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8.7高贊,看哭無數讀者的暢銷書作家出新書了,快送給你愛的人!

2024-04-08文化

春天是各種心理問題高發的季節。

阿信今天要為你推薦的這位作者,卻有種讓人如沐春風的能力,她會深入你的內心,用最體貼的方式為你註入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

她就是百萬暢銷書作家、心理治療師—— 菲利帕·佩裏

菲利帕·佩裏和她的愛貓「尊敬的凱文」中信出版已經出版了她的兩部作品——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沙發心理學】 ,都被讀者在豆瓣上打出了8.7的高分。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堪稱菲利帕·佩裏的代表作,不僅被轉譯成40多種文字,全球銷量已經突破百萬冊,更是看哭了不少國內讀者:

看這本書哭了很多次,它像一面毫不留情的鏡子,從中看到自己為人女與為人母時犯過的種種錯誤。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如果我小時候就讀過這本書,也許命運都會改變。

阿信今天要為你推薦的是菲利帕·佩裏的新書,某種程度上,你可以把它堪稱是【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的姊妹篇—— 【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

【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接續了【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關於童年的話題,但只不過這次的落腳點,回到了成年人自身。

菲利帕·佩裏在這本書裏想告訴我們, 如何用成年的力量,重新養育童年的自己

這是一本讀起來會讓眼淚不自覺滴落的書。你會發現從來沒有一個人你如此懂你內心隱秘脆弱的那一部份,告訴你,那不是錯,每個人其實也都差不多這樣,好在,我們有辦法一起面對、一起解決……

這極有可能會是一本能改變你余生的書 ,正如書名所說,它值得推薦給每一個你愛的人,當然,也包括你自己。

停止評判,學會承認自己的脆弱

作為一位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裏在多年的接診中發現,人們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療時,通常都只是想聊聊別人,因為大部份人覺得自己的問題是由別人引起的。

但每次她都會說: 我們對別人無能為力,但我們有能力控制自己

因為我們是有這種能力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反應方式和回應方式,也可以改變自己的信念系統、習慣性反應以及對事情重要程度的判斷。

當然,改變需要時間,新習慣的養成也需要時間,但我們可以嘗試著一點點做出改變。

我們對生活的掌控力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想法以及想法的走向,即使在我們最無助的時候,我們依然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思維方式,選擇如何「管理」自己的身體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

有時我們可能會問自己一些無用的問題, 比如我們總是在問「 為什麽」, 因為我們是意義的構建者, 要從敘事中尋找意義。「 為什麽某人要和我分手?」「 為什麽我的孩子不聽話?」「我為什麽這麽不開心?」我們需要故事和解釋,如果不能了解原因,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

但遺憾的是,問自己「為什麽」不會有任何幫助,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學習「如何做」。因此, 【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便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做」的書

菲利帕·佩裏認為,當某些事對我們有影響時,我們可能不知道它是如何起作用的,但了解這一點會對我們有幫助。

我們總是善於給自己制造問題:「我不太會處理人際關系。」「我是一個糟糕的朋友。」「我不夠聰明。」「我性格內向。」……你一定也聽過或說過這樣的話吧?

其實,我們不需要這樣評判自己。是,我們都犯過錯誤,但這些錯誤並不能代表我們。 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然後再犯新的錯誤,再繼續學習。

我們總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什麽,所以,當我們達成心願時又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們可以及時糾正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然後做出新的決策。

這個決策在一段時間內是正確的,但過一段時間,我們需要做一次調整,不到最後一刻,我們永遠不能說現有決策是對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必因為一時的錯誤就對自己做出負面評判,就像一個法官在法庭上對自己敲下宣判的法槌,那對自己或他人都沒有任何幫助。

從現在起,停止評判。 其實大家都一樣,都是脆弱的人,學會承認脆弱,要比戴上假裝強大的面具更能表現出力量。

童年經歷帶來的「熟悉感」

並不意味著就是正確的


在上一本書——【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菲利帕曾經提出過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成年後的影響。


