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五音圖】、「禮樂」經典……「清華簡」又爆新料

2023-12-07文化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韓揚眉 崔雪芹

中國禮儀之治從何而來?古人如何編出美妙的音樂?早在戰國早期,人們就構建了一套頗為完整的辯證法思想?

「清華簡」第十三輯的研究整理情況即將公布。近日,【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清華簡」團隊成員獲悉,第十三輯共收錄【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五音圖】【樂風】【畏天用身】5篇竹書。

【五音圖】復原圖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約2500枚珍貴的戰國竹簡,是為清華簡。從2010年開始,清華簡的整理成果以一年一輯的速度出版公布,為最大限度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提供了資料。

「我們首次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禮類文獻,其與傳世的【儀禮】17篇有諸多相同之處,又具有鮮明的楚地特征。同時,此次首次發現了戰國時期簡帛文獻中的音樂類文獻。令人驚嘆的是,我們看到,樂理背後展現了中國古人強大的數學邏輯思維和科學思想。」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告訴【中國科學報】。

「五星」識音樂

第十三輯收錄了一篇形制和內容獨特的戰國音樂類文獻【五音圖】。【五音圖】原簡應有37支,現存35支。

【五音圖】照片

「竹簡經編連後,呈現出的是一幅配以文字的圖形。圖形中央部位繪成一個五角星,其與今天一筆畫五角星的方法完全相同。」黃德寬說,在五角星每個角的延伸線上排列書寫五音音階名,從而構成一幅圖文結合的「五音圖」。

如果按照五角星畫成的過程看,「五音圖」構成了「宮-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宮」5條連線。這種連線方式和順序顯示其五音生成的順序,與【管子】【淮南子】等所載五音生成的順序是相合的。此外,在【五音圖】中,發現了「歌」這一新見的音名。

「五角星背後蘊含的思想是‘三分損益法’。」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賈連翔告訴【中國科學報】,三分損益法是制定音律時所用的生律法,是古代數學在音樂中的套用。

賈連翔表示,現代人都知道樂音的音高是由波長所決定的。中國古人雖然不懂機械波的物理學理論,但是他們卻從弦樂和管樂的實踐中總結出了跟現代發聲理論完全一致的道理,這和當時的數學比較發達有著密切關系。

過去透過出土的先秦編鐘等,人們知道三分損益法最晚在春秋晚期已經形成。賈連翔說,這是透過測音和銘文研究等綜合推擬出來的,而清華簡上五音的損益順序是透過五角星直接反映出來的。

黃德寬表示,雖然【五音圖】的功用目前還難以確定,但這一發現豐富了先秦音樂史研究資料,對先秦音樂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很有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樂風】竹簡形制獨特,是迄今發現的長度最短的戰國竹簡,堪稱「袖珍型」竹書。這種形制顯然是為了便於握持,或許是樂師演奏時手持的「樂譜」。

「禮樂文化」的又一經典

「禮樂文化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標誌之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馬楠告訴【中國科學報】,此次他們首次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禮類文獻,其與傳世文獻【儀禮】17篇有諸多相同之處,又具有鮮明的楚地特征。

【大夫食禮】簡1-2

【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兩篇,分別為51支簡與14支簡,前者記載大夫食禮賓主、儐相的行禮儀節,後者記述行食禮過程中執事者行事的具體禮節,兩篇相輔而行。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禮樂文化」源遠流長。儀式性的禮和樂往往用於強化政權合法性、構建尊卑遠近的等級制度,制禮作樂也是歷代王朝弘揚國家主體性經常采用的手段。

【儀禮】在傳統經書之中,是最難「攻克」的,不過歷代學者依然耕耘不輟,成就斐然。春秋末年,孔子及其後學開始了禮書的修撰。而至戰國年間到西漢前期,孔門後學如何編訂講說、在秦代焚書之際如何散失、漢初高堂生如何傳【士禮】17篇,大都無法考知。

1959年,甘肅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甘肅武威發掘出大量漢代竹木簡,經陳夢家等學者整理釋讀,於1964年出版【武威漢簡】一書,為【儀禮】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清華簡【大夫食禮】寫定時間約在戰國中期,可以說彌補了禮書流傳的缺失。」馬楠說。

黃德寬說,兩篇儀禮類文獻是散失的先秦禮書的首次發現,不僅再現了戰國時期禮書的原始面貌,而且體現了楚地大夫食禮的一些特點,對先秦禮制以及【儀禮】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第5篇竹書【畏天用身】,共17支簡,講述的是如何看待「天命」與「人命」之間的關系。

「西周、春秋時代,人們強調敬畏天命、順從天命,這是社會的主流思想。而到了戰國時代,更多的是強調積極進取,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逆天改命’。」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石小力告訴【中國科學報】。

石小力說,【畏天用身】系統闡釋了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了解事物內在規律,註意事物間存在著對立轉化的辯證關系,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既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規律,也要認識具體事物的特殊現象。

「中國為什麽沒有產生近代科學」

很多出土的古代竹簡無簡序編號、無篇題,有些還有殘缺,內容編排整理需要逐字比對研究,透過查閱大量文獻、根據上下文邏輯確定竹簡上的內容。

因為簡文中涉及天文、算術、歷法等古代用於指導實際生產生活的「核心科技」,更需要研究團隊反復研讀。

「中國早期的科技和思想、科學與人文之間是交融關系,科技內核之外,包裹著音樂、農業等‘外衣’,這與西方現代科學的發展完全不同。」黃德寬說,「這些竹簡為中國為什麽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等問題提供了文獻和素材。」

黃德寬表示,從這個意義上看,中華文明過去被低估了,很多中華文明也失落了,包括中國早期的科技思想也沒有完整、順暢地流傳下來。

黃德寬說,清華簡是中國學術史上繼孔子壁中書、汲冢書之後第三次先秦文獻的重大發現,它的內容豐富性和重要性前所未有。如今,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已經進入尾聲,預計再有3年至4年的時間,清華簡就可以完成16卷以及綜述卷共17卷的工作。

「從2008年至今,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推動了國家古文字學科建設。」黃德寬說,今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在清華大學設立古文字學一級學科博碩士授權點,這是全國目前唯一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