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王陽明龍崗書院弟子陳文學

2024-03-19文化

原創楊德俊

在王陽明的黔中弟子中,有一位「得文成之和,並擅詞章」「承良知之派以開黔學」的著名弟子,他因傳播陽明心學之功,被錢德洪記入【王陽明年譜】一書中。他就是黔中王門的重要代表人物——陳文學。

▲陳文學像,浙江余姚王陽明故居博物館提供

一、王陽明贈詩

陳文學(1482—1558),字宗魯,號五栗山人,晚年號孏簃生,貴州宣慰司(今貴陽)人,比王陽明小10歲,比王陽明得意門生徐愛大7歲。少年陳文學非常喜歡詩文,史稱「自少能文章」,他把大部份時間都花在怎樣寫好詩文之上。

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流放貴州,完成龍場悟道,隨即修建龍崗書院,聚徒講學,遠近數百裏的學子紛紛前往請教就學,地方文獻稱:「先生與群弟子日講良知之旨,聽者勃勃感觸」「人人聞風慕道,欲問業龍場者,絡繹不絕。」王陽明龍崗書院講學成為貴州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年輕學子。在他們之中,就有這位喜歡舞文弄墨的陳文學,他引起了王陽明的註意。對王陽明來說,陳文學一心沈溺於文學技巧,可能會偏離聖賢之道。王陽明於是作【贈陳宗魯】詩一首,指示陳文學為學途徑。詩雲:

學文須學古,脫俗去陳言。

譬若千丈木,勿為藤蔓纏。

又如昆侖派,一瀉成大川。

人言古今異,此語皆虛傳。

吾茍得其意,今古何異焉?

子才良可進,望汝師聖賢。

學文乃余事,聊雲子所偏。

這首詩被收錄在王陽明的第一本【居夷詩】中,這是黔中弟子中唯一得到王陽明親自贈詩的人,可見他在王陽明心目中的地位。

▲這是陳文學在耀州任知州時撰書碑刻,現保存完好。

正德三年(1509)十二月,王陽明三年流放期滿,離開貴州。陳文學等弟子在貴陽南門蔡氏樓餞別王陽明,並於大風雪中將王陽明送到60裏外的龍裏驛,師徒依依惜別。除夕之前,王陽明趕到鎮遠府,在即將離開貴州之際,王陽明在鎮遠旅店中給黔中弟子寫信——【鎮遠旅邸書劄】,以示感謝,並鼓勵黔中弟子「努力進修」「以俟後會」。陳文學不負陽明先生之望,最終學有所成,進入王陽明著名弟子之列。

▲陳文學題詞與詩碑,現存陜西耀州

二、為官一方

正德十一年(1516),王陽明巡撫南贛之時,陳文學與龍崗書院同門湯冔前往雲南參加鄉試,同時中舉,他們成為王陽明黔中弟子中最早考中舉人的兩人。陳文學當年34歲,此後為政十余年,清廉自守,於嘉靖九年(1530)出任陜西耀州知州(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官至五品。

陜西耀州是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家鄉,耀州城東三裏的藥王山就因祭祀藥王而得名。耀州還是宋代政治家範仲淹為政教化之地,他建立有「文正書院」,為耀州培養人才無數。可見耀州人文薈萃,人傑地靈。

陳文學任耀州知州三年(1530—1532),閑暇之余,遊覽名勝古跡,吟詩作賦。現耀州藥王山北洞西玄門右側墻壁上,還嵌有保存完好的陳文學撰書詩碑一塊,其雲:

正月二日登太玄洞一首

絕嶺雲橫石洞深,綠崗古柏正森森。

回廊泉活春長在,斷碣苔封字漫滅。

垂世幾言歸正論,活人千載著仁心。

肩輿偶為宜民發,瞻拜遺容仰德欽。

再遊太玄洞

入望千峰矮,淩虛兩閣飛。

洞深雲氣濕,春暖藥采肥。

方技病唐史,清風為布衣。

綿綿香火地,不獨耀人依。

嘉靖庚寅仲春五栗山人識。

陳文學詩碑在【陜西金石誌】一書中有載:「該碑詩文和書法俱佳,為藥王山石刻之上品。」此外,在藥王山,還有陳文學正楷題書的「白雲深處」四大字,碑高60厘米,寬1.14公尺,上款為「嘉靖辛卯六月望日」,下款為「陳文學敬題」,鈐印「五栗山人」。陳文學的詩碑和題詞能幸存至今,為黔中王門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實屬彌足珍貴。