她說, 如果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長的,有一天你會赫然發現,那些童年經歷會冷不防地跳出來,給你一記回馬槍

菲利帕·佩裏將「關系的連結」放在【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她認為, 「關系」——與家庭、與他人或是任何事物建立關系,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但在一類關系建立的過程中,童年的經歷會給我們帶來嚴重的誤導—— 親密關系。

菲利帕說,童年時尋求愛的方式以及父母對此的回應,為我們成年後建立親密關系奠定了基礎。我們總是想尋找能帶給我們和當年的照顧者在一起時的那種感覺的伴侶。

人們常說愛的感覺就像「回家」一樣,回到我們熟悉的地方。那種熟悉感很難用語言表達,卻會給我們造成困擾,讓我們以為這種感覺就是對的。


有一天,當我們遇到能帶來這種感覺的人時,立刻就會與之碰撞出愛的火花,因為我們誤以為熟悉的感覺就等於美好的化學反應。

菲利帕收到過這樣一封女士的來信,她和男朋友相處了三年,感情一直很穩定,但在男朋友求婚之後,關系就越來越冷淡:

我約他一起去做情感咨詢,但無濟於事。

和咨詢師面談的時候,他說的一些話到今天仍然刺痛我。比如,他說和我相處就像面對一個哭鬧的孩子,讓他很想逃離。

這位男朋友,其實就是心理治療中常會提到的「 回避型依戀 」,這意味著他不喜歡和別人過於親密—他可能以為自己喜歡,但實際上他並不喜歡。回避型依戀的人害怕承諾,一旦需要他做出承諾,他就會開始逃避這段關系。

形成這種依戀型別的原因通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體驗和家庭環境。在嬰兒與母親建立依戀關系的重要時期,嬰兒的正當需求被母親忽視,之後他就會從主動提出需求到不再提出需求,進而疏遠母親。

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未能提供情感支持、缺乏情感表達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決定永遠不依賴任何人。這種在早期環境中幫助孩子進行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在孩子成年後就變成了構建親密關系的障礙,變成一種自我破壞。

與此同時,寫信的女士有可能是心理治療師所說的不安全依戀模式中的「 焦慮型依戀 」。

這種型別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的主要情感之一就是「渴望」——小時候,他們渴望父母的關註;成年後,他們把渴望當作愛來體驗,因為這讓他們產生了熟悉的感覺:早期的照顧者點燃了他們的渴望,卻沒有提供安全感。

焦慮型依戀的人總是憂心忡忡,他們的內心住著一個嬰兒或蹣跚學步的孩子,不斷地在渴望,可是回應他們的人忽冷忽熱,他們的心情就跟著起起伏伏,於是更加深了他們的渴望。


焦慮型的人通常會被回避型伴侶吸引 ,因為回避型伴侶總是逃避承諾,這就為焦慮型的人提供了渴望連線、渴望被愛的機會,就像童年早期對照顧者的那種無意識的渴望一樣。

焦慮型的人渴望伴侶的承諾,會因為沒有得到回應而緊張不安,回避型伴侶越逃避,他們的渴望就越深,投入的就越多,從而形成一種 追與逃的關系模式

所以,一個不能承諾天長地久的人,反而會點燃焦慮型的人的激情。對他們來說,愛情令人上癮之處就是這種不確定的情感狀態。


需要註意的是, 任何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依戀風格 ,因為我們與他人形成連線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而且我們也不可能永遠保持一種風格不變,不過,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你就可以選擇擺脫它的影響。

如果你也面臨同樣的處境,菲利帕的建議是,回憶一下你對早期照顧者的依戀模式,看看你現在的人際關系是如何觸發你過去的記憶的:

你必須很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嗎?你欣賞的老師從來沒有贊美過你嗎?你是否經迷戀過不可能跟你在一起的人,比如對方對你沒感覺或者已婚?

