣服,這是身為一個女人的權力。在這些立意中,張愛玲只強調男女感情,完全沒有提及家國立場下的情感傾向。

很明顯,張愛玲對女性的解讀和楊絳是完全背道而馳,甚至完全對立的,楊絳強調獨立,而張愛玲則重視依賴。

和大漢奸胡蘭成的感情,也很有可能源於這種毫無立場的依賴。張愛玲的愛情觀讓她忽略了身份的界限,甚至和民族立場所沖突,所以才被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