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誰是明代最偉大的詩人:【高啟:詩人的窮途】新書分享會

2024-04-30文化

2024年4月26日下午2時,【高啟:詩人的窮途】([美]牟復禮著,顏子楠譯,葉曄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新書分享會在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開展。責任編輯彭華客串主持。譯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顏子楠老師就傳主高啟、作者牟復禮、「微歷史」寫作和海外漢學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分享從「誰是明代最偉大的詩人」切入,顏老師認為,如果在中國問一個學習古代文學的學生,很可能會有各不相同的答案,而問一個在海外學習中國文學的學生,答案一定是「高啟」,正是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的這本成名作讓高啟成為西方最知名的明代詩人。

牟復禮二戰期間曾被派往中國,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期間習得了流利的漢語,也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他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東亞系的創系者,【詩人高啟】(原名 The Poetry Kao Ch’i ,漢譯本改為「高啟:詩人的窮途」)是他的成名作。

這本書的寫法近似後來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微觀史」。在這一學術潮流下,與中國關系較緊密的研究包括史景遷的【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蔔正民的【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的黎明】、勞勃·畢可思的【帝國造就了我:一個英國人在舊上海的往事】、韓潔西的【史密斯先生到中國:三個蘇格蘭人與不列顛尼亞全球帝國的崛起】等。主要特征除了透過某個特定人物或事物展現宏大歷史之外,還包括關註傳統主流史料之外的文獻,比如私人信件、相簿、賬簿、航運單之類。

【高啟:詩人的窮途】主要就運用高啟詩歌補足歷史記載的空白。牟復禮屢屢提及「文史不分家」的箴言來為這種可能先天不夠忠實的史料辯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出於無奈:

高啟作為元明之際著名的詩人,生活在張士誠控制的蘇州地區,曾在青年時代與張士誠政權過從甚密。朱元璋一統四海之後,將依附張士誠的士人流徙各地,高啟本人暫時僥幸免於此難,獲得了明王朝的征召——參與修纂【元史】。修史完成之後,高啟借故謝絕了新任命,回到蘇州。他積極參與蘇州知府魏觀的文教活動,借此發揮自己的用世之誌,卻不幸卷入魏觀冤案,在盛年慘遭腰斬。

原來魏觀要擴建府衙,就選擇了張士誠宮殿的舊址,這被別有用心的臣子描述為煽動反叛與復辟,朱元璋在盛怒之下即刻逮捕並處死了魏觀,以及為他的新府衙寫上梁文和上梁詩的高啟。不久之後,朱元璋為魏觀平反,但始終沒有給高啟恢復名譽。

有明一代,高啟作為欽定的有罪之人,鮮被官方文獻提及,生平資訊隱沒不彰。在死後百年才有侄兒為他編成文集,收錄了一些親友悼念、追述的文字。

牟復禮從這些有限的史料入手,還原了元末群雄逐鹿的時代,他的敘述極富吸重力,比如第一章名為「鹽販、書吏、僧人」(鹽販指的是方國珍和張士誠,書吏和僧人分別是陳友諒和朱元璋),營造了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現場感。在「鹽販、書吏、僧人」之外,他對王保保、彭瑩玉、徐壽輝等也充滿富故事性的描述。

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西方漢學的學科定位有關。牟復禮此書寫於1962年,當時西方漢學尚屬邊緣學科。老一輩漢學家的責任,或者說其天真的理想,便是將中國文化用西方讀者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推廣,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幻象。

牟復禮盡力采用西方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讀者所能接受的表述方式,來描繪詩人高啟和他背後的中華帝國晚期文明。比如將高啟積極用世、以天下為己任的一面冠以「英雄詩人」的美譽。他或許是要告訴西方讀者,高啟(以及中國很多詩人)渴望建功立業,對自己的期許就如許多戰功赫赫的英雄人物一樣。這和西方讀者所習見、所設想的專業詩人不同。

時隔四十多年,這本書被譯回漢語,推薦給中國讀者,讀者或許會從中看到「中二」的少年、「躺平」的青年人、「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的中年人,在知人論世之余,反思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由此對高啟的人生與命運開展自己的思考。

因為在回譯漢語的過程中,有很多糾結與思考,顏子楠老師特別關註了牟復禮將漢語詩歌進行英譯的過程。並且透過DeepL和ChatGPT檢驗了【郡治上梁】轉譯的準確性。

在西方漢學70年代刮起唐詩熱之前,牟復禮就關註了這位能模仿唐詩寫作的優秀明代詩人,將他的一百多首詩譯成英語。牟復禮采用字字對應的漢學轉譯,而非重寫為英語詩歌。這無疑是一件艱巨而有意義的事業。同時,牟復禮也希望透過這本書,「高啟能夠得到其他詩人譯者的關註」。

讀者朋友現場積極參與互動,兩位讀者促使顏老師補足了演示文稿中未作展開的海外漢學簡介:

海外漢學大體以西方漢學和日本漢學為兩大塊面,西方的北美漢學受日本漢學影響較大,比如牟復禮對高啟的關註可能就與日本漢學界的評價有關。西方漢學中歐洲漢學始於傳教士,他們試圖透過轉譯儒家經典來理解中國人的思想世界,學術傳統較註重轉譯,需要疏通字詞解釋,於是學術方向就接近傳統的小學和樸學,偏重語言文化研究;北美漢學整體上註重實用,偏向社會存在研究,更受重視的是與現實關聯密切的政治經濟研究,而文學研究則仿佛是附麗其上的點綴。北美東西海岸學風亦有差異,西海岸更接近歐洲漢學。

另一位年過半百的讀者追憶了外公要自己讀高啟詩歌的往事,追問日本漢學和西方漢學對高啟其人的認識和評價。顏老師從高啟明清兩代評價說起,一路講到【劍橋中國文學史】給予高啟四頁的篇幅,對次進行了回應與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