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丨探訪黃庭堅故裏:影響詩壇九百年,江西詩派緣起修水之畔

2024-10-18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嬌儼 徐添城 視訊 徐添城

為深入挖掘長江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突出對長江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宣傳闡釋,由中宣部新聞局指導,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具體協調,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沿線13省區市的省級媒體聯動,浙江日報、潮新聞參與協辦的「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專題報道活動於10月15日正式啟動。

浙江日報、潮新聞和沿線媒體記者分三路奔赴長江沿線考察記錄,以豐富多彩的融媒產品見證大江奔湧。

開啟地圖,在以江為名的江西,「長江之腎」鄱陽湖如明珠閃耀。修水是鄱陽湖五大水系之一,流經江西超一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最終匯入長江,歸於大海。

在長江的孕育下,修水之畔,名家輩出,被世人敬稱為「誕生文化巫師的地方」。其中,北宋著名詩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大書法家黃庭堅就出生於此、埋葬於此。

我們驅車數小時,翻山越嶺,來到位於修水上遊的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探秘影響中國詩壇900余年的江西詩派的緣起。

雙井村,邱劍鋒攝

雙井村帶給我們的第一個震撼是,「有宋一朝」「黃氏一族」「區區一村」。這裏昂首走出四十八位殿試進士,號稱華夏進士第一村。黃庭堅祖父輩十兄弟更是先後進士及第,世稱「十龍」。

黃庭堅故裏工作人員梁欣苗向我們解釋,「雙井村書院文化發達,世代相繼。而雙井黃氏的興盛,特別是黃庭堅的出現,既有家教、家道、家風的後天訓導,更賴重孝悌、尚清廉、肯創新的內在動力。」

黃庭堅故裏雙井進士園,修水縣委宣傳部供圖

魁星閣坐落在杭山的山腰之上,高大而威嚴。長長的白色石階從山腳直通那裏。魁星閣內,介紹了黃氏家族的各個傑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還是當屬詩文「筆勢奇縱」的進士黃庭堅。

在山腰一覽修水的優美自然風光,這裏不僅有東滸寨、布甲溶洞等勝景,更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澱積。或許正是有如此靈山秀水、人文琪觀為基石,黃庭堅七歲便能寫出清高自賞、不與俗同流合汙的【牧童】,向著在牛背上橫吹短笛的牧童說:「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八歲便能寫出「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之句,稱八歲的自己是在人間逗留的謫仙人。黃庭堅日後所書寫的【禦制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在如今修水縣的許多政府部門裏都能看到。

黃庭堅故裏雙井堂,郭念攝

公元1059年,年輕的黃庭堅走出雙井村、踏上淮南遊學之路,一顆新星也在北宋文壇冉冉升起。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些絕妙好詩被世人吟誦千年。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歌派別「江西詩派」也逐漸形成,開啟了影響中國詩壇900余年的輝煌歷程。【江西詩社宗派圖】中,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饒節等大詩人均位列其中。

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夏漢寧認為,「在歐陽修、梅堯臣、蘇東坡等高峰林立的北宋詩壇,黃庭堅從詩歌規範、學問功底等方面「另辟蹊徑」,強調「無一字無來處」,即在詩歌創作中提倡化用經史、詩賦詞語成句。

故而,江西詩派追求「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以故為新」。其後,不僅南宋詩人或多或少受到江西詩派的熏陶,宋代以後的中國詩歌創作中,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詩歌也成為了許多詩人學習的「入門教材」。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胡迎建說,為何眾多詩人師法黃庭堅?由於蘇東坡才氣橫溢,揮灑自如,有如神行一片,非人力可致,所以向他學詩的人不多。而黃山谷詩全由學力,有軌跡可尋。加以他樂於傳授詩法,人亦願從之學,故成就後生不少。他們交遊頻繁,作詩唱和,切磋詩藝。這又是詩派形成、傳承並擴大影響的重要原因。

清代,曾國藩提倡學黃山谷,一時間宋詩呈復興之勢。五十年後,又形成同光體詩派,其中的贛派詩人眾多,遠承江西詩派。

黃庭堅墓。 李嬌儼 攝

從黃庭堅詩歌人生的綺想中走出,我們繞過高峰書院,黃庭堅墓出現在眼前。門上黃庭堅後人黃君書寫的楹聯「杭山擁翠碧水揚波 此處詩魂稱鼻祖,左史垂名右軍攬勝 先生筆法耀千秋」,不禁讓人想起當年黃庭堅的兩位學生跋山涉水,從廣西到江西護送他的遺體歸故裏的堅毅之舉。

歷史自有其微妙,近代中國,江西詩派逐漸沈寂,鮮有人問津,然而黃庭堅墓卻年年有求詩文者探尋祭拜,甚至還有人今年從新加坡遠道而來尋祖,帶來對中華文化深切認同的合唱。

修水湯湯,流淌不絕。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