另外,陳文學還重修了範仲淹的「文正書院」,並特意書寫【陽明先生文明書院教條】一文,刻碑於重修的「文正書院」內。【陽明先生文明書院教條】碑刻現出土於耀縣塔附近的「步壽原」(步壽宮)南沿,對探究陽明心學在陜西地區的早期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陳文學在耀州期間,還新修廟宇。嘉靖【耀州誌】載:「嘉靖九年(1530),知州陳文學奉命修八蠟廟。」又載:「喜文士,以詩酒自娛,然政事多疏。」由此可見,陳文學具有文人氣質,喜歡詩酒自娛,導致政事有所荒疏。

三、「承良知之派以開黔學」

嘉靖十一年(1532)陳文學因審案打死犯人,被仇家舉報而辭官,是年50歲。王陽明江右著名弟子郭子章在【黔記】中作有【耀州知州陳文學傳】一文,記載他晚年的悠然生活:

陳文學……知耀州。三年調簡,不果赴。杜門養屙,一切世故罔預,稍閑即與聖賢對,倦則覓故紙,臨古法帖以自娛。賓或至,下榻清話,論文談詩,賽局嘯歌,隨意所適,至忘晷刻。雖嗇於治具,亦未嘗不歡洽也。

由上可見,陳文學辭官回家後,靜對聖賢,接待詩友,仍然沈醉在詩文之中。郭子章對陳文學詩文高度評價,他總結說:「五栗之學有自來矣,五十作【自誌】,宛然五柳家風。晚年自名孏簃生而自序曰:沙中淘金,簸中取粲,入眼不煩,於時有補。」郭子章稱陳文學為「黔中一詩翁」。

陳文學晚年居家二十余年(1532—1558),將其詩文編為【耀歸存稿】【余歷存稿】【孏簃閑錄】三集,門人統組譯為【陳耀州詩集】,又稱【五栗山人集】。明代普安州(今盤縣)人、曾任四川按察僉事的邵元善作【序】雲:

先生之詩,大半在溪山花月、杯酒遊覽間,觸趣而發,不強作;其沖淡如栗裏、蕭散如蘇州、沈郁蘊藉如少陵;而平生落落不偶於時,偃蹇寂寥以終。先輩言詩能窮人,其果然哉!

可惜的是,陳文學的詩文集並沒有流傳下來,【嘉靖貴州通誌】【黔記】【黔詩紀略】【黔詩紀略補編】等書中,保留下來的陳文學詩文只有10余篇,從中可以看見其詩文的風格和特點。

陳文學晚年除了編寫詩文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傳播陽明心學。陳文學與同門弟子葉梧、湯冔等搜集和整理陽明先生遺著,先後編刻【居夷集】【陽明先生文錄】【陽明先生文錄續編】【陽明先生遺言集】等書,這些貴州刻印的珍貴的陽明學文獻有的還收藏在國內外圖書館中。

嘉靖十三年(1534),王陽明浙中私淑弟子王杏巡按貴州,陳文學聯合黔中王門弟子數十人請求王杏建「陽明書院」及「王公祠」於貴陽,「以慰士民之懷」。於是王杏贖貴陽城東白雲庵舊址修建書院和祠堂,這是全國最早的「陽明書院」和「王公祠」之一。鑒於此事的重要性,錢德洪將之記入【王陽明年譜】一書中。陳文學與湯冔、葉梧等同門弟子,多次搜集陽明遺文,先後編刻【居夷集】【陽明先生文錄】【陽明先生文錄續編】等著述。其中黔刻本【陽明先生文錄】三卷、【新刊陽明先生文錄續編】三卷流傳至今,為後世保存了十分珍貴的陽明學文獻資料。

▲【新刊陽明先生文錄續編】三卷,現藏上海圖書館

嘉靖三十年(1551),江西王門弟子胡堯時任貴州按察使,增修貴陽「陽明書院」,主持刻印陽明著作,頒行貴州學校、書院以作教材之用,「令學徒知所景仰,士風為之大變」。同年,巡撫劉大直與浙中王門弟子趙錦等重修龍崗書院,並派人到江西請陽明學大師羅洪先、鄒守益撰寫【新建龍崗陽明祠碑記】和【龍崗書院祭田記】。陳文學作長詩【何陋軒歌】以紀其盛,這是陳文學見於史料的最後一首詩,再過七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陳文學安然去世,卒年76歲。郭子章在【黔記】中這樣評價「宗魯得文成之和,並擅詞章」;莫友芝在【黔詩紀略】一書中稱其「承良知之派以開黔學」。這些都是比較準確的定位,肯定了陳文學在貴州繼承陽明心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還有許多人不承認王陽明在貴州有弟子群體,認為沒有黔中王門這一學派,這值得大家繼續仔細挖掘史料,以解其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