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跟著錢老學歷史,溫故得以知新!

2024-05-15文化

研究歷史的人沒有不知道錢穆先生大名的。錢穆乃吳越錢氏家族之後,這個大家族近千年來出了許多名人,包括錢穆、錢基博、錢鐘書、錢學森、錢三強等,個個都撐起一方天地、如雷貫耳。

錢穆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對推動儒學和傳統文化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2年,錢老應何應欽之邀給當時的台灣戰略顧問委員會做「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專題報告,受時長所限選取了「漢唐宋明清」這五個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講解。因為理解了這五個朝代,大體上便可了解中國歷史的全行程。

錢老認為講政治本應該從「人事」和「制度」兩方面入手。但人事多變,不如制度穩定。即使是只講制度亦實屬不易,原因有七∶

一.制度與流動的人事掛鉤

二.制度並非獨立存在

三.制度並非憑空產生或消失,有其傳承性

四.制度設立的用意材料難以獲取

五.制度的評價標準有其歷史性、時代性

六.制度有地域性,需結合實際考量

七.制度涉及歷史特殊性,要了解全部文化史

★「士人政府」的做法好像現在的公務員外派啊!

東漢之後孝廉察舉制度,會合有教育、行政實習、選舉與考試之四項手續而始達於完成。

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畢業後,派到地方服務。待服務地方行政有了成績,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又須經過中央一番規定的考試。然後才始正式入仕。那是當時入仕從政的惟一正途。……

中國歷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貴族政府,也非軍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個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東漢青年求學畢業後被外派,經過考察認可再正式入仕的過程和現在公務員的外配制度好像啊!是現在的ZF借鑒了東漢的經驗了嗎?

★井田還是耕者有其田,我太難了!

漢代早已廢棄了封建時代的井田制,采用「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私有制。單從制度上看是進步的,農民擁有土地,可自由使用,也可自由買賣。

但實際上由於稅收雜役等各種復雜原因,導致土地向地主匯集,農民成了給地主打工的佃戶。如此一來政府減輕田租的調控舉措只會造福地主,對農民沒有起到絲毫作用。

★講鹽鐵政你不能只講鹽鐵政

錢老先講了古代井田制度與山澤禁地之在法理上所有權之區分,接著講了少府與大司農的稅收之分配於政府與皇室之由來,由此再引伸出鹽鐵官賣。這並不專是一個思想與理論的問題,而實際上則由極占重要的歷史傳統之現實情況來決定。

讀錢老的書覺得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他能守住心中之道,將一切都交給時間和客觀事實來評判,這在那個年代尤為難得。他說∶

我們此刻要討論歷史制度,全該註意當時的歷史傳統與當時人的歷史意見,作為主要之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再次讓我體會到「讀書要讀經典」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常關於政治歷史的書籍大多是以時間或空間為軸展開平面闡述,一方面是因為範圍太廣、內容繁雜,如果面面俱到反而處處隔靴搔癢;另一方面是因為講史特別考教作者的功力,不但需要數十年通讀古今、引章據典的浸潤,還要善於分析歸納表達,找出各個朝代的異同、分析其利弊、再通俗易懂地講給不懂史的人聽。二者缺一都會讓聽者覺得雲裏霧裏、似是而非。

錢老的講解清晰凝練、無一贅言,旁征博引中偶帶點撥,仿佛一位上仙將讀者提於雲鬥之上,站在歷史座標的上空俯瞰全域,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以往「身陷此山中」的困惑猶如日出後的迷霧忽然散開,眼前心中豁然開朗。

錢老講史會讓聽者油然而生一種身為華夏子孫的自豪感。諸如「封建世襲、中央集權並非如今看來的愚昧落後,而是當時社會環境下最為合理的管理方式」「德國人創始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政策,我們遠在漢代就已經發明了。」……一樁樁一件件,讓讀者體會到看問題一定要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觀遠思深,不能以偏概全、人雲亦雲。

錢老講的是史,期望我們學會的是道理。歷史連同它的經驗教訓就在那裏不會改變,現在乃至未來則無時不在變化並存在著無數可能。我們能夠做的無非是溫故知新,踏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挑戰更為廣袤的星河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