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傅佩榮:每個人遲早都回答:活著為了什麽?死又是怎麽回事?新書先發直播

2024-07-13文化

如果否定靈性的層次,則「人死如燈滅」,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也就不必奢談任何「人生意義」的問題了。

——傅佩榮

教了半輩子哲學,我已經被學生訓練出一些心得,知道如何應對那些有關人生的難題。

最常被問到的是:

「人生有什麽意義?」

我的回答是:

「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可以不斷追問‘人生有什麽意義?’」

用抽象去回應抽象,以激勵學生不斷去省思,不要太早或太快下結論。

但碰到學生問: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麽?」

這個問題,就要花一點時間來作答了。

1

人生的三層架構

我們需先介紹人生的三層架構,亦即「身、心、靈」。

因為不先說明這三個層次,難免掛一漏萬或言人人殊,進而演變為口舌之爭。

首先,「身」代表身體,以及隨著這個身體而來的各種需求。

一個人活著,就需要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條件,以及與之相關的工作、身份和社會關系。

其次,「心」代表心智運作的三個方向,包括「知、情、意」,具體說來:

上學念書,懂得生活常識與某些專業知識,不斷接觸新的資訊等;

親情、友情、愛情,審美品味,藉娛樂以調節情緒等;

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日益提升自主性,並且願意為言行的後果負責任等。

最後,「靈」是指一個人的靈性而言,是人的終極關懷所在。

「靈」的層次的存在,在於可由此界定人生意義,肯定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麽」,死後又是怎麽回事。

2

必要、需要與重要

談到靈性,宗教徒會將它理解為「靈魂」(soul);

即使不特別強調宗教信仰,比如我們中國人,只是接受「祖先崇拜」,也無異於預設祖先的靈魂以某種方式存在著。

非宗教徒則將它理解為「精神」(spirit),像古人所推崇的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無論靈魂還是精神,都將在人的身心活動結束之後,繼續發生某種作用。

如此,再回到最初的問題: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麽?」

我想,有三句話可以參考,亦即:

第一,身體健康。

包括讓人活下去的物質條件,尤其是金錢。這是「必要的」。

第二,心智成長。

在知、情、意三方面不斷發展,這是「需要的」。

第三,靈性修養。

這一層才是「重要的」。人生的目的即指向重要的層次。

但是,強調靈性的重要性,並不表示可以忽略必要之物與需要之物。

正如亞里斯多德曾經說的:

幸福包括擁有健康與金錢,朋友多而敵人少,然後專務於理性沈思,享受智慧所帶來的喜悅。

3

真正的幸福需要分辨

「必要」、「需要」與「重要」這三方面,涵蓋了一個人的全部需求。

但人活著時間有限,未必可以全盤兼顧,正因如此,人生才有了抉擇取舍上的困惑、迷惘與苦惱。

所以,為了避免錯過人生的重要目標,我們需要學習「分辨」。

以儒家來說,孔子最贊許的是顏淵。

他的理由是:

顏淵的生活極其窮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他的「必要之物」少之又少;

但是在這種「人不堪其憂」的情況下,「回也不改其樂」,亦即如此窮困卻絲毫沒有影響顏淵的快樂。

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怎麽可能呢?

但顏淵可以做到,因為他有「靈性修養」的目標,以孔子所教誨的「道」為樂,亦即表現出「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換句話說,生活上的貧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靈性是怎麽回事,因而覺悟了人生的意義。

【哲學與人生】20周年紀念版

新書先發!!

直播間有驚喜價~

【直播】馬上開始!

4

找到人生真正的歸宿

有關於此,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的「需求理論」也有比較清晰的表述。

馬斯洛提出五種由下而上的需求,包括: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與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作的需求。

若想獲得幸福,就須在擁有較低的條件之後,繼續往上尋求更高的條件。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以言之成理,但是仍有兩點要補充:

一是,「自我實作」有些模糊,因為它也可能變成自我中心主義;

二是,馬斯洛在他離世的前一年(1969),又發表了一篇論文,強調在「自我實作」之上,還有一個「自我超越」的層次。

而所謂「自我超越」,顯然與靈性修養密切相關。

透過以上的論述,結論就很清楚了:

人在世間取得「必要」之物,發展「需要」之物,而目標必須放在「重要」之物上。

如果抹殺「靈性修養」的重要性,則人生找不到真正的歸宿,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了。

【直播】馬上開始!

【哲學與人生】20周年紀念版

新書先發!!

直播間有驚喜價喲~

或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

進直播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