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端午節的由來

2024-06-08文化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重要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菇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掛香包和系五彩繩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內裝用中草藥以及香料;五色繩則是以五色絲線結成索,懸於門首或戴在小孩身上,據說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懸掛艾葉和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兩種獨特的風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因此,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並掛在門前以避邪。喝雄黃酒據說可以驅避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