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把「胸中之竹」化為「筆下之竹」

2024-04-10文化

李玉梅

【大道】:李玉梅著;漓江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對報導文學創作來說,采訪與寫作的關系,是一種慢與快的關系,采訪時的「慢」成就寫作時的「快」。

最近,我創作的長篇報導文學【大道】面世,收到不少讀者對這部書寫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文學作品的好評,這讓我感到沒有辜負那些日日夜夜的忙碌采訪和伏案疾書。

從事專業寫作之前,我是一名基層電視台編導,堅信「假如你的鏡頭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在拍攝中,我會綜合運用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尤其在拍特寫鏡頭時,我會離拍攝物件足夠近,抓住關鍵細節,以小見大表現主題。這次接受選題邀約後,我做足案頭工作,從黃河入海口出發,飛往西南,去觸摸盛夏時節的長江風和珠江風,去感受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磅礴氣象,「身」入現場抓細節。

電視編導進行藝術創作,表現手段是多元的,有畫面、同期聲、音樂、字幕以及圖表等,而作為一名寫作者,我的手段就只有文字。電視藝術直觀具象,只要記錄下畫面,就能引發觀眾的一系列感官體驗:看到美景會心生向往,看到感人畫面會潸然淚下,看到滑稽情節會捧腹大笑。但文學需要更豐富的想象力和更具技巧性的表現手法,才能把「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轉化為「筆下之竹」,讓文字有畫面感,有音樂感,帶著顏色、香氣和溫度。

讓文字生動起來,采訪要做得充足、做得紮實。對報導文學創作來說,采訪與寫作的關系,是一種慢與快的關系,采訪時的「慢」成就寫作時的「快」。采訪過程一波三折,但總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沿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我采訪了70多個人物,最終寫進書裏的不到50個。我與他們的距離足夠近,能清晰地捕捉他們與我對談時的表情和情緒,這些細節像一個個躍動的音符,最終匯入一部宏大的文學交響。

這一路,我搜集到許多故事。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一條國際大通道,它像是新時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生動的現實畫卷上,沿路而居、沿路而生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的、真實的。風風火火、敢想敢幹的謝火明,把貿易做遍東協十國的丁順利,參與一個又一個國家工程建設的劉文彬,在人生路上摔倒了又爬起來的江城良……開心的、艱辛的、幸福的、平凡的,這些努力建設通道以及被這條大通道改變了生活的人,構成了鮮活的時代圖景。在與每一位當事人的對談中,我抽絲剝繭,理清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來龍去脈,收獲滿滿。

采訪時的走到、看到與聽到,積澱成了一本又一本采訪筆記。我的寫作一氣呵成,幾乎忘記時間的存在。寫作的時候,書桌之外就是遠方。專註的力量無比強大,加上比較充分的采訪,聽錄音、看筆記,那些采訪過的人物會環繞在身邊,「看」著我將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感、命運在書稿中復原、重構。

現實中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一條恢宏壯闊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我用了「陸、海、空」的立體結構來展現報導文學中的「大道」。同時,為了讓作品具有歷史的縱深,我參照「陸徑幽遠處」「風從海上來」「飏空千萬裏」等,作為陸、海、空的具體表達,以傳承至今的詩詞佳句,關聯起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歷史、現在與未來。秦代史祿、唐代劉恂、宋代蘇軾和明代徐霞客也都在書中留下雪泥鴻爪,使文本平添了些許歷史縱深感。寫報導文學,固然要用現實的筆觸,但為了增添一些文學性,我用「千古靈渠對話平陸運河」,努力凸顯當地生活的巨大飛躍。

這次創作讓我深深體會到,像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樣的「大道」還有很多。它們聯通中國與世界,承載著經貿、人文等各領域的交流,也傳遞著中國帶給世界的福祉。與它們有關的故事,正在時刻發生,等待著新的書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9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