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這個生活在大興安嶺深處的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如今人口卻不足1萬

2024-07-15文化

在中國56個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有的民族,依然保留著原有的民族特色;有的民族,卻將自己的文化特色遺失;而有的民族,在漸行漸遠中拾遺即將消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仰。

在祖國的大小興安嶺,生活著一支遊走在森林深處的遊獵民族——鄂倫春族。

這個人口不足1萬的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他們被譽為「最後的遊獵民族」,也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走進鄂倫春,就像走進了大自然,被治愈,也被溫暖。

那麽,你對鄂倫春又了解多少呢?

早期鄂倫春人的生活,都遊走在大小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是一個狩獵民族。他們居住在,由二三十根木桿搭建而成,上面裹蓋著獸皮的撮羅子,仙人柱裏。遠遠望去,就像半張開的雨傘。

因為,他們是遊獵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所以,這樣的搭建容易拆除,搬運。

撮羅子,也叫仙人柱,在鄂倫春語的意思就是木桿屋子,也是鄂倫春人的傳統民居。

他們在山林中四處遊獵,每到一處就選擇地勢高,水源充足,避風而陽光好的地方,將仙人柱搭建起來。

夏天,仙人柱搭建在比較高的地方,有利於通風散熱。外面蓋的是樺樹皮、蘆葦或白布。

冬天搭建的比較矮小,外面蓋的是各種獸皮,確保保暖。

在長期的遊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制作了很多樺樹皮工藝品。還有,極其富有民族特色的麅皮服飾。

從帽子到襪子,大多選用的都是麅皮原料。結實柔軟,耐寒抗凍,特別適合大小興安嶺的這種氣候。

鄂倫春族,他們好看的麅皮衣、麅皮帽,都是純手工縫制而成。一代代口口相傳的獸皮制作,工藝精美。

但制作這些麅子衣服,需要耗時多年的取材,一針又一針,一線又一線才能完成。

他們,就像森林的孩子,年百年來,走在森林深處的路,與山野共生。

他們,會在森林深處祭拜山廷,相信萬物有靈。

他們,會在森林深處載歌載舞,喝酒吃肉。森林深處的過往和生活的銘印,漸漸地只能流傳於老人口述中。

他們,會在熊熊篝火的映襯下,燃起鬥熊舞,這是對熊圖騰文化的崇拜。

如今,無論是民族的傳統手工藝,還是鄂倫春極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即將瀕臨失傳。

如果,你想了解鄂倫春的歷史文化,這些具有民族特色代表性的文化視覺符號,一定要看。

20世紀50年代,鄂倫春族響應Z府號召,走下興安嶺,開始半耕半獵的定居生活。

對於上了年紀的鄂倫春人來說,突如其來的山下生活,令他們一時半會很難適應。有的年長者,又重返森林深處。他們那種對大山的眷戀,對森林的鐘愛,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情感,他們的執著,令人感動。

特別喜歡聽鄂倫春的民歌,響徹在森林深處的即興歌聲,如一股清爽的風穿過空曠寂寥的山野密林,悅耳動聽。

這隨心而唱的「森林之聲」,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傳承和記憶。

記憶深處的歌聲令人動容,至於傳承,讓人感慨,會唱的人卻一年比一年少。

於鄂倫春族人的每一個來說,他們都是一顆種子。

願這顆種子,在大小興安嶺深處開出別樣的花,結出屬於鄂倫春的果。

又是一年盛夏時,此時腦海裏又響起「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獵馬呀一呀一桿槍……」

好貨勿藏,大家分享。文中資訊如有不符,請在下方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