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論技術物的存在方式】——超級智慧與文明重設@技術哲學系列研讀會

2024-09-24文化

2024年9月7日上午,超級智慧與文明重設@技術哲學系列研讀會第6期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西主樓2409進行。此次讀書會主題為「技術物:工具、實體抑或社會系統」,主要圍繞吉爾伯特·西蒙東【論技術物的存在方式】一書閱讀研討。本次讀書會主要分享嘉賓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段偉文、中國人民大學的劉永謀、南京師範大學吳靜、上海交通大學閆宏秀、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徐誌堅、西南電子科技大學王嘉以及復旦大學王國豫、徐誌宏、潘霽和楊慶峰。本次研讀會由楊慶峰教授主持。

主題分享環節,劉永謀教授在題為【西蒙東的反人類中心主義】的發言中,首先討論了西蒙東在法國技術哲學傳統中的定位,然後總體勾勒個體生成理論的主要內容,最後強調西蒙東技術哲學的反主體、反人文、反人類中心的理論特色及其對後世法國學者的影響。

徐誌宏副教授則結合導論,梳理了西蒙東關於技術物的核心觀點,指出技術物所面對的現實是兩種極端反對的情緒。一種是文化對技術物的情緒,表現為排斥,厭憎;另一種則相反,表現為對技術物的狂熱崇拜甚至神化。文化的排斥一方面出於對技術物作純工具物的看待,另一方面出於對機器異化的恐懼;技術主義的狂熱則是誤解了自動化機器的「自主性」,從而將其神化。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沒有真正理解技術物。西蒙棟認為,技術物須在技術與人的關系中被理解,人亦如是。技術物是生成過程,它有元素、個體與組合三個層次。對於新時代的技術必須要從組合的層次上去理解,其重要特征是「技術性」,即「由一種不確定性範圍來界定」。如此,人作為機器之間的組織者、協調者,本身也處於不斷的被「發明」中,也就昭然若揭了。

閆宏秀教授認為,從人類發展史的視角,探討技術作為對人類生物性缺陷的彌補,有一種力圖技術物降伏自然的意欲;從當下的人與技術關系來看,當我們在思考AI技術帶來的失業問題、當人類被技術規訓、甚或人類模擬技術邏輯與技術行為時,不禁觸動了另外一個思考「一物降一物:何為技術物?」技術物的功能已然超越了其作為人類外接式的輔助物的狀態。事實上,從技術哲學的發展來看,技術物研究是經驗轉向之後的技術哲學新焦點。作為綜合體的技術物已經成為了現實,那麽人在這種綜合體中的地位、意義等是一個值得關註的議題。回看西蒙東關於「對於力量的欲望將機器尊為至高無上的力量,同時將它變成現代的春藥。 想要統治自己同胞的人類創造了人形機器人」的描述,關於何為技術物的思考將更為迫切。

潘霽教授指出,從媒介視角出發理解技術的存在模式,旨在啟用技術系統運作的生命力,在數位時代更好地實作技術的溝通潛能,減少技術內在的異化程度。首先,提出媒介是由連線耦合,碰撞生成和虛實轉化等構成的動態過程。由此反觀西蒙棟在著作中提出技術性概念,突出技術在具體化與專門化往復的轉換過程中存在的「非決定性」。同時,技術的內部變化創造出」跳出自身可能性「的機會。技術系統對異質現實或子執行系統的融通關聯為提高技術的媒介性,啟用技術的創生能力創造了條件。最後,突出技術在不同生命形式,文化技藝和物質環境之間調和融通的「余地」和力量,強調從技術溝通潛力到實作過程的復雜轉化,對於人工智慧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有重要的啟發。

吳靜教授以「作為第三持存的技術物」為題,討論了西蒙東與斯提格勒和德勒茲的關系。她認為,除了反人類中心主義特色外,西蒙東理論的另一個基本立傾向是反對本質主義的實體。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他將技術的生成解讀為技術要素和外在條件之間互動生成的結果,而非單一的技術要素的線性前進演化史。這一點深刻地影響了斯提格勒和德勒茲。不過,斯提格勒在贊同西蒙東對於技術客體的解讀之外,更提出了技術個體化本身也是人類社會外化的記憶持存,它是復雜的社會要素以特定技術方式呈現的留痕,也是形成時代文化的條件。德勒茲的「機器」和「裝配」概念,直接來源於西蒙東的理念,強調了透過連線在功能執行過程中的意義賦予才是解讀技術生成的入口。吳靜教授分析了德勒茲和西蒙東在milieu概念上的理解差異,提出西蒙東的思想不僅對於法國技術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影響了其之後的政治哲學。

徐誌堅教授在題為【試論技術性發生的內在秘密——從魔術到技術】的發言中,著重分析了西蒙東關於技術性的本質的論證邏輯,指出西蒙東運用「周相」範疇揭示技術物與周圍世界發生調節關系的內在動態秘密。闡述了西蒙東透過物的使用所表現出的技術性,是一種解決人與世界之間關系中原始和本源周相之間結構性問題的呈現方式。他深入分析了西蒙東所講的第一周相的內涵,並分析第一周相與其他周相的系統關系,指出從魔術到宗教等其他周相的相互變動關系闡述是西蒙東技術哲學的基本方式。最後,他透過中西哲學中對魔術一詞的理解差異分析,指出構建中國特色技術哲學話語體系是迫切歷史使命。

楊慶峰教授首先比較了西蒙東和海德格爾的差異,然後結合文本進行了分析。他指出,西門棟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思考人與技術的關系。他從機器到資訊展開思考,受制於其時代限制,他無法從智慧介入思考。西蒙棟對人與機器關系思考最值得關註的是三點:(1)人-機器的耦合體是個自我調節的整體。這個觀點杜絕了實體論。(2)在人與機器的耦合體中,人類不可能與機器處於同等地位。(3)在耦合體中,人類的地位將是技師(technician)。人類不是執行功能,而是在整個執行期間發揮作用。

王嘉老師認為西蒙東的哲學是對柏格森生命演化論的某種覆寫,其思想可以分為自然哲學和技術哲學兩個部份。其中,自然哲學描述了物理-化學個體化、生命個體化和心理-集體個體化三個層次的前進演化,而其技術哲學則繼承柏格森關於本能(生命)與理智(技術)之間的平行關系,單獨描述了技術不同於生物前進演化的內在原則和表現型。他將柏格森的「生命沖動」概念在技術前進演化領域覆寫為了內在於技術前進演化過程中的「技術性」(technicité)概念,從而描述了技術物不同於具有生命的自然物的前進演化規律。技術前進演化首先被描述為從技術組合中生產出新的技術元素,技術元素作為技術性最源初的承載者,會在發展出技術個體的前進演化過程中產生松弛而導致技術個體的沈淪。機器的被奴役也由此產生了。

本次讀書會專家發言涵蓋了技術物的存在方式、人與技術的關系、技術前進演化的內在邏輯等多個維度,使得大家對西蒙東的技術哲學思想有了深入了解,與會師生還探討了其對當代技術哲學、科技倫理以及人類未來研究的啟示。

超級智慧與文明重設@技術哲學系列研讀會發起於2022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段偉文研究員和復旦大學楊慶峰教授共同發起。2022年以來相繼舉辦主題為「超級智慧與價值對齊」「拒絕妥協還是退後一步:對人工智慧的批評與反批評」「AI重生於數位生命的哲學審度」「作為技術現實與媒介現實的人工智慧」「通用人工智慧:火花乍現還是海市蜃樓?」「技術物:工具、實體抑或社會系統」等6次研讀會活動。

附錄:系列研讀會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