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了無望之愛的模式,那就認真審視一下你的渴望。當你深陷其中時,你渴望的其實就是自己。向後退一步,用客觀的心態看待你的渴望,你會發現你喜歡的型別並不是你真正喜歡的。

你的伴侶不應該是那種讓你永遠處於不確定狀態的回避型的人,而應該是一個可信賴的、可靠的、實實在在屬於你的人。這種人就屬於我們通常所說的「 安全型依戀 」。

你可能不會對他一見鐘情,因為他不像回避型的人能帶給你那種熟悉的感覺,但他情緒穩定,踏實可靠,和他相處,你不會立刻到達情感巔峰,但同時也不會跌入谷底。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會變得更加熟悉彼此,從相互陪伴中獲得細水長流的滿足感,慢慢地一起進入恒定、持久的情感狀態,而不是只能依靠間歇性的情感強化帶來短暫的興奮。

探索自己,才是「愛」的開始

【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讓人產生錯覺。

菲利帕·佩裏解釋說,這是因為關系不是由一個人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兩個人溝通和討論。我們不是只做好自己就行,還要準備好適應我們愛的人(和我們不喜歡的人)。

另一方面,當我們做出改變時,也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當我們更滿足時,那些愛我們的人可能也會如此。

我們與自己的關系也會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我們改變不了別人,雖然我們可以影響他們,但每個人最終都要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我們唯一真正有能力影響的人就是自己。

我們無法控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也改變不了被親近的人背叛的事實。生老病死,天災人禍, 一切都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但我們始終有能力控制的是我們與自己的關系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選擇內心對話的方式,選擇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當下做出反應、如何表達和回應。

在【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中,菲利帕不僅陳述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以及伴隨而來的方方面面困難:如何融入一段關系、如何處理各種沖突、如何讓自己獲得內心的安寧……

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的一生中沒有一段關系是一帆風順的 ,任何實實在在的關系都會出現你必須處理的分歧。我們都需要關系,盡管維護關系並不容易。

我們可以把別人的反應當作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看到自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認知。

我們如果不學會處理差異,就會要麽一直和人對抗,要麽失去自我,不斷被他人消耗。

在我們的人生中,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中講變化的內容能幫助你在變化出現的時候做好準備。雖然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快樂,但如果我們允許自己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滿足感。

現在流行一種做法,就是給自己的某種行為模式或心理狀況歸類,比如「我是某某型依戀」,或者「我的內在童年創傷型別是某某某」。

人們急於剖析自己,把這些術語當作自己的標簽,不再花時間探索自我,在菲利帕·佩裏看來,這樣做是很危險的,也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要從各個層面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有時找到問題的原因並做出診斷是有用的,但有時這是一種自我設限。

讀完【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註意到,作者在收到各種咨詢的時候沒有馬上給出診斷, 請你也不要在讀完這本書以後立刻對自己做出診斷

要更加了解自我,更好地應對生活,並不意味著時時刻刻都要進行內省,這樣做是對我們的感受以及我們對他人的影響負責。

如果你的內省讓你變得更加偏執,更喜歡評判別人,比以前更孤立,那麽它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內省給你帶來更緊密的連線、更良好的溝通、更安穩和諧的生活,讓你覺得和別人更親近,那麽請堅持下去。

自我關懷很重要,它不是自私或自我放縱,它可以幫助你消除所有與他人親近的障礙。

我們都在不斷進步,永遠不會停止改變。 多學習一些心理學理論,看看在哪些特定時刻可以套用到自己身上。


在上一本書【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的後記中,菲利帕·佩裏說「原諒自己並意識到我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讓親子關系更美好、更牢固」。

在最新的這本【真想讓我愛的人讀讀這本書】中,她想說,「 原諒自己的錯誤,也原諒別人的錯誤 」。

*商務合作、高管學習請添加:墨墨老師138 1108 2512 (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