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勇敢者的遊戲:驚蟄吃蟲 | 地球知識局

2024-03-06文化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又到了吃蟲的季節

文字:那日蘇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栗乘

今天(3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驚蟄前後,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地下蟄伏越冬的昆蟲,驚蟄一詞由此而來。

▲圖註: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可以說,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個,不僅因為昆蟲的復蘇。驚蟄還是農業社會時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有雲:「 九盡楊花開,農活一起來 」。此時,華北地區的冬小麥開始生長,江南地區油菜開花,華南地區早稻開始播種。

▲圖註: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

(圖:圖蟲創意)

總之,溫暖的氣候為萬物生長創造了適宜的條件,卻也使農作物的天敵昆蟲重見天日。許多地方為了驅蟲,有了「 驚蟄吃蟲 」的儀式,並逐漸固定成習俗。驚蟄吃蟲代代相傳發展至今,蟲蟲作為中國美食圖譜裏的重口味食材,被發掘出了各種吃法,品類日益豐富。

驚蟄吃蟲的100種花樣

吃蟲這件事,即使是有驚蟄習俗的加成,還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畢竟單從外形上看,它絕對屬於 暗黑料理

但昆蟲也可以是美食,不同種類的昆蟲口感、味道各異,對於老饕來說,自然是不可錯過的體驗。只有挑戰心理底線,打破視覺禁忌,才能品嘗到真正的美味。

▲圖註: 驚蟄吃蟲,你敢吃不?

中國人吃蟲,首推東北

在東北人眼裏,沒有什麽事情,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借由燒烤,東北人把一道蟲蟲美食,推廣向了全國,那就是 烤蠶蛹 。

驚蟄前後正好是吃蠶蛹的時候,早春時節柞樹開葉,春蠶化蛹, 這時候的蠶蛹最適合食用

▲圖註: 在東北,蠶蠶很難知道自己的命運

究竟是化繭成蝶還是燒烤成碟

(圖:圖蟲創意)

東北人是蠶蛹的天敵,在各地的東北燒烤攤裏,烤蠶蛹是少不了的一道菜。一口烤蠶蛹,鹹鮮的汁水和軟糯的蛋白質同時在口腔裏迸濺出來,那感覺十分奇妙,是東北燒烤江湖裏的重口味。

▲圖註: 一口下去,滿滿的蛋白質

(圖:圖蟲創意)

油炸 ,是中國蟲類美食的主流做法。

昆蟲作為一類節肢動物,有著發達堅厚的外骨骼。不管是炒煮蒸燜,到嘴裏都要解決外殼的問題。畢竟人們吃蟲是為了享受美味,而不是鍛煉咬肌。

而油炸的做法,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高溫油炸讓昆蟲堅硬的外殼變得酥脆可口, 豐富的蛋白質與油脂的碰撞,滿足了人類基因深處對於這兩種營養素的需求 ,一口下去外酥裏嫩,滿足感直達大腦,唇齒間回味無窮。

▲圖註: 正所謂,「萬物皆可油炸」

(圖:圖蟲創意)

山河四省愛吃的炸知了、寶島台灣的香酥蟋蟀、全國大部份地區都有的油炸螞蚱,就是中國這一套「吃蟲公式」的集中體現。

中國吃蟲的第一大省,當屬雲南

這是地理決定的,七彩雲南,重巒疊嶂。有時候僅一山之隔,氣候就能大變樣。多樣的氣候孕育出了豐富的多元文化,這種多元文化投射到飲食上,就是層出不窮的奇異美食。

「雲南十八怪」名聲在外,這裏面就有兩怪是跟蟲菜有關, 「三個蚊子一盤菜」 和 「螞蚱當做下酒菜」 。這前一句說的是雲南山水滋養萬物,連蚊子都十分巨大;後一句則是泛指雲南各族人民對於吃蟲的熱愛。

▲圖註:雲 南人,當之無愧的吃蟲專家

(圖:壹圖網)

知了背肉餡、油煎竹蟲、油炸螞蚱、醬拌蟋蟀、酸拌螞蟻卵、涼拌土蜂子、甜輕木蟲、清水蠶蛹湯,炸蝦巴蟲,烤柳樹蟲,炸蠍子……一長串的名字,讓人目不暇接。

雲南人吃蟲的厲害之處,還體現在 做法 上。

中國各地吃蟲,無非是炸、烤兩樣。廣東人的沙蟲粥,主要仰賴食材特殊;而福建人探索出了「土筍凍」這種熬膠成凍的吃法,算是另辟蹊徑了。雲南人對於昆蟲菜肴的烹飪技法,突出了一個百家齊放。

▲圖註: 閩南土筍凍,此「筍」非彼「筍」

(圖:圖蟲創意)

哈尼族是吃螞蚱高手,他們烹飪螞蚱的手法也十分多樣,最獨特的莫過於 螞蚱鹹菜 。簡單炒熟之後用多種調料抹在其上,隨後封裝入瓦罐腌制,吃的時候與粑粑、洋芋等特色主食拌在一起。

最讓外地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雲南菜,莫過於 酸拌螞蟻蛋 ,這是傣家的一道民間傳統美食。它外觀神似白糯米,做法簡單卻鮮美至極。白白嫩嫩的螞蟻蛋被開水簡單燙過之後,澆上一層傣族人特制的酸湯,就算完成。吃起來就仿若幾十上百粒酸味小炸彈,在口腔裏持續引爆,一種洗骨伐髓的爽感直抵天靈蓋,讓人欲罷不能。

▲圖註: 這是雲南人專屬的季節性硬菜

(圖:圖蟲創意)

飲食當中的天時地利

驚蟄吃蟲,是中國人世代傳承的習俗。那麽,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習俗呢

所謂春雷驚百蟲,古人理解的驚蟄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昆蟲。事實上,驚醒萬物的不是雷聲,而是大地回春、天氣變暖而使蟲卵孵化、動物結束冬眠的。

早春之時,氣候轉暖、春雷漸多,雨水開始多了起來。從驚蟄節氣開始,中國大部份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時節。所以人們需要驅逐蛇蟲鼠蟻,一來保護莊稼,二來維持民居環境的衛生。 逐漸演變成「驚蟄吃蟲」等豐富有趣的時令儀式

▲圖註: 驚蟄吃蟲是從我們的農耕文化中衍生出來的習俗

(圖:圖蟲創意)

儀式雖小,但 背後蘊藏的文化背景和自然原因卻十分厚重 。

整個中國東部,都位於東亞季風區,具有四季分明和雨熱同期的特點。簡而言之就是冬季寒冷幹燥,夏季炎熱多雨。而且由於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緣,和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塑造了強大的東亞季風,千萬年來都在重復著相似的溫濕度變化。

▲圖註: 季風的流轉帶來了分明的四季

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東亞季風區這明顯的自然規律,透過長期的觀察,總結時令、物候、氣候的變化,確立了 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個節氣,是 基於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基礎之上的時間的具象化表達,是中國人時間觀念的體現 。它的出現來自於早期的農業文明社會,又反哺了農業文明的發展,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了基本時間指標。

節氣可以說是農業時代對人們社會生活的指導,俗話說「花知時而開,人順勢而為」,在正確認識大自然的規律之後,人們就掌握了與萬物相和諧的方式。

農諺當中的「雨水過罷,種樹插花」、「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等等,都體現著節氣對於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作用。人屬於大自然,只有 依照自然時刻表調整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健康與圓滿

驚蟄吃吃蟲,今年不會慫

中國從南到北,不缺色香味俱全的蟲菜佳肴。但仍然有很多人看見做菜的原材料是蟲子,就望而卻步,不敢嘗試。

其實人會怕蟲子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思考,因為 昆蟲對人類是基本構不成威脅的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人對蟲子的恐懼,一來自大腦聯想,二來自後天習得。什麽意思呢?就是部份昆蟲在大自然中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所以會與人的生活垃圾相伴而生,久而久之人們就形成了「蟲子都不幹凈」的刻板印象。

另外小孩一般是不怕蟲子的,但是小孩去抓蟲子的時候,大人往往會制止,時間長了就養成了對昆蟲的回避態度,這就是「後天習得」。

其實, 大部份可食用昆蟲的營養非常高,不亞於肉蛋奶,同時還含有多種維生素 。而且由於昆蟲是節肢動物,細胞結構與脊椎動物相差甚遠,致病的病體並不相同。所以吃蟲子對人的身體,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

就和人生當中的很多挑戰一樣,恐懼只來自於自己的想象,只要親身體驗過,就可以戰勝自我,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

這兩天, 餓了麽驚蟄會場上線,帶著【驚蟄吃吃蟲,今年不會慫】的品牌主張 ,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體驗中國傳統驚蟄吃蟲食俗的機會,快來開啟餓了麽app,搜尋【時令官】,挑戰一下吧。

餓了麽上的零食、菜品豐富多樣 ,但總有些是你沒嘗試過的,比如外表勁爆、味道可口的蟲蟲美食。在這個驚蟄, 餓了麽推出了三個不同等級的蟲菜,從輕松入門款到摯愛進階款 ,每一級都給人們帶來了視覺與味蕾的雙重沖擊。

基礎款的炒竹蟲,是雲南人習以為然的佐酒小菜,口感如同鮮奶油味的蝦條。而最高階的炸蜈蚣,估計很少有人吃過。不過在金庸筆下的【神雕俠侶】裏,洪七公和楊過就曾在華山一起吃了一次油炸蜈蚣,書中說:「楊過將那條蜈蚣放在口中一嚼,只一嚼將下去,但覺滿嘴鮮美,又脆又香,清甜甘濃,一生之中從未嘗過如此異味。」

至於是不是真的如此美味, 只能等真正的勇士來餓了麽驚蟄會場挑戰一番,才能知道答案

近年來,復興傳統文化的課題,在社會各界屢次被提及。但 節氣這種蘊藏著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時令文化,反而被忽視了 。如今的年輕人只要開啟APP,各種反季節的、新奇的菜肴應有盡有。但也許古人講究的因時而食,才更符合人體需求。

驚蟄吃蟲,是一個冷門的傳統習俗,放在今天也是一個有趣味、有溫度的議題。 這就是餓了麽推薦時令美食的意義,讓當代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時令飲食文化的魅力 。

一道道蟲菜看似重口味,其背後卻是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中國傳統觀念。在餓了麽上挑戰吃蟲、回歸傳統習俗,也是回歸一種健康、新鮮、治愈生活方式的嘗試